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省城读书之前,一直在这家剃头店理发。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去的时候,总是要排队。后来,镇上的理发店多了起来;可是这家店的生意依然火爆。有一次我嫌排队太急人,去了另外一家理发店。回家后,父亲问我在哪里理的发,我如实说了。父亲说,怪不得呢!然后挑了好多毛病。那几天他老是看着我的头发不顺眼。说实话,我没看出有什么不同之处。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去其它家的理发店了。
去省城之后,就没有机会再去这家剃头店了。
前一段时间因事回老家,在家里待了几天,正好到了该理发的日子。小镇剃头店所在的那栋楼房已整体翻修过了,剃头店已经搬走了。还好就在附近,一眼就能瞧见。还是那对父子搭档。新店面有以前的两倍大。不过没有装潢,也没有多少摆设,看上去空荡荡的:两把理发的座椅,一条长凳,两把椅子;另外还有一张陈旧的沙发,一条长凳,长凳的油漆早已脱落,坑坑洼洼的凳面惨白惨白,靠背也折坏了。这张沙发与长凳靠着墙远远地相对而放,占据了理发店一半的地方。我估摸着不会有人去坐,但上面见不着灰尘。
剃头店里,一个人在理发,两个人等着,都是中老年人。还有一会子才能到我,我对店家说,我先去买点东西。跟店家打过招乎了,回来时你本来的顺序依然有效。室外火红的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空。
我回到理发店不久,又来了一位中学生。他一进店便问今天还能否轮到他理发,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便坐了下来。因为无聊,他掏出一个打火机不断地打火玩来着。
终于轮到我了,天色已暗了下来,理发师打开了日光灯,灯光不够明亮。工具架上稀稀拉拉地放着几把剃刀、剪刀、爽身粉……不象其它理发店,工具架上摆满了用具、护肤品,象什么离子烫、陶瓷烫等女士美发工具更是显眼,占地方。我之所以称这家理发店为剃头店,是因为我从未见过有女士在这里理过发。过去,在农村,女人都是在家里收拾收拾头发就行了。这年头,为女士美发的利润要比为男士剃头大多了。
我已经好些年不来这家理发店了,以前来时也没怎么交谈过,他居然还认识我,问我是否还在省城。
玻璃镜子里,那位中学生倒甩了几次打火机,终于打不出火了。
又有一位中年人走了过来,问理发师今天能否带晚给他理一下发。理发师专心致志地为我理发,没有回复他。他又说道,要不我明天再来吧。话一出口,理发师便接茬道,你明天来吧。那位中年人便走了。
中年人刚走,又来了一位三十几岁的青年。一进店便问道:“今天还能带晚给我剃一下头啊?”理发师依旧不紧不慢地为我理着发,没有吱声。那位青年又说道:“你今天要是带晚给我剃的话,我就在这儿等了噢!”然后一屁股坐了下来。
老爷子说道:“你先过来刮胡子吧。”青年坐上理发椅子后,老爷子步履有些蹒跚地在磨刀布上砀了几下刮刀。
据说,理发师师从于这位老爷子,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理发师剃头,老爷子刮胡子;即便是春节前的理发高峰期,忙得是不可开交,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即便是老爷子闲在那,也只有理发师一人操刀剃头。这家剃头店从不收徒弟,怕徒弟砸了店家的声誉。
先前走开的那位中年人又回来了,他一进店便嚷嚷道:“怎么又多了一个人?”那位青年有些得意地说道:“我可是经过同意才在这儿等的噢!”理发师说道:“你不是说明天来剃的吗?”无奈,这位中年人又走了。
经过这么些年,外面的变化很大,新的理发工具,新的发型等等不断涌现,店面一个比一个气派,而这家理发店一切照旧,没有一点现代的气息,显得有些老土,但店家的生意依旧红火。(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