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朱元璋的套路

    “上位,这为什么要将军事学院,给建立在北平那边?

    是……因为北平那里,距离北方近,今后可能面临的战事多,在那里好进行实战教学吗?”

    徐达问出了他的疑惑。

    在他想来,上位这边准备设立军事学院如此重要的所在。

    那么自然而然,是要设立在京师,才最合适不过。

    可上位居然说,要将只给设立在北平。

    这让他感到很意外。

    虽然他说出来了这么个理由,但是总觉得,不是重点。

    除了这个自己所想的这个理由之外,应当还有别的一些上位的深意。

    而是这深意,他心里面有了些许的想法。

    但是又不敢太确定。

    朱元璋笑道:“天德,你说的对。

    军事学院嘛,肯定是要行军打仗的。

    除了课堂上面的教学之外,战场上的教学也同样很重要。

    将之设立在北平这里,确实有一些想法,是如同你所说的那样。

    不过……”

    听得到朱元璋这话,徐达心头暗自一振,知道事情的重点来了。

    “不过,除此之外,咱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考虑。

    那就是在今后,咱这边准备迁都至北平。

    所以,便也提前将这军事学院给设到那边去。

    省得今后迁都之时,还要再往那边迁。

    迁来迁去多麻烦。”

    听到朱元璋所说这话,徐达为之愣了一下。

    话说,虽然他心里面已经有了一点类似的想法,但也仅仅只是有那么一点点而已。

    因为迁都向来就是大事。

    而且,应天可谓是陛下的龙兴之地。

    此时说迁都就要迁都,还是迁往了北平这么一个地方,着实让他意外。

    但愣神的同时,也彻底明白了官家上位如此安排的用意。

    “北平那边靠近北方,对汉人王朝最致命的威胁,永远都是北面,

    南面那边纵然是会出现一些乱子,其实难以有太多的影响,不足以危及根本。

    这是因为,南面那边山林多,人不容易汇聚。

    另外一方面也是气候温暖,丛林密布,不利于行军。

    既不利于咱们行军,也不利于他们行军。

    而且物产丰富,饿了就能摘果子吃。

    水稻能一年两熟甚至于三熟。

    冬天还冻不死人。

    相应的,那边的人就没有那样强的战斗力。

    难以真的鼓起全部勇气,拼上一切来和咱们这边作战。

    但是北面则不同。

    北面苦寒之地,又产战马。

    那里环境本身就极为锻炼人。

    草原之上,又经常征战厮杀,接连不断。

    部落之间相互战斗,吞并,实属正常。

    最为关键的是气候恶劣,遇上大灾了,为了活命,许多都是选择向南进行侵略。

    面对这种事情,咱们自然是不怕的。

    可是到了后面呢?

    后面若是把国都定在应天这边,会不会有皇帝觉得北面,常年有征战,就觉得这是个麻烦,想要将之给放弃。

    会不会有大臣提出放弃幽云,放弃河北,进而放弃中原?

    就像是汉朝后面,有人不断的提出,要放弃凉州一样。

    思来想去,咱觉得还是直接把京师给迁到北平那边去好。

    北平北面是燕山,很险峻,又有长城,防御也够。

    关键是其后方,则是广袤的河北平原。

    关中这个形胜之地,沃野千里的地方,和河北平原比起来,那可就显得太小了,只不过大概有十分之一而已。

    秦,汉,唐,皆定都于此。

    建立了大兴的王朝。

    如今我大明,若定都于北平,既有京杭运河可以沟通南北,又可以从海上开辟航道,来往运输。

    又有河北平原这么一大块儿地方,来产粮产兵,还是挺不错的,肯定不会太差。

    正所谓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

    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

    这片地方可不能丢。

    把都城迁到这里,顶到第一线上去。

    也能够防止后世有什么不肖子孙,有什么见识浅薄,只想着苟延残喘,苟安的那些臣子们,会因为北面异族的压力,而说出要放弃幽云,放弃河北这些地方的话。

    京师就在这里,有本事他们就放弃。

    这可不单单只是放弃河北那么简单。

    而是直接丢掉了都城!

