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华国的第一款拳头产品(求月票)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造出世界一流的晶体管收音机,通过经互会应该不愁买家。”钱院长在听说了他们的想法后心想。

    和其他只做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不同,钱院长的身份地位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能够接触到非常多其他方面的信息。

    内部刊物上有不少信息都显示着当下华国经济情况的紧张。

    这种紧张不仅仅是物资层面的不充裕,在外汇层面更是如此。

    哪怕去年靠导弹技术很是从苏俄那换了一笔美元外汇,但和当前面临的情况来说依然捉襟见肘。

    首先是和苏俄的贸易往来,对方占华国外贸总额,从59年的48%降低到今年的不足10%。

    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也会从50年代的20%到30%降低一半左右。

    这主要还是因为华国缺乏硬通货,没有一款拳头产品,对他们来说是必须的。

    钱院长敏锐捕捉到了晶体管收音机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打破当下华国面临的窘境。

    “两个月时间能够造出一台样机吗?”钱院长问道。

    他接着说:“如果你们能够造出样机,3月初在德意志的莱比锡会举办莱比锡春季贸易博览会。

    我想的是我们把它带到莱比锡贸易博览会进行展览,看能不能凭此获得一部分的外贸订单。”

    莱比锡贸易博览会一年举办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是整个东德意志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展会之一。

    这一展会不仅仅有经互会的成员国参与,西方国家也会参与。

    钱院长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好的机会。

    “但前提是,它不能超出外界的理解,不能展现不属于当下的技术,但又要体现足够的技术含量,要和世界最好的那批晶体管收音机相媲美。”钱院长补充道。

    吴锡九推了推眼镜,严肃道:“我认为完全有可能。

    我们不一定要做到最好,我们只需要做到最好的那批,它就不愁销路。

    我们只需要比东德和苏俄他们造的晶体更好就行。

    苏俄他们造的Spidola我有用过,灵敏度和可靠性都很差,甚至不如阿美莉卡五十年代的产品。

    而德意志的Stern-Radio或者RFT要好一些,但好的有限。

    同样是质量不稳定。

    两个月时间,我们一定能造出超越他们的晶体管收音机。”

    Spidola由拉脱维亚的VEF工厂在1960年推出,从音质到灵敏度再到可靠性都很堪忧。

    而且苏俄也好,东德意志也好,他们产的晶体管收音机和阿美莉卡、霓虹产的,除了性能上,在设计本身上也很丑。

    属于是一眼就不如的那种。

    (1957年索尼TR-63晶体管收音机)

    (1960年Spidola收音机)

    (Spidola收音机内部结构)

    (Spidola收音机电路图)

    尽管Spidola收音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在当下依然是苏俄难得的能够出口到全球的消费电子产品了。

    此时在座科学家们的短期目标就是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一款比Spidola收音机更出色产品的设计。

    “嗯,锡九,你说的没错,我们总不能一直向东欧的同志们出口纺织品和农产品,我们也得出口一点有技术含量的商品给他们。”

    在众多科学家之中,吴锡九、黄昆和王守武三人关系不错,大家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在海外留学归来。

    其中黄昆和王守武年纪相仿,吴锡九要年轻个十来岁。

    三人中,黄昆有点老大哥的意思在,他有着顶级履历,在英格兰的时候,和马克斯·玻恩合著了《晶格动力学理论》。

    就是量子力学奠基人的那个玻恩。

    上午工作结束后,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三人坐在一起,黄昆说道:“晶体管收音机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

    我们要补的课太多了。

    从晶体管收音机入手,一方面收音机的受众范围广,技术难度不高,适合作为练手的设备。

    但练手不等于说它就没有技术含量,要想把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做好也不是容易的事。

    无论是晶体管原材料的制造和提纯,还是说晶体管本身的制造工艺,我们都需要摸索。

    唉,很可能真的如钱院长所说的那样,时间不多了。

    另外一方面对国家而言,也多了一个创汇的渠道。

    就我所知,过去我们可从来没出口过电子工业产品到国外。

    如果真的能造出来,不但能缓解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更是历史性的突破。”

