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从琅琊流落荆州

    【这章本来准备发免费的,结果忘记改选项随手就发了,我的错,不过VIP章节我没权限删除。】

    【实在抱歉,这章别订阅了】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琅琊诸葛氏吧。

    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琅琊诸葛氏的始祖是西汉时期,汉元帝一朝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在诸葛丰之后,琅琊诸葛氏应该没有完全没落,至少还属于徐州士族的一份子,否则袁术也不会给诸葛氏面子。

    只是琅琊诸葛氏中间这段历史并没有具体记载,所以个人推断,应当是多为州郡佐贰官,没有出过两千石之类的官员。

    而在东汉末年,琅琊诸葛氏的源头则在诸葛珪身上。

    ——

    诸葛珪,字君贡,琅琊阳都人。东汉灵帝时,步入仕途,初为为泰山郡梁父尉,以“孝廉”或“茂才”之名被应劭赏识,隔郡征辟到泰山郡任泰山郡丞。

    ——

    从诸葛珪的履历就能看出,琅琊诸葛氏当时的处境应该确实是没落了,但是还有一定的底蕴,不至于沦为寒门。

    诸葛珪一生共育有三男两女: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

    此外,诸葛珪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诸葛玄。

    后诸葛珪病死泰山,诸葛瑾年十五,诸葛亮年八岁。

    家中的顶梁柱的去世,才使得诸葛亮兄弟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

    【诸葛瑾曾言“遭本州倾覆,弃坟墓,归圣化”】

    其中所指“本州倾覆”,大略可推断为徐州陷入战乱。

    至于是吕布占领徐州还是曹操攻占徐州的时段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琅琊诸葛氏离开徐州应该是在陶谦死后。

    它与陈登口中的“州将殂殒”是相同含义,指兴平元年(194)陶谦之死。

    又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从此可推断,诸葛玄执掌诸葛家的时候应该是选择投靠袁术了。

    这个决定也不奇怪,毕竟当时袁术正是最为强大的中原诸侯。

    并且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

    【(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

    以及《三国志·吴书》记载

    【(袁)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吴)景为广陵太守。】

    当时的袁术应该是盯上了徐州,所以在自称徐州伯的同时,还任免部将吴景(孙策舅父)为徐州境内的广陵郡太守。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招揽徐州名士,拉拢徐州士族,也就不奇怪了。

    或许是因为个人才能,或许是因为士族人脉,反正诸葛玄后来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并且诸葛亮、诸葛均等晚辈一起到了豫章郡。

    不过后来长安朝堂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代替诸葛玄,诸葛玄或是主动让位,或是被动被逐,终究还是带着一大家子人离开了豫章郡。

    由于诸葛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便带着诸葛亮等人避难荆州,并且安排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跟荆州士族蒯氏、庞氏联姻。甚至诸葛亮和江夏黄氏的联姻,也应该是诸葛玄定下的。

    只是诸葛玄后来病死荆州,诸葛亮方才执掌门户。

    所以对于荆州士族来说,诸葛亮是外来客,自然会对他打压排挤。

    诸葛亮直到28岁也依旧躬耕南阳,这既有主观选择也有客观因素。

    另外关于诸葛玄的经历,《献帝春秋》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关于西城居民叛乱,杀死诸葛玄,并斩下他的首级送与刘繇的说法,个人认为可能是谣传。

    其实以上两种说法的根本分歧在于:诸葛玄的豫章太守是袁术所表,还是刘表所任命的。

    只是从建安二年袁术和刘表的军事行动来看,这一年袁术在疯狂扩张,并且扩张对象主要在扬州境内,孙策也是在这个时候横行江东的。可以说袁术几乎把扬州各郡都私自任命了位太守,试图用老办法占据扬州。

    而与此同时,建安二年的刘表则面临着曹操的威胁。

    为了应对曹操的南征,刘表才会接纳张绣,让他镇守南阳。

    ——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五月,刘表派兵救援张绣,企图切断曹军退路,曹操撤退到安众,刘表、张绣军合兵守险,前后夹击,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

    同年,长沙太守张羡因不被刘表礼待,心怀怨恨,于是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叛刘表,刘表遣兵攻围,连年不下。

    ——

    当时的刘表完全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压根不可能还想着向扬州扩张。

    所以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极大概率是袁术所表举的。

    只是诸葛玄没有成功拿下豫章郡,失去了袁术的信任,这才投奔刘表。

    至于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后来为什么会天各一方,各为其主,也是因为这段经历。

    毕竟《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也就是说诸葛玄受袁术之命赴豫章上任时,诸葛瑾没有跟随前往,只有诸葛亮与诸葛均随同赴任。

    至于诸葛瑾应该是被袁术留为人质,确保诸葛玄在外乖乖听命。

    从袁术过往的行为来看,他确实非常喜欢用这种“任子制度”。

    因而后来袁术覆灭之后,诸葛瑾便顺理成章地归属了孙策麾下。

    比如庐江之战时孙策便“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

    《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中:

    诸葛瑾曾自言“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

    由此可见,诸葛玄投奔荆州之后他在袁术麾下应该直接被雪藏冷落了,甚至不得不沦为乐工鼓吹之类的贱役,很有可能也在被虏的三万余人之中,因此才自称“流隶”,最后被孙策解救。

    这其实也能解释为什么诸葛瑾在东吴出人头地之后,诸葛亮宁可躬耕陇亩,也不肯投奔其兄。个人觉得三国乱世中的种种意外,导致兄弟俩隔阂颇深。

    至于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并未查到他是诸葛玄子嗣的资料,应当是诸葛亮的族弟或者从弟之类的远亲族人。

    所以网上流传的琅琊诸葛氏故意多方下注,个人觉得多少有点武断了。

    乱世人流离,就像现在的弯弯一样,很多时候个人都是身不由己,是被时代浪潮推着走的,除了汝南袁氏那种跨州连郡的天下望族,一般人还真没资格布局天下。

    之所以魏蜀吴都有诸葛家的子弟官居高位,只不过是他们出头了而已。

    若是普通贫民百姓,恐怕少不了各为其主的事情,甚至不免父子相杀,最后稀里糊涂的死在荒野之中。

    甚至即便诸葛亮后来当了丞相,也同样没办法保护所有的亲人。

    比如房陵太守蒯祺明明娶了诸葛亮大姐为妻,是诸葛亮姐夫。

    可是刘备平定汉中后,命孟达攻房陵,蒯祺却为孟达兵所杀,甚至可能连蒯祺的家眷,即诸葛亮的大姐都可能没于乱兵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来孟达之死应该有这部分缘故。

    因为诸葛丞相是人不是神,至少他自己没把自己当神!

    这或许便是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了。

    毕竟他父亲早年便曾经担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梁父县尉”,诸葛亮童年甚至可能都是在“梁父县”渡过的。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炎平曾如此点评:

    “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盖士之处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无禄,故进退出处颇费斟酌,亦甚难处理适当。而牢笼制驭之术,即‘二桃杀三士’之类。士惟淡泊可以免祸,亦惟淡泊可以全节。至于为相,当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故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盖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之不仁也。此乃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乱世,能如此读史并观世,是其器识甚远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不过我觉得,或许丞相只是在单纯的怀念童年时光,思念亡父罢了!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然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汉官不错,请把《汉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汉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