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每个人都在糊弄皇帝

    “南直隶兵变……”

    海玥看着手中徐阶的亲笔书信。

    信中讲明了两条关键信息。

    同时也毫不掩饰地阐述了如今在南直隶的困境。

    事实上,大明设两京制度,北直隶与南直隶各有一套朝臣班底,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制衡、博弈与对抗。

    南北对立早就不是一日了。

    之前灭倭,能上下齐心协力,是因为东南一壁对于倭寇的态度并不统一。

    倭寇的背后,无疑有着相当的豪绅与商贾支持,但同样的,许多士族豪绅也不愿意倭寇横行,糜烂乡里。

    所以这群人上下用心,一致出力,协助朝廷剿匪。

    等到双屿岛将贼首近乎一网打尽,福建月港开放,百姓下海不再禁绝,倭寇没了后续的补充,还剩下一部分打家劫舍惯了的,已是不成气候了。

    没了外部的敌人,自然转为内斗。

    包括原本出身松江府的徐阶,都不是自己人,属于被排斥的对象。

    谁让你不一心一意为家族谋福祉的?

    居然还想着公平道义?

    不针对你针对谁?

    所以别看徐阶在应天已经待了数年,任巡抚之期将满,他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能够在短时间内查到这些,让弓豪送过来,已经证明了徐阶突出的个人能力,恐怕也就仅次于海瑞。

    换做旁人,睁眼一抹黑才是常态。

    “徐阶到极限了……”

    “真有兵变,他难以提前制止,只能在发生后,再设法弥补。”

    海玥喃喃低语:“兵变……兵变……”

    他想到了历史上嘉靖末年的振武营兵变。

    所谓的振武营,是当时召募的一支御倭部队,由地方健儿组成。

    按照旧制,南京军士有妻室者,月给粮饷一石,无妻室者六斗。

    结果南京出了两个人才,先是户部尚书奏减每石折银,然后督储侍郎又奏请,革掉募补军士妻室的月粮,立刻引起了所遇士兵的强烈不满与怨愤,最后哗变。

    两千振武营士卒,包围了南京户部督储侍郎官的府宅,第二天一早这位户部侍郎的尸体,就挂在了南京北城门外的石碑上,“肢解于神策门外,肝脑涂地”。

    魏国公徐鹏举狼狈逃窜,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后来又犒赏万金,许诺恢复原本的粮饷待遇,暂时安抚住了乱卒,最终密捕为首的二十五人入狱,杀死三人,其余戍边卫,兵乱乃定。

    这场风波闹得不小,影响更是深远,此后南京驻军“岁必数叛,形同匪类”。

    当然,大明的地方兵变不在少数,如鼎鼎大名的蓟州兵变,说三千戚家军精锐被杀,是自毁城墙,也有辟谣和反辟谣,各有论点。

    另外还有大同兵变、宁夏兵变、吴桥兵变、宁远兵变、甘州兵变等等。

    一百二十年间,有记录的兵变就五十九次,平均两年兵变一次,起因各种各样,但归根结底,都是腐败贪墨,制度性欠饷,再加上有人推波助澜原因。

    而今南直隶可能发生的兵变,结合孙维贤的变故,显然也是背后有人在推动。

    “一场兵变,可能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影响的是什么?”

    “藩王么?”

    海玥稍作沉吟,脑海里就有了联想。

    不怪他如此想法,这个年代,并未是明朝末年,天下皆反的时候。

    参与兵变,形同谋逆。

    胆敢谋逆,必有根基。

    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被明成祖激励过的朱家王爷了。

    明代藩王封地多依托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水系,便于与南直隶往来。

    比如武昌府的楚王、湖北蕲州的荆王、开封府的周王、卫辉府的潞王。

    不过朱棣后来将藩王内迁至河南、湖广等地,也是为避免其过于靠近富庶的南直隶。

    真要接近的话,宁王算是近的了。

    当年宁王自南昌起兵,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策略很正确。

    进图金陵,是藩王作乱必须的根基。

    唯有占了金陵,发展壮大,才有可能真正与北方的京师抗衡,夺取江山。

    当然别说那一步,宁王连金陵城的边都没摸到。

    他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积蓄的实力并不强大、孤立无援,不得民心等等。

    最重要的,是军事方面的致命失误。

    先是沿江强攻安庆,后又回师救援南昌,顾头不顾尾,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还能成功就见鬼了。

    两步错棋,导致其声势浩大,却以最快速度被平定。

    四十三天就没了。

    “不过宁王从生出反意,到发檄各地,指斥朝廷,彻底造反,中间其实是有着十二年积累的。”

    根据史料记载,宁王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蓄养亡命,再幽禁地方文武官员,残杀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

    从正德二年起。

    到正德十四年造反。

    这期间,就是不断的搜刮钱财,蓄养私兵。

    这一切又未真正惊动中枢。

    有不少官员禀告过,但正德这个人有些地方挺荒唐,完全没有重视,也就是下道旨意,让宁王散去护卫,归还所夺之田,对于地方藩王来说,简直是不痛不痒。

    “宁王当年积蓄力量,正德不在乎,可现在嘉靖在位,如果地方藩王明显有不轨的举动,这位是绝对不会听之任之的。”

    “然而地方上依旧风平浪静。”

    “暗卫呢?”

