一山不容二虎。
当年五次围剿红军赶尽杀绝的残酷刻骨铭心。
二党的治国理念也天壤之别,国内外舆论和中国社会人士们的‘民主的联合政府’撮合失败。
1946年7月,当回国的刘秀准备一展宏图时,当CH中国公司独家投资的四座华侨城正式破土动工时,延安与南京也正式翻脸,只能成王败寇,一争高下。
一碗饭回到牛角镇思想动员后,带走许多镜族青年远赴东北参加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王镇恶被南京统帅部邀请出山,成为白崇禧麾下国军华中方面军第34旅旅长,围剿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南京统帅部的白认为1941年巴东哭河保卫战的刘悟透是一位善于指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优秀将领,便致电邀请浙江宁波奉化的铁匠出山。
铁匠回电:外蒙古丢了,中国人却总在打中国人,情何以堪?我已老矣。
白沉默,不再勉强。
洞察时局的铁匠也很无奈,难道中国没有第三种选择吗?难道不能和平地轮流执政吗?
59岁的刘悟透在宁波图书馆翻阅大量中国史书,从大禹治水到1945年抗日胜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明清,时间跨越五千年。他夜以继日研究了三天三夜,从厚厚的史书中,突然惊呼发现: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分分合合的五千年战争史,短暂的和平时期记载都是一笔带过,其实也是为了养精蓄锐再打仗!
刘悟透在厚厚的史书中还发现: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是五千年历朝历代一代雄主们的终极目标,是彪炳史册的入场券,而偏安一角不思进取,往往是下场悲惨。
“中国的历史告诉了延安,五次被围剿赶尽杀绝的红军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在战场上,与蒋委员长的国军对决出生存权!”图书馆里的铁匠合上书籍。
1947年元旦,CH中国公司的四座华侨城都竣工落成,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回国休整的首选落脚地。
一袋米带领的牛角镇镜族青年们加入延安指挥的东北解放联军,也是在1947年年初,一袋米们跨过松花江,开始主动进攻四平。东北解放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千米。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
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联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
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国军的东北形势危急,南京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
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兵败如山倒,也会丧失美方的信任,因而未敢贸然决策,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状态。
1948年9月12日,长春沈阳锦州三大核心据点基本被包围孤立,国军在东北战场只剩下几个重点城市,仍在负隅顽抗待援,为彻底打消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企图,解放军总部决定直取山海关以北180公里的咽喉重地锦州,堵死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陆上主要退路。
于是,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锦州,准备‘关门打狗’,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随后不断扩大战果,切断北宁线、孤立锦州。
锦州被围后,蒋委员长大为惶恐,于10月2日亲抵沈阳谋划对策,决定以沈阳地区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从华北及山东抽调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计11个师,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与东野在锦州实施决战,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由此打响。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距锦州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约30公里,北宁铁路、锦榆公路纵贯其间,可谓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塔山当地有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此村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北宁铁路从村子的东侧穿过,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与铁路并行。村南有条干涸的河滩,架有一座铁路桥。
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从海边往西,地势逐渐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两百米,是仅有的防御制高点。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解放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1948年10月6日-7日,东野四纵到达塔山一带,连夜抢修工事,积极进行战斗准备,并决定在主要兵力扼守铁路桥头、塔山堡、白台山和高桥地区,并以12师和纵队警卫营为第一梯队,取纵深的梯次配备,强调各级守备部队都要掌握1/3到2/3的预备部队,以便实施连续的反冲锋。进入塔山前沿阵地的12师把34团摆在塔山村,35团在白台山,36团和师部在稍后一点的潘家屯。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军“东进兵团”抢先发起进攻。国军集中了全部炮火,对塔山阵地全线猛轰。炮弹几乎毁坏了所有刚刚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体炸塌了,铁轨翻飞、枕木破碎。
随着炮火而来的,是国军密集队形向塔山阵地连续不断地全线冲锋。一拨连着一拨,整连整营整团地压上来。解放军第四纵队奋起反击,与敌军绞在一起,进行着反复争夺,双方展开白刃搏斗。解放军战士们血战一天,终于将敌军击退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
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军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一天的国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