    真要这么做了,昭昭青史之上,自会留下他们的丰功伟绩,供后人唾骂!”

    朱元璋对徐达没有什么隐瞒。

    将他在这上面的考虑,一五一十的说与了徐达听。

    徐达闻言,思索一下,对朱元璋拱手道:“上位,您这考虑的确深远。

    臣亦觉得如此。

    北平这边更适合建都。

    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古都城,都已不行了。

    关中太小,洛阳更小,至于汴梁,乃是无险可守,而且也被弄得特别破败。

    更为重要的,是黄河航运不行,难以依靠黄河再输送大量的钱粮等。

    思来想去,除了应天这里之外,更为适合建都的,就是上位所说的北平。

    上位考虑深远,令人佩服。”

    徐达这话说的真心实意,确确实实是很佩服。

    上位定都北平,和蒙元定都于大都完全不同。

    蒙元本身就是草原上的人,北平以北,那诸多地方对于他们而言再亲切不过。

    是他们的老巢的所在。

    他们定都大都没什么压力。

    可是大明在北平这边定都的话,那这事儿可就有些不太一样了。

    等于说是把京师直接给顶在了最前面去,以京师来守国门,或者说是以天子来守国门。

    如此,后世的那些皇帝,还有大臣,就不得不重视起北面的边防。

    遇到事情了,不得不拼命。

    而只要能在这里拼命,保证京师不丢,那么大明后面的广阔土地就不会丢。

    这当真是好魄力!大手笔!

    上位不愧是上位!

    这下子,徐达心里面有底儿了。

    同时也暗自下了决心,在接下来几年,要将草原好好的再清扫一遍,采用一些办法,将纳哈出也给一并解决了。

    要尽可能的让草原变得安定,为大明接下来的迁都做准备。

    最起码要保证二十年之内,不让北面草原上,有什么部族来侵扰!

    只是,想是这么想,可想法在心头浮现之后,徐达又暗自叹了一口气。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这些办法,也只能是让草原之上出现短暂的安宁。

    想要让草原上长期的平稳,是不可能的。

    今后,草原上肯定还有战事,还会有新的部落崛起,从而威胁大明。

    不是他在这件事情上,过于悲观,而是因为从古至今,草原就是如此。

    诸多的人,根本就像是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起来一茬,联绵不绝,没有尽头。

    汉人王朝这边势力强了,那么草原之上就会变弱。

    可汉人王朝这边一旦变弱,那么草原之上,便会有部落飞速的崛起。

    从而对汉人王朝产生新的威胁。

    从古至今,不知道采用了多少的办法,都没能将草原给彻底的治理。

    而他所采用的这办法,也不过只能保证几十年的安宁,甚至于二十年之后他都不能保证。

    可是,除了这样的办法之外,他也想不出别的什么太好的办法。

    因为,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上位,这草原上面该如何做?

    咱们这里该用出一些什么办法,才能让草原彻底安定下来,今后不会再对咱们这边产生威胁?”

    苦恼之下,徐达忍不住望着朱元璋开了口,问出这话来。

    将北原王廷覆灭,乃至于在后面解决了纳哈出,乃至于瓦剌人,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更为重要的,需要考虑该如何让草原,变得真正的安稳,不再成为大明北面的祸患。

    只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

    否则,终究都只是暂时的。

    没了北元王庭,没了纳哈出,那么还会有其余的部落,抓住这个空档,飞速的进行发展,成长起来,在今后继续和自己大明为敌。

    今后,势必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之中。

    这等事情,是徐达所不愿意看到的。

    可偏偏却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对于这件事加以解决。

    所以,他询问了上位,想要上位就这事儿,来做一个解答。

    上位和寻常人不同,他是真的很有办法。

    很多的事儿,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或许在这草原之上也同样如此。

    “天德,你的考虑是很正确的,这件事儿的不能不防。

    对于草原,不能只是单纯的将之给杀了。

    杀了之后,没有别的手段,只会给别人来做嫁衣。

    会有不少草原上的部落,因为咱们而受益,从而发展起来。

    这种事情咱不能做,太吃亏。”