    “暗卫死哪里去了?”

    如今早已不是开国时期,锦衣卫的耳目之效,出了京师就基本没用了。

    正因为此,朱厚熜才接纳了黎渊社,改造为暗卫,也是需要这个秘密结社的耳目,得知更多地方上的消息。

    可现在,如果真的有地方藩王,在图谋不轨,默默积蓄,暗卫依旧无动于衷……

    “果然!”

    “京师里面还好说,出了京师后,谁还理会他这位九五之尊的权谋手段?”

    海玥冷冷一笑。

    权谋手段,说得透彻些,就是将重要权力的人事安排,牢牢地捏在手里。

    说得难听些,就是很会整人,靠着人事的变动,来拿捏人心。

    但有些问题,不是靠人事安排和拿捏人心能够解决的。

    所以暗卫并不像周宣担忧的那样,沦为黎渊社套壳后的死灰复燃,可同样的,也丧失了嘉靖期待的功能,不可能服服帖帖地为他监察四方。

    脉络基本理清,海玥有了计较,对着身侧等候命令的弓豪道:“给京师暗卫提个醒,他们再无作为,就要被天子彻底抛弃了,也该汇报一些消息了!”

    ……

    大内。

    丹房内青烟缭绕,龙涎香混着丹砂的苦涩在殿中沉浮。

    朱厚熜盘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阖,手中玉柄拂尘斜搭臂弯,似已神游太虚。

    忽有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寂静。

    暗卫头领张佐跪在帘外,额角沁汗,却不敢惊扰圣驾,只将密奏高举过顶。

    许久,朱厚熜眼皮未抬,淡淡道:“说。”

    “禀主子,楚王仪宾,暗卫沈宝有密信,楚王朱显榕设水戏以习水军,私造兵甲,其府中术士妄言……妄言星象有变……”

    “嗯?”

    拂尘玉柄突然发出细微的裂响。

    朱厚熜缓缓睁眼,眸中似有寒潭倒映香火:“朕这些侄儿,倒是比朕还关心天象,他们想要做什么啊?”

    张佐喉头稍稍滚动,伏于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自从同伴高忠因为杖毙薛侃,被众翰林殴死,他就变得谨小慎微,事事不敢出头。

    但前几日,有位下属吃酒之际,无意间提到过一句,这般下去不是办法。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些事情躲是躲不过的,终究要证明一下自己的作用。

    所以汇总地方的情况后,有了此次的禀告。

    楚王朱显榕,第七代楚王,于嘉靖六年受封长乐王,后于嘉靖十五年晋封楚王。

    对于这一位的评价,中枢收到的就是四个字,“贪酷已极”。

    这样的人,不得民心,也受地方官厌恶。

    因为他的存在凭白地增加了许多治理的难度,没几个地方官员会忍受得了这种藩王,由此冲突频频。

    当然结果基本都是官员吃大亏,毕竟藩王的身份地位何其尊贵,讲道理更是讲不通的,那就让世上最不讲理的那个人来对付吧……

    即便消息不实,想必也不会有人为楚王出头的,不是么?

    朱厚熜近来总觉心神不宁,似有阴云笼罩,却又抓不住端倪。

    此刻听着暗卫的密报,他反觉心头一块石头落地——

    原来如此!

    “藩王作乱?”

    “见朕久不临朝,便想效仿当年宁王故事?”

    说着,他的语气反而转缓:“不必打草惊蛇,楚王府上下,给朕盯紧了,往来书信,一律截查!”

    目光扫过跪伏在地的暗卫首领,朱厚熜唇角微扬:“你们……做得不错!”

    这句话说得极轻,却让殿中气氛为之一松。

    张佐紧绷的肩背明显松弛下来,重重叩首:“为陛下效命,臣等万死不辞!”

    朱厚熜满意地颔首,转身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

    暗卫办事还是得力的,明里面赏不了什么,暗里面也赏不了什么,这一句肯定,便是最好的定心丸。

    大明天下,九州万方,果然还在他的掌控之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神探1546不错,请把《大明神探1546》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