    吴锡九补充道:“就是没有。

    我们造的电视机、收音机这些玩意,毛子才看不上呢。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两个月时间造一台样品,拿到莱比锡去给老外们开开眼。

    正好毛子也造了Spidola,有对比才能证明我们造的晶体管收音机有多优秀。”

    王守武笑道:“要我说,我们选择的这个方向就很合适。

    本身围绕晶体管计算机,也应该是小型化、集成化,晶体管计算机很好的符合了这个特点。

    刚才锡九说的Spidola,你们没见过这玩意我可见过,我给燕京无线电厂做技术指导的时候,我们可是拆过一台Spidola。

    它里面就十个晶体管,八个П-15和两个П-423,和个午餐盒似的。

    和那玩意比起来,它既不精致也不美观。”

    王守武在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58年的时候负责了第一批晶体管的研发,从57年开始燕京的无线电厂一五计划支持下,开始研发晶体管收音机,他就负责技术指导。

    如果说攀枝花的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那么燕京无线电厂就属于是一片死气沉沉。

    因为你敢信,一夜之间,厂里数得着的工程师人全没影了。

    从总工程师到下面的资深工程师再到刚毕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工程师,全都被调走了。

    “不是,老吴,你们一机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招呼都不打一下就直接把我们人给全部调走了。”陈运辉是燕京无线电厂的厂长。

    如果他不是厂长,那他也得被调走。

    元旦回来,陈运辉就听闻噩耗,秘书小李跑来和他说没人了。

    他以为的没人是工人们没回来上班,他想着大家迟到很正常。

    毕竟两天的假结束后,想着晚点来上班,他也会有类似想法。

    当时华国没实行双休也没调休,按照49年的放假办法,元旦就一天,平时星期天是休息日,1962年的1月1日正好是星期一,相当于连着星期天一起放了。

    结果小李和他说的是工程师们全都被调走了。

    他这才上杆子跑到一机部去闹。

    没人了是什么情况,没人了我还怎么开展工作。

    无线电厂承担的生产任务和研发任务相当重,不仅仅是真空管收音机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的研发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军用、民用通信设备的生产,在当下甚至还承担了少数雷达设备零部件的研发。

    “运辉同志你来了正好,正想着通知你呢,结果你这就来了。”老吴,吴运铎,被誉为华国的保尔柯察金,顶级狠人。

    要不是因为人都没了,陈运辉是万万不敢和吴运铎叫板的。

    这也是没办法。

    “你准备准备,陆续整个燕京无线电厂都要往内陆搬,研发和生产要分开,从工厂职责上,燕京无线电厂只负责生产,研发会由其他同志负责。”

    陈运辉立正道:“听从安排。

    可老吴,我能理解肯定发生了什么,但厂里一个工程师都不给我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我不用管研发了,但我生产是不是还得有工程师?我的工艺优化,制造工艺的调整,是不是还是得有工程师来负责?

    我一些设备维修是不是还得有工程师来做呢?

    你这一言不合把我的工程师全都抽调走,这也照样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啊。”

    吴运铎大声道:“我没空给你废话,就一句话后续会陆续给你配一批高校的理工科学生给你。

    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重新培养成你们厂的工程师!”

    陈运辉点头:“好,我明白了。

    我再多一句嘴,能不能给我配水木或者燕大的?”

    吴运铎说:“我尽量吧。”

    带着不安的心情离开一机部之后,陈运辉满脑子都是怎么和厂里的职工们说。

    这可不是小事,整个厂往内陆转,那可是拖家带口一起走。

    不过等他回到厂才听说,那些突然被调走的工程师们,全部都是举家搬迁。

    因为当下一般同一个单位会住在一起,大家都挤在同一栋楼里。

    因此谁家要是出了什么事,很容易闹的人尽皆知,就源于此。

    陈运辉这才知道,原来已经消失的工程师们,在元旦当天就全部都举家搬迁了。

    这既让他为后续工作开展有了信心,已经有同志打样了,我们又有什么怨言呢?又为这不知道原因的变化而感到不安。

    类似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无线电厂,树莓派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燕京,华国科学院。