国军‘东进兵团’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
国军在两翼策应下,全力向东野四纵的前沿核心阵地塔山堡突击。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舰艇、远处的大炮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了几千发炮弹,泥土被炸松了好几尺。炮火过后,国军在督战队驱赶下,从正面和两侧冲上来。正面的敌人被机枪压了下去,但两侧的敌人趁机占据了村边的民房,战斗逐渐转入巷战。
解放军34团的战士们从残垣断壁的各个角落,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11日拂晓,国军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207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国军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国军54军、62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东进兵团’指挥部调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达的独95师‘赵子龙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54军第8师代替暂62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92军和暂62师作为预备队。
1948年10月12日一整天,疲惫的国军‘东进兵团’没有发起进攻。
难以置信的空窗期,得到宝贵喘息机会的解放军战士们趁机抓紧时间抢修工。
这天,塔山东野四纵迅速完善部署,鉴于麾下12师前两天(10日和11日)伤亡较大,决定缩小其防御正面,由10师28团顶上来,接管高家滩、铁路桥阵地。此外,经上级批准,将11师31团阵地移交十一纵,31团调到12师后面当预备队,并派纵队副司令坐镇指挥防御战斗。四纵司令部又调了一个炮兵团给四纵,将炮兵阵地前移。这些部署大大增强了塔山正面防线。
10月13日,拂晓4时30分,国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东野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军士兵一冲到东野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
东野利用12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
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师28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只留下尸横遍野 。
10月14日,国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这天凌晨5时,‘东进兵团’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葫芦岛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猛轰。
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国军第8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国军62军军长林伟俦正准备调21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8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军‘东进兵团’不顾一切地向东野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国军95师‘赵子龙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兵团部队也是伤亡惨重。东进兵团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日,从烟台来的第39军也已抵达,然而都为时已晚。
1948年10月15日傍晚6点,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东野攻城部队成功攻下锦州城。
锦州被拿下,意味着东北解放军‘关门打狗’的战略目标成功完成,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退路被堵死,百万大军的东野主力也能腾出手来轻松应付葫芦岛和长春沈阳。东北的大势已去。
百万大军的东野终于腾出手来,分兵支援塔山防线。
锦州解放前,葫芦岛的国军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苦战6天6夜,未能前进一步。现在,锦州解放,葫芦岛的国军将面临百万大军的东野主力,士气低落,进退二难。
锦州失守,南京统帅部认为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徘徊不进,没有直接向锦州方向的东野防线发起猛攻,严重贻误战机。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第9兵团10万精锐国军一直在东野后勤转运重地彰武、新立屯地区踟蹰不前,廖设想等待“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后,才敢放心大胆地向锦州推进。
现在,锦州失守,东北只剩下长春沈阳二大国军据点,百万大军的东野士气大振,势不可挡,游走在沈阳与锦州之间的廖耀湘很迷茫,他的所有设想都成泡影,只能寻求全身以退,尝试从海港营口逃出东北。
长春方向,东野自1948年6月起就开始了长期围困,长春守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尽管多次突围,均被东野围困部队粉碎。
锦州失守后,在东野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位于长春的国军第60军于10月17日起义投诚,国军新7军于19日投诚,镇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成为“光杆司令”,无奈放下武器宣布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锦州失守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曾主张廖耀湘第9兵团退守沈阳,或是转向营口。然而,蒋判断东野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较长时间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与葫芦岛“东进兵团”再度配合务求夺回锦州,重新打通山海关陆上通道,尔后掩护沈阳守军经铁路撤入关内。
