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恐怕有不少人要遭受无妄之灾啊!”
海玥回到翰林院,坐了下来,轻轻按着眉头。
历史上的朱厚熜,早早地实施了二龙不相见政策,前两位皇子又早早过了世,宫变的结果就是他直接搬离了紫禁城,然后愈发崇道。
其实改变不大。
在此之前,嘉靖就已经怠政,即便不发生壬寅宫变,在国家大事层面,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但此次的新壬寅宫变,影响就很深远了。
因为涉及到了皇嗣。
而皇嗣势必关乎朝臣。
之前还没发生这场宫变时,朱厚熜就整天担心臣子跟他抢夺权力,生怕再出一个杨廷和集团,对待张璁桂萼那样雪中送炭的心腹,都要敲打制衡。
现在出了这事,接下来的折腾完全可以想象。
对此海玥也有心理准备。
就不说康熙的九龙夺嫡,一方面反复强调父子兄弟亲情,另一方面又亲手促成儿子们的养蛊式夺嫡。
千古一帝李世民都刻意刁难太子李承乾……
古代皇宫的父与子,都难免如此。
如何将这场争端,尽量控制在小范围内,不影响朝政大局,才是他作为高层执政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接下来的数日,宫变的消息还是散播开来了。
群臣震惊非常,议论纷纷。
京师恐慌弥漫,缇骑出动。
江湖会社,被锦衣卫一扫而空。
无论是否无辜,此时此刻都被抓入诏狱里面,严刑拷打,逼问一切可能谋逆的行径。
而就在内廷风波愈演愈烈之际,一个消息的传出,却让不少臣子转忧为喜。
“明威!明威!”
伴随着苍老而兴奋的声音,另一位翰林学士薛侃快步走入海玥的房内。
这位师王阳明于江西赣州,后传阳明心学于岭南,是正经的心学门人。
在历史上他有个事迹,劝登基十多年还未有子嗣的嘉靖,“稽旧典,定皇储”。
就是仿照宋仁宗之举,挑选一位皇室宗亲加以培养,作为皇储,以安国本。
后来被张璁一党利用,想要籍此扳倒夏言,让他交代是夏言指使其这么做的。
结果薛侃在政治上固然幼稚,却很有骨气,到了诏狱里受严刑拷打,依旧不愿承认是受夏言指使,后来被放了出去,革职为民。
这个世界轮不到夏言与张璁产生首辅之争的矛盾,薛侃也没有上类似的疏书,一路倒是平平安安升迁,如今亦是另一位翰林学士,有了入阁的资格。
可他在政治上依旧不成熟,是标准的学士型人物,林大钦亦是如此,所以至今仍在翰林院内,著书立作,钻研学问。
巧合的是,两人都是广东潮州府人士。
薛侃对于一心会以心学为底色,很是欢喜,一老一少,两位翰林学士,平日里相处得就很融洽,只是此番还未入门,如此兴奋的高呼,倒是少见。
“薛公……”
海玥整冠起身,尚未来得及施全礼,薛侃已迫不及待地抓住他的手腕:“明威可知,陛下有意立储了!”
“嗯?”
海玥心头一震:“消息从何而来?”
“司礼监刚透的风声!”
薛侃松开他,抚掌而笑,眼角皱纹里都漾着喜色:“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如今中兴盛世,只缺储君,老夫这便拟折,请陛下早定国本……”
“薛公且慢!”
海玥反握住对方手臂,声音压低:“此事干系重大,不如待宫中明发上谕,群臣再进言不迟。”
“嗯?”
薛侃笑意骤敛,鹤目圆睁:“明威,你此话何意?”
何意?
自然是这次立储的风向,完全是皇帝在钓鱼!
如果乾清宫内,海玥和朱厚熜没有交流“育儿经验”,那还好说。
但经历了那一番交流,海玥就百分百肯定,天子绝对不可能在这个关头,立定太子。
而消息由司礼监传出,看似可信度极高,实则就是审视群臣的态度。
怪不得当时直接让他与夏言离开,这亦是一种君臣默契。
考验一心会是否一心的时候到了。
只是这等试探,实在诛心。
不可否认,有些臣子提议立储,确实抱着从龙之功的想法,等到新君登基后,肯定会对当年提议立储的官员生出好感。
但也有许多臣子完全是出于公心。
毕竟没有储君,一旦当今天子有个三长两短,龙驭宾天,纵有立嫡立长旧制,但传嗣继位时,难免有个波折。
东宫早定,方是社稷之福。
一心会中,多是这样的刚直之士。
海玥挑选成员,从来是宁缺毋滥,看重能力,也看重品性,拔擢的就是国家栋梁。
或许无法保证他们一直如此,总有堕落沉沦,渐行渐远的。
但至少大部分都是能臣贤臣,这是一股能令国家强盛的新锐力量,恰恰也是最支持立储的。
现在朱厚熜却几乎明示,让他在关键时刻知会上下,对立储之事缄口不言,岂非专门针对忠臣?