    里面一间久未使用的办公室突然被腾空,在门口挂上了计算中心的牌子。

    从类似华国科学院这样的科研机构到各大高校,都得到了通知,说有数值计算方面的需求可以给计算中心递条子。

    “各位,我简单讲一个事,我们新成立了计算中心,大家有什么数值计算上的需求可以尽管去给计算中心递条子,他们那边会根据难易程度和对应的轻重缓急程度给大家回复。”

    郭院长在内部会议上如是说道。

    从49年华国科学院成立开始,他就是华国科学院的院长,一直持续到1978年去世。

    虽然他也不清楚计算中心到底有没有效果,但这是上面安排下来的重要工作,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吩咐下去了。

    会开完大家陆续离开的时候,郭院长说道:“涂局长,你麻烦留一下。”

    涂长望有些懵逼,怎么就我一个人被留了下来?

    等会议室只剩下郭院长和涂长望两人的时候,郭院长说:“别人重不重视我们新成立的计算中心我不管。

    但你肯定得重视起来。

    民众对于我们气象预测的怨言,想必你也知道。”

    提起这个,涂长望就有些不好意思。

    他是气象局的局长,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气象预测。

    他一手推动了华国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包括引进苏俄的气象技术。

    当下华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离转型成为工业国颇有点遥遥无期的意思。

    也正因如此,气象预测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

    而此时的华国在气象预测方面准确度在50%到70%之间浮动。

    最高不超过70%。

    而且他们只能做短期预测,也就是所谓48小时以内的预测。

    所以民众对他们的工作认可度有限。

    明明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果就是你的预测准确度不高,对农民们起到的帮助有限。

    “你们不是一直想转型做数值天气预报吗?

    计算中心就是一个契机。

    上面可和我说了,你们的优先级排在第一位,你们把要算的数值模型拿来,计算中心会第一时间给你们算出来,然后通过各地广播告诉全国民众未来的天气情况。”郭院长说。

    对华国来说,一台树莓派能够起到的作用方方面面。

    要补的太多。

    钱院长分到的工作属于紧急且重要,优先级最高。

    而郭院长现在在分配的工作就属于重要但不紧急,优先级也很高。

    因为树莓派关系重大,保密等级极高,所以也不好大张旗鼓,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把工作布置下去。

    涂长望闻言后大喜:“是学委那边终于愿意给我们分配一台计算机了吗?

    那真是太好了。”

    华国研发成功了计算机,涂长望作为气象局的局长自然再清楚不过。

    他也打过好几次报告,申请能否给他们分配一台107型计算机用于天气的数值计算。

    以阿美莉卡为例,他们早在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将计算机用于气象预报了,当时他们主要是用的ENIAC或者IBM的701.

    但可惜当下华国资助研发的计算机总共都不会超过5台,以气象局的重要程度,提了也分不到。

    这是物质现实所决定的。

    他们现在进行气象预报还依赖人工计算和计算尺、表格这种机械的辅助工具呢。

    各地观测数据经过电报汇总后,由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手工绘制天气图,最后再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当阿美莉卡当下已经开始用IBM 7090运行三维原始方程模型,拥有覆盖北美和太平洋超过1000个气象站,还有飞机、船只的观测数据用于天气预报。

    双方差距可见一斑。

    “抱歉,107暂时没办法分配给你,但计算中心给你提供的帮助不会比计算机更小。

    你可以尽可能往大胆了估计它的计算能力,你一直心心念念的大气数值预报,不出意外的话,它应该能够帮你实现。”郭院长说。

    涂长望先是低落,然后开始对计算中心有了点好奇。

    既然郭院长这么说,那么计算中心也许比不上计算机,但也好歹能起到一点作用吧。

    能有一点作用是一点作用。

    “我明白了,我这就回去把这两天要做的大气预测的模拟分析模型拿给计算中心。”

    涂长望带领的气象预测团队,对于天气预报的数值计算模型早就完成研究了。

    毕竟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过去之所以还依赖统计经验法和初级动力学,那不是没办法吗?

    你观测站获得的值得计算48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靠人脑和手去算,等算出来,你的结果已经不是预报了,而是历史。

    过去受限于技术和资源,压根没办法用到此时国际先进的数值预报。

    现在既然郭院长都这样说了,涂长望打定主意要把他们最先进的模型拿来给计算中心好好算算。

    也算是估一估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到底有多强。

    回到气象局之后,涂长望把叶笃正、谢义炳等人叫来。

    这些都是华国气象方面大佬级人物。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家方面打算给我们提供计算支持。”

    谢义炳大喜,“国家打算给我们拨一台107?”