    朱元璋点头,对于徐达所说的这个担忧,很是认同。

    天德能想到这些,他很高兴。

    “不过,对于这草原上,咱倒是有了一些想法,或许能有用。”

    听到朱元璋此言,徐达一下子就变得振奋起来,坐直了身体,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果然,自己问上位是问对了,上位是真的有办法!

    希望上位的办法,能切实有效,能彻底的将问题给解决了。

    若是能够一劳永逸,来解决草原,再加上迁都北平以天子来守护国门。

    二者相加之下,那么会有很大的可能,在今后能让草原安稳。

    并且,也能让大明少遭受一些祸患。

    这是极好的。

    “对于草原,首先要确定一个事儿。

    那就是咱们这边,在将草原上的强敌给灭了之后,就坐视不理,放任不管。

    如此,只会让草原上势力,无序增长。

    从而,又出现新的与我大明为敌的部落。

    而是要对其施行,切实有效的统治。

    只有对其进行统治,才能够让他们听从我大明的,按照我大明的想法来演化。

    接下来,把草原清扫一遍之后,我们这里要给草原上的那些部落,给进行登记造册。

    并且,设立以镇为单位的基层组组织。

    大部落拆成小部落,一个部落,便是一个镇。

    给他们划分各自的牧区。

    而这牧区同样不能画的太大,要画小一些。

    让他们都在各自的牧区当中进行放牧。

    而且,严禁草原之上,各部落之间进行相互兼并。

    各个牧区所有权也同样要归国有,他们同样只有使用权。

    哪个不听话,犯了这方面的忌讳,那么大明这边便出兵,联合着被欺负的部落去打犯忌讳的部落。

    杀鸡儆猴。

    给他们最为深刻的教训。”

    听了朱元璋所言,徐达暗自点点头。

    对于这件事情,他很认同。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因为上位此举的根本,是在将草原各个部落给限制住。

    从而让各个部落不能兼并,也就没办法形成太过于强大的部落。

    草原上的部落汇集不到一起,建立不起有效的统一政权。

    力量就不会太强大,就没有办法来对大明这里产生太大的威胁?

    “若干个镇,组成一个盟。

    这里的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而是朝廷监督下的协调组织。

    盟长由理藩院选任,负责召集定期会盟。

    比如,可以三年一次。

    执行朝廷法令、审理案件、检阅兵丁。

    最重要的是,盟,镇各级首领的任命、承袭、奖惩大权,要完全掌握在我大明的皇帝手中。

    需经理藩院核准。

    用这个办法,这确保朝廷对蒙古贵族阶层的绝对控制!

    对于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咱们这边也不能一刀切。

    对于接下来归顺较早、关系密切的部落,可以给他们一些甜头,给一些适当的自治之权。

    而对那些,在接下来激烈抵抗,或新征服的地区,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管理,控制要更为严格。

    咱准备设一个理藩院,作为朝廷专管的机构。

    让其成为管理草原,高原,西域等疆民族事务的最高中央机构。

    它独立于六部,负责制定和执行针对草原等地方都的律例。

    管理王公朝觐、封爵、俸禄、承袭、司法审判、驿站交通等一切事务。

    让其成为中朝廷控制这些地方的总枢纽……”

    徐达越听,眼睛越亮。

    越听越觉得上位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这才是他所想要的,彻底根治草原的好办法!

    上位不愧是上位!

    当真不凡!

    为之震动的同时,也禁不住打起更多的精神来,仔细的倾听。

    看看上位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好的,对付草原的办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不错,请把《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