薛侃就是如此。
这位老者脸色沉下,语重心长地道:“明威!莫要一味妄揣圣意!逢迎媚上,非臣子之道!立储之事是我等翰林必须要谏言的,你不必再劝了!”
说罢再不多言,拂袖而去。
“唉!”
海玥目送着这位老臣渐行渐远的刚正背影,轻轻一叹,再转向乾清宫的方向,眼中寒芒闪烁起来。
……
“宫中放出消息,陛下有意立储?”
严府之中,父子俩安坐。
严嵩又老了些。
六十多岁的人了,又遇上君王离线,每日有处置不完的政务,自然免不了过度操劳。
看得久了,他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昏花。
坐得久了,腿脚也全然不似以前灵便。
当然,这样的首辅干着,哪怕再累,严嵩也甘之如饴。
都是为了大明朝嘛!
可此番宫变,陛下遇险,也让严嵩大惊失色。
身为首辅,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不希望如今的天子有个三长两短。
哪怕对方不好服侍,至少近乎宰相的权力,在自己手中。
换一位新君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位老臣就离致仕归乡不远了。
所以严嵩庆幸于嘉靖并未遭到宫人杀害,这几日稳定朝堂,不让风波扩散,也做了不少努力。
如今立储事出,更是长松了一口气。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遇刺,虽有惊无险,但由此要立下储君,避免意外再起,很顺理成章嘛!
就连严嵩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严世蕃却勃然变色:“不好!陛下此举……万万不能应!”
“嗯?”
严嵩怔了怔,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依庆儿之见,这立储是何用意?”
“当然是要兴大狱!”
严世蕃断然道:“现在陛下正怀疑有朝臣与贼人勾结,妄图弑君,拥护某位皇子登基继位!这个时候议论立储,就是等待奸臣自己跳出来!”
严嵩都愣住了。
拿立储作饵?
这就实在丧心病狂了吧?
关键在于,他不太理解如何操作:“立储乃群臣众望所归,便是放出这个消息,如何能分辨出参与宫变的奸臣贼子?”
严世蕃冷冷地哼了一声:“陛下的猜忌之心,爹爹是第一日了解么?他毋须仔细分辨,只要将心中怀疑的目标借机拿下即可!”
皇帝摆烂的一大特征,就是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嘉靖确实会有判断,不可能将拥护立储的朝臣一网打尽,但只要这个时候出头,就相当于上了天子的怀疑名单,那和赌命有什么区别?
赌的还不是个人,是全家的荣辱与共!
有鉴于此,严世蕃立刻道:“爹,你要速速通知我严党中人,切不可参与此次立储风波!”
严嵩稍作沉吟,缓缓摇头:“若真如你所料,那就更不能告知,你们几个心中有数即可。”
“岂能如此?”
严世蕃色变。
“你不必说了!”
严嵩抬起手。
当今天子并不忌讳人结党,因为朝堂就是几座宫殿,几座衙门,饭总是要分锅吃的,禁绝党派并不现实。
陛下厌恶的,是毫无底线的倾轧与尾大不掉的党羽。
所以严嵩明明有手段能够避免,还是被夏言借助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驱逐出了不少严党的成员。
看似折损些许羽翼,实则是以退为进。
毕竟首辅之位要坐得稳,须得让陛下觉得严党可涨可消,才能放心。
如今立储风波乍起,严嵩心知肚明,若只清洗其他党派,而严党独善其身,非但会触怒天威,更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严党是为他这位严阁老服务的,岂能本末倒置?
严世蕃眼珠一转,也明了其理,却仍忍不住道:“爹!自己人都护不住,又有什么意思?任由陛下这般肆意拿捏,只怕日后——”
“住口!”
严嵩冷冷地瞥了儿子一眼,沉声教育:“你要记住,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够呼风唤雨,那就是陛下!”
“呵!我记得住!我当然记得住!”
严世蕃转向宫阙方向,眼里闪过一丝阴鸷,齿间碾碎后半句话语,换成心里的默默诅咒:‘我倒是不信,他能永远这样为所欲为下去,且等着瞧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