蒋也另派国军部队从沈阳城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廖部前进受阻时能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
山海关陆上退路已堵死,廖部和沈阳卫的国军只能从营口海上撤退。
蒋委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可能的撤退行动。
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决定发起辽西会战,攻锦部队北上剑指国军“西进兵团”。
21日,得到加强的“西进兵团”向南发起攻击,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进攻势头被东野军拦了下来。
为尽快打通撤退的营口通道,24日,廖耀湘指挥5个师兵力,在200多门重炮和数十架飞机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东野第10纵队等部在黑山进行顽强阻击、浴血奋战,始终固守阵地,为东野主力从锦州赶赴黑山、大虎山争得了宝贵时间。
久攻黑山和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个师被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另3个师被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
26日,东野各部队对准备逃亡营口海边的“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由于廖耀湘在胡家窝棚的总指挥所在被东野3纵7师21团3营一部突袭激战,军用电话线也被剪断,各部失去电话联系,顿时人马惊慌失措、弃甲曳兵、溃不成军,焦急的廖只好电报明电命令麾下各部队又向沈阳方向撤退。
被围的第9兵团更加混乱无序,双方激战至28日拂晓,东野全歼廖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等共10万余人,俘廖耀湘。歼灭东北国军最能打的‘西进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沈阳失陷已成定局,也标志着辽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坐镇沈阳的卫在“西进兵团”廖部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城外围据点的部队调进城内加强城防,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残部约14万人驻守沈阳,妄图做垂死挣扎,并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退。
东北野战军遂调整部署,31日对沈阳实现四面合围,并以3个纵队和1个独立师直插营口。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国民党军发起总攻,守军除第207师、第53军一部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纷纷投诚。2日,东野占领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歼灭国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师(旅)、3个骑兵旅及地方部队共13.4万人。
营口方向,东野第9纵队率先进抵营口外围,第7、第8纵队等部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直逼营口。11月2日晨,第9纵队强攻并顺利夺占营口,歼灭守军1.4万余人,摧毁国军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艘,国军残部1万余人从海上逃离。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也于11月9日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也已经展开。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
25日,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正式开战,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
华北国军总指挥傅作义判断:华北解放军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解放军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移至怀来,驻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
12月2日,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41、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也从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
东野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
傅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国军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1948年12月6日,国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解放军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东野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傅部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国军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
1948年12月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赶到怀来、康庄、南口间。
进至康庄的国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
国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
与此同时,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部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
随后,由华北解放军第3兵的北岳军区部队与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并和内蒙古解放军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
