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行台府。
“大王,关中各州上呈的文书,各地的旱情有所缓解,可家中无粮的百姓越来越多了。”
苏绰站在李爽身边,眉目之中带着几分忧虑。
去岁关中可谓颗粒无收,靠着迁移百姓入蜀,减少了动乱的风险。可旱灾造成的影响,却不会只持续一年。
“那就按照原本的谋划,再迁三万户入蜀。”
长安三大仓中有数百万石粮食,可这些粮食却不能一股脑的发放赈灾。
一来,关中的大军行动需要粮草补给;二来,长安也需要充足的粮食维持州府运转;三来,直接发粮食是最低效的赈灾手段。
苏绰其实心中并不急,眼前的形势糟糕,可还没有动到核心。
所谓核心,便是李爽当年带进关中的七千部曲和进入关中之后收编的汉兵,也就是武勋派。
这些人到了今日,加起来不到六万户。他们家中都是有余粮的,日子都过得下去,有些人还挂着官职,能领到薪俸。
不过其余人,就不是家家都这样了。
旱情起来后,最先遭殃的便是新近涌入关中的百姓。他们本以为李爽平定了尔朱氏,进入洛阳,关中没有了威胁,于是迁入了关中,开垦田地。
若是没有这场旱灾,他们两三年后便能在关中立足。可现在,没有了这一年的收成,他们会成为流民。
李爽对此的应对方法,给他们每户发了六石粮食和兵器,让他们入蜀就食。
巴蜀是关中的战略大后方。
从巴蜀汉中各州郡传来的消息,这两万户经过厮杀,已然站稳了脚跟。
既如此,便可以继续深入巴蜀之地。
苏绰顿了顿,道:
“恐怕还是不够!”
李爽听了,摸了摸自己的胡子。
府库之中拥有的粮食,足以让李爽维持长安和各州郡的运转。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关中需要最低限度的人口,才能维持运转。
“如此,便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李爽点了点头,道:
“将家中缺粮的百姓征召,让他们疏浚将长安附近的漕渠。他们每日的粮食,由官府提供。”
苏绰听了,缓缓点了点头。
若没有百姓和土地,那么再强大的军队也只是无根之木。迁移百姓入蜀,还是一下子迁移五万户,可谓竭泽而渔。
可关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关键时候,从晋阳、洛阳都可以调运粮食进入关中。
如此一来,便能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大王,河南的战事如何了?”
苏绰在意的不是侯景那边的战事,而是关心洛阳可以调往长安的粮草数额。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仓储之备,亦要支用四方。
如今战事最为胶着的地方,便是淮水沿线。
李爽缓缓道:
“差强人意!”
……
贺拔胜离开之后,侯景接管了三万北军的军权,指挥了前线的战事。
这一年多,他率军将南梁淮水以北的郡县都过了一遍,完全是当年六镇兵的打法。
关键是,还不是如今高欢、宇文泰麾下六镇兵的打法,学得是葛荣、杜洛周。
不只如此,侯景不但抢粮,还派人进入南梁境内烧粮,搞得一众没有应对六镇兵经验的南梁将领很不适应。
关键是,陈庆之的道德水准比侯景强太多了,有些手段,侯景可以用,他用不了。
相较于诸将的急切,陈庆之还稳得住。因为他清楚,淮水防线在,侯景不管跳的多高,都没有用处。
不过,建康那边却已然有些着急了。
“将军,我等不能如此下去了,必须打一场胜仗,否则,难以平建康诸公的悠悠之口。”
陈庆之看了从建康送来的文书,微微皱了皱眉头。
这一次,乃是萧衍亲自下的诏书,欲给陈庆之增兵,要他与侯景决战。
“去岁以来,诸州皆有灾情,流民四起,饿殍遍地。我等率军驻守此地,已是艰难。若是轻起兵戈,一旦有失,恐淮水以北,不复国家所有。”
陈庆之面对侯景的咄咄逼人,始终很是冷静。过去不管建康那边传来了何等压力,陈庆之都不予理会。
可萧衍的意见,他不能不听。
“可陛下的诏书来了,再拖下去,恐陛下降罪!”
陈庆之的态度却是相当坚决,道:
“我意已决,诸将不复再言。陛下若降罪,本将一人独担。”
见陈庆之如此,诸将也只能不再多言。
众人退去之后,陈庆之独将一人留了下来。
陈霸先!
这位在先前与贺拔胜交战的战事中表现亮眼的将领这一年来受到萧衍的重视,被提拔到了禁军序列,又被派往了前线,如今归陈庆之统帅。
陈庆之并没有多言,而是写了一封信,然后交给了陈霸先。
“兴国,你带着这封信,前往建康。”
陈霸先看着越加消瘦的陈庆之,拱手道:
“将军,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陈庆之见此,有些好奇,道:
“尽可坦言!”
“如今建康诸公,乃心在巴蜀。”
陈庆之听了,并无异议,也没有任何其余的表示。
因为陈霸先说的是事实。
陈庆之等着陈霸先继续说下去,却见他有些迟疑,最后还是道:
“此间战事,诸公愿见乃是速战速决。这非是致胜之道,却不得不行。”
陈庆之作为将领,只想要打赢。
可相比于这里的战事,建康之中的公卿更想要的是巴蜀,想要尽快开启伐蜀之战,而不是为此间的战事耗费过多的物资与兵力。
就算是陈庆之也不得不承认,道:
“关中大旱,巴蜀纷扰,乃伐蜀之良机。”
关中大旱之后,关中数万户百姓迁入巴蜀,引起了相当大的纷争。
此时乃是讨伐巴蜀最佳时机。
一旦错失,等到关中从旱灾中缓过来,那数万户百姓也在巴蜀站稳了脚跟,南梁想要再度收复巴蜀,难度会随着时间推移成倍增长。
到时候,二分天下之势不存,就不是南梁伐蜀了,将会攻守易形,南梁会有灭国之危。
对此,建康诸公的焦虑可想而知。
相较之下,淮水以北的诸州并不是最为紧要的,只是缓冲地带。
面对陈霸先的提醒,陈庆之显得很是平静,道:
“这番道理,我明白。这封信,也劳烦兴国送到。”
陈霸先看着陈庆之,这位拉不开弓的名将有着让陈霸先看不透的气势。
“诺!”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