    叶笃正显然要谨慎一些,“是和物理所共用一台吗?”

    涂长望看两位后辈和他第一时间想法一样,不由得苦笑:“不是,是我们可以把要计算的内容递到华国科学院刚成立的计算中心去。

    他们会计算出结果然后返给我们。”

    然后涂长望接着说:“笃正,义炳,我们抓紧时间,尽快把基于数值分析的要算的天气预测模型给整理出来,尽量在今天中午之前就给计算中心递过去。

    到时候笃正,还要麻烦你跑一趟。”

    叶笃正带着要算的一沓记着密密麻麻数据的纸张来到计算中心之后,内心是有些失望的。

    因为这地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房间。

    只留了一扇窗,从窗往里面望,能明显发现里面就两工作人员。

    没有计算机,连算盘都没有。

    就这也能算出他们最新的数值预测模型?

    叶笃正对此非常怀疑。

    “是气象局的同志吗?”坐在窗口前有点收银员的工作人员,坐姿和气质都与众不同。

    “哦哦,是的,这是我们要算的东西。”叶笃正把一沓信封递了过去。

    之所以还会把他们的气象预测模型递过去,完全是因为来都来了的想法。

    来都来了能解决很多问题。

    工作人员接过之后,说:“好的,同志,麻烦您在一楼大厅稍作休息,或者您也能先回去工作,大概两个小时后,我们就会把计算结果返给你的。”

    这下轮到叶笃正震惊了,两个小时就够了吗?

    “我们这涉及到3天的天气情况预测,用到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数值分析模型。”没等叶笃正说完。

    工作人员就打断道:“我不懂什么数值分析模型,总之我们两个小时会给你结果的。

    你记得来取。”

    要是不是要经过多道中转,加上要掩盖华国突然增加的强大计算能力,五分钟都不要。当然数据的输入还是要时间,包括树莓派的使用也都要花时间。

    之所以说两个小时,也是被调到攀枝花基地取工作的科学家们,根据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的估计。

    阿美莉卡的气象局与联合数值天气预报小组一起进行气象计算一般是这样的步骤,先使用磁带和打孔卡,通过人工将数据处理然后输入,将观测数据插值到网格上,生成初始场。

    还真有联合数值天气预报小组这机构,英文全称叫Joint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Unit,缩写为JNWPU。

    1950年开始,到了1962年的时候阿美莉卡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

    他们在完成数据的录入后,使用差分法解大气动力学方程,计算每个网格点在未来时间步长的状态。

    这里需要花十多分钟的时间。

    数据录入一个多小时,数据的计算十多分钟。

    也就是说,阿美莉卡大致要花两个小时左右,所以计算中心给叶笃正的回复也是两个小时。

    叶笃正回气象局之后,涂长望不在,办公室里只有谢义炳,谢义炳问:“怎么样?”

    叶笃正无奈道:“他们让我两个小时之后去取。”

    谢义炳表情和当时的叶笃正差不多,都是张大嘴巴,眼神中透露着不敢相信:“两个小时?”

    叶笃正点了点头:“而且那地方就是个普通房间,里面别说计算机了,就连算盘都没有,工作人员也就两个。

    坐在窗台前的工作人员甚至连数值模型都不懂。

    也就是说负责工作的可能只有最里面的那位同志。

    他一个人要在两个小时时间内,解出我们的数值天气预测模型。

    你觉得有可能吗?

    别说是他,就算林教授亲自来也不可能做到好吧。”

    林燃在华国国内同样出名。

    尤其在学术界。

    华国媒体也没少报道他的事迹,重点强调他的华人身份。

    甚至包括他提出的文化华国的概念,国内同样也有类似报道。

    “我们还是赶快把今天的天气预报给做完,然后赶快把预报信息传给各省市的省级气象站吧。

    包括报纸和广播那边都等着呢。”这下谢义炳也不抱希望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科技入侵现代不错,请把《科技入侵现代》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