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此时,东野和华北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北平至天津至塘沽的海上逃跑也尚未切断。
华北国军兵力已经捉衿见肘,傅就对北平/天津/塘沽采取三点一线的笔直蛇形防线,而不是弯曲蛇形的首尾呼应阵型。
此时,部署在华北战场的东野有83万人,华北解放军16万,大炮3千门,坦克900辆,从东北运输过来的各式武器装备堪称豪华,弹药充足,人数装备士气后勤完全碾压傅指挥的华北国军,大势已定,就看国军能撤退逃出多少。
北平是千年古都,紫禁城等名胜古迹甚多,为避免炮火破坏,不宜强攻,采取围而不战。
塘沽东面靠海,其它三面为水渠盐地,不能对国军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采取少量部队牵制。
天津位于北平与塘沽之间,拿下天津,就意味北平的海上逃跑通道堵死,北平就成为孤城。
天津城防固若金汤,比锦州还难打,但东野和华北解放军总指挥部还是决定先攻占天津。
为迅速攻克天津,东野投入攻城部队总兵力达34 万,并组成以刘亚楼担任总指挥的天津前线指挥部。
1949年1月1日至13日,东野开始对天津外围10余个据点进行攻击,为总攻扫清障碍。
1月8日,东野8纵在炮纵150毫米榴弹炮的支援下对津东北王串场据点进行突袭。参战的炮纵3团3营原本是在附近区域试炮,但8纵和东野司令部均认为用国军工事试射更为合适,同时在这个方向使用重炮,也会使敌人摸不清东野主攻方向,让陈长捷产生我军可能将主攻方向选在天津北侧的错觉。
此炮战后,东野组织各级领导尤其是炮纵指挥官到国民党军碉堡群进行实地考察,为日后总攻中炮兵如何进行破坏射击提出宝贵意见,先以不装引信的炮弹打碎敌人钢筋混凝土碉堡的外墙,再以瞬发榴弹杀伤碉堡内的敌军,取得了完美的破坏效果。在完成了外围敌军防御点清扫工作后,东野开始准备对天津的最后总攻。
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对天津守军进行劝降。此时,东野在天津周边展开了538门加农炮、榴弹炮、山野炮和重迫击炮,而天津守军山野榴炮一共才50余门。
1月8日,天津东野前线总指挥部下达兵种协同动作计划,其中针对炮兵作战的特点,拟定“破坏射击时”“压制射击时”“克服护城河时”“向纵深发展时”四大步骤中步、坦、炮、工的具体分工和顺序。
各主攻方向的指挥员此时对我军强大的炮兵和装甲兵实力都感到相当满意,例如第一主攻方向共有地炮273门。
东野9纵某部突击部队正越过鹿砦,突津城防。面对天津的纵深防御体系,刘亚楼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策略。各纵队也都准备架桥工具,挖掘了超过1万米的交通壕,以保证攻击发起的突然性。
1月12日和13日,东野炮兵开始进行试射,并直接对预定突破口附近的国军碉堡和纵深目标进行破坏射击,为了迷惑敌人,东野规定上午东侧炮兵开火,下午西侧炮兵开火,中午留给南侧炮兵。各部必须留一个炮连准备对国军炮兵进行反压制。
14日早晨,东野部队惊异地发现整个天津笼罩在大雾之中。9点后云开雾散。
9点30分炮兵开始试射,10点时,5颗红色信号弹突然临空,天津周围的五百余门大炮一起发出怒吼,成千上万发炮弹几乎要把天津整个掀起来。
眼看东野各纵队纷纷打进突破口,作为总预备队的东野6纵17师再也坐不住了,这支部队是东野的总预备队专业户,1947年6月打四平17师是总预备队,1948年9月打锦州它又是总预备队。当2纵突破城垣后,6纵17师师长和政委便开始轮流给各级领导打电话,要求尽快上阵。
11点,刘亚楼命令17师立刻从1纵开辟突破口冲入城内,与1纵、2纵、7纵、8纵相比,6纵17师是一个不太相信炮兵的部队,他们更喜欢用自己捆的炸药包。东野上下都知道17师从师部机关干部到普通一兵,都是捆炸药包和爆破的好手,他们管炸药包叫“手中雷”。
在冲入天津城内后,17师先冲进南开中学,然后攻打天津电车公司。在电车公司广场上国军的碉堡像蒸笼里的馒头似的一个挨一个。结果17师49团1营3连2排3全班12人扛了10个10公斤的炸药包,从电车公司大楼后方迂回,从大楼开始炸起,一路摧枯拉朽,最终赢得“爆破英雄班”称号。
在天津战役中,东野坦克装甲兵对于各部队突入城内后快速突进起到关键作用。14日15点,东野坦克部队以排甚至单车为单位,支援已经彻底各自为战的步兵部队,例如1纵2师6团在穿过鼓楼南大街进至新旅舍时,遭遇国军凭借高大建筑物建立的支撑点。步兵多次爆破未能奏效,关键时刻东野两辆坦克一马当先,连打带撞,直接在大楼外墙冲开一个大洞,掩护步兵冲入楼内全歼守敌。
天津战役中,东野战士正在坦克的掩护下突破天津城防。按刘亚楼的“东西对进”部署,东野以1 纵、2 纵配属20 辆坦克及炮兵部队,由西向东攻击;而7 纵、8 纵配属部分炮兵和10 辆坦克从东向西攻击当14日夜色已深,但枪声、爆炸声却此起彼伏。
东野指战员在夜幕掩护下,以团营连为单位大胆穿插,多路并进,迅速撕裂陈部国军的防御体系。2纵5师16团1营沿忠庙大街向东推进,一路夺取大丰桥等三座桥梁。
凌晨时,1营经火柴公司、转盘街抵近金汤桥。但此时金汤桥桥头堡却以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组成火网。攻击受阻的1营3连派出两队战士从侧翼攻击西侧几个主要桥头堡,并一举夺取了桥西段。
同在凌晨3、4时,8纵71团也打到金汤桥东侧。面对桥头主堡,东野战士连续进行4次爆破。东野战士将红旗插在了金汤桥东桥上。
5时,东野2纵和8纵正式在金汤桥会师。会师金汤桥,标志着天津国军被一分为二。但从城市战角度,困兽犹斗的国军仍然可以凭借支撑点负隅顽抗,例如1纵2师炮兵团1连在配合步兵攻击时,突然遭遇敌人一座建筑物集中了多挺机枪。
由于楼高街窄,步兵和炮兵都无法仰攻压制敌人,也无法迂回。关键时刻,东野炮兵将山炮拆成三大部件,抬到附近三层楼上,以7枚炮弹敲掉敌人4个火力点,掩护5团夺占胜利桥。
随着战况的发展,天津陈长捷麾下的国军逐渐丧失了战斗意志,解放军开始采用“猛打紧喊”的战术,以强攻配合劝降。
1949年1月15日5点,东野部队迫近陈长捷的警备司令部。东野1纵解放军先夺占了警备司令部东西两侧的制高点,1团2营炸开司令部大门,从一楼打到顶层,却没有抓到陈长捷。
此时的陈长捷正在地下室与傅作义通电话。
最终,解放军冲进了地下室,挺枪站在陈的背后。这位曾叫嚣有自己在天津不会丢的国军悍将,就这样当了俘虏。
整个天津总攻仅持续了29个小时便结束了,这一结果出乎国共双方几乎所有人的预料。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此时,淮海战役也结束。
淮海战役源于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领导粟首次提出“淮海战役“构想,计划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及两淮地区之敌,后扩展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南线战略决战 。
此役如果胜利,可使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区获得解放,南岸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威胁之下,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6月,解放军发起豫东战役,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解放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9月间,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国解放军首次攻克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济南战役中,尽管蒋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慑于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和孟良崮战役的后遗症,黄邱李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下青岛等少数据点 ,使得解放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
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机不可失,粟裕立即全面进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开始着手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同时,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
中野以极小代价占领郑州,开封后,对战役的部署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野牵制张淦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迟滞了华中国军向徐州战场的东调。
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个纵队由郑州东进进入徐蚌战场,相机行事。
在济南失守后,1948年10月,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国军集结了4个兵团(第2、第13、第7、第16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3、第4、第1、第9绥靖区)部队25个军共约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加强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
10月底,解放军中原野战军进攻郑州,国军忧虑其可能会与华东野战军在江淮地区会合,为巩固江淮,屏障南京。
1948年10月29日,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和国防部长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按照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指导思想,提出两种作战方案:一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做战略防御;当解放军南下时,即集中全力,寻机与解放军决战;二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进行河川防御。
同时,为解决兵力不足,将辽沈战役后驻留葫芦岛的第39军、第54军转至蚌埠,支援徐蚌战场。尽管这次会议商定采用第一种作战方案,但直至徐蚌会战开始,国民党仍没有确定作战部署 ,蒋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在淮河一带击破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
直至1948年11月5日,顾祝同在徐州召集刘峙、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开会,方确定部署按第一案,主力沿津浦路排开。
在指挥官人选上,蒋希望桂系白担任总指挥 ,但白认为国军十字型布阵完全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 。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
粟裕为迷惑国民党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
1948年11月1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同时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能,故在战斗前,国军布阵极为不利,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
国民党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都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
刘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1948年11月6日,南京统帅部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第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民党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总攻,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民党军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才到西开。华东野战军借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的国军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
1948年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的国军第3绥靖区3/4以上之官兵举行贾汪起义。起义之后,解放军迅速通过国军第三绥靖区防区。
11月1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的山东兵团主力,歼灭国军第7兵团西撤之先头师,切断国军第7兵团退路。
国军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走到碾庄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同时,南京统帅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解放军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后决定迎战解放军。
结果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11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将国军黄百韬第7兵团12万人合围于碾庄地区,孟良崮战役似乎要重演。
此时徐州南方战况,由于宿县的孙元良第16兵团北撤徐州,而协防宿县的刘汝明第4绥靖区也向南撤。
由于刘峙指挥慌乱,蒋决定1948年11月10日把杜聿明调回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为碾庄的黄百韬第7兵团解围。
杜聿明是国军有名的救火队长,虽然身患重病,徒步行走都很吃力,但形势紧急。
杜开始调度,在蚌埠,以第9绥靖区改组建第6兵团,以第4绥靖区改组建第8兵团,两兵团将协同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宿县推进。至此,徐州、蚌埠战场国民党军兵力增加到80万人。
1948年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张绩武驻防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
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默契合作,淮海战役解放军总前委成立后。
宿县失守,严重威胁徐州,蒋介石下令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准备重新夺回宿县。
自11月13日起,徐州国民党军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协同攻击全力解碾庄第7兵团之围。
刚开始,粟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10纵司令员宋和政委刘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增援,在潘塘附近发生激战。
国军第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于离碾庄12公里处大许家一线,无法突破。
11月19日,华东野战军全力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碾庄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
在华东和中原二个方面集团军的联合阻击下,国军李刘黄这3个兵团30余万人始终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民党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华东与中原二个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1948年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淮海战役总前委移驻临涣以东15华里、浍河北岸的宿县小李家村。
小李家村是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村周围柏树环绕,郁郁葱葱,比较隐蔽,这里位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国军‘南北对进,打通徐蚌,三路大军会合”的预定地点,每天都有几批敌机临空侦察或过往,总前委驻在这里,是国军意料不到的。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民党军黄维第12兵团10万人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
11月27日,黄维指挥第12兵团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率部阵前倒戈,致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
此时,国民党军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双堆集黄维第12兵团10万人也被中原野战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
1948年11月28日,蒋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总司令官刘峙将离开徐州调到蚌埠指挥第6兵团、第8兵团再次北援。
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于1948年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华东野战军发现国军撤走,立即以7个纵队30万人发起追击、拦截。
同时,由于南线李延年兵团缩回蚌埠,华东野战军又从南线另抽调3个纵队加入北线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向东南出击,去解救双堆集的黄维第12兵团。
杜指挥的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不得不又转攻东南去营救双堆集黄维的第12兵团。邱李孙的三个兵团最终在12月4日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
12月6日,孙的第16兵团因协调错误,自行突围,大部被歼灭。
中原野战军对黄维第12兵团采取大量挖战壕逼近的包围攻坚战法,对第12兵团合围圈不断缩小,至12月初,第12兵团粮弹不足陷入困境,杀马充饥,只能靠有限的空运补给。
此外,华东野战军又抽调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由华野参谋长陈指挥,加入对双堆集第12兵团的围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因回家奔丧最初没有随军,第12兵团被围后乘飞机进入双堆集包围圈。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对第12兵团全线发起攻击。
1948年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各自突围被歼灭,消灭了国民党军12万人,俘虏第12兵团司令黄,副司令胡单独突围逃出。
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乘胜追击,摧枯拉朽直抵长江北岸边,百万雄师与长江南岸的南京隔江相望。东野和华北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也逼近武汉,直指武汉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指挥部。
长江中下游北岸已经聚集近二百万久经沙场的解放军,势不可挡,士气正盛。
此时,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武汉、上海,已是人心浮动,惶惑不安。
各轮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只,以供国民党政府紧急征用,各级政府官员和全国的商贾财主富商争相逃往香港、台湾。卢先生的民生公司的船舶生意达到巅峰。
从北平转移到南京的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迁往台湾。
1949年元旦过后,CH中国公司旗下的四大华侨城也在争先恐后撤退,城中暂时落脚的海外华人华侨一夜之间,全部跑光。
仅回国三年,多家工厂刚刚竣工投产,CH公司已经在中国境内投资7千万美元和8千万大洋。
一个像西门子三菱的百年企业梦好像即将破灭。
上海最恐慌,几十万人拖家带口逃亡香港台湾和世界各地,刘秀的艰难抉择时刻来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