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楼船演武

    材官骑士的演武尤其精彩。

    置身其中,免不了要叫人热血沸腾,心惊胆战。

    但看姬衡的神情,此次演武成果大约是令他满意的。

    甚至周巨又额外记下诸多人名,待得夜间与将士宴饮,恐怕又有一番好赏。

    但这还没完。

    二人稍作休整后,又很快被带到了上林苑的渭水河畔。

    楼船士的水上演武,上林苑诸多河道支流狭窄,并不能支持。如今在这稍大一些的渭河支流码头,才算是勉强能够。

    这是秦时第一次来秦国的码头。

    此前跟随姬衡一路回到咸阳,走的是陆路,只见到了那座格外宽阔的沙河桥。

    但其实,在咸阳宫的旁边就有都城码头与之相接。

    其衔接的河道宽阔约百米,码头甚至设有专门的粮船、楼船停泊位。不仅能够保证物资船运通行,咸阳城中生活用水,甚至还支持水上作战。

    周巨在旁边轻声解释。

    秦时听罢,不禁有些向往——宽阔百米的渭河啊!

    秦国的时期,河南是有大象的,冬季平均气温比后世要高一至两度。

    这一两度于人来说可能感觉不大,但是对农作物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就连水流都这样通畅……真难得!

    毕竟渭河如今可不止是水量充沛,河道宽阔,甚至极少淤塞。

    最平稳的是,枯水期、盛水期,水位变化都不大。

    而在后世,渭河早已改道,狭窄淤堵,原水文道具,再不能像如今这般流畅通行了。

    而姬衡则遥望此处伫立着的大小楼船。

    岸边有河风吹拂,他伫立在此处,高大的身躯如永恒坚定的磐石,也是支撑着如今整个秦国的核心所在。

    而对方同样是意气风发:“灵渠即将竣工,到时与泾渭交接,寡人征战百越,便不再走那数千里的陆路了。”

    “水上作战,扬帆抵达,刀枪剑戟运输全无阻滞。”

    如此,便又添几分胜算。

    百越啊。

    秦时心道:不怪姬衡动辄提起出征百越。

    那片肥沃土地又有着诸多新的物种,联系外邦也格外便利,不仅姬衡朝思暮想,她也同样如此。

    要不是如今……

    唉!说到底,一是人口,二是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秦时抛开这些念头,同样也专注的看着远方的大小楼船,指着其中最大的一搜问道:

    “大王,这是咱们秦国最大的楼船吗?”

    姬衡缓缓摇头,语带自得:“我秦国最大楼船宽约3丈5尺,长约13丈,负载约 2000石。”

    “只此处河道狭窄,演武施展不开,这才没被启用。”

    事实上,这样大的楼船甚至不止咸阳城有,渤海等沿海地带亦同样拥有。

    只是海船与内陆船又略有不同,其楼高层数相应减少,行船方式也略有不同。

    而秦时默默在心里换算一下:

    也就是说,最大的船宽八米长,长30米,负载60吨左右。

    再看看远处那艘楼船,她也瞬间惊叹了。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它自然算不上大。

    但在如今,连上等的铁都是她来了之后才有所改进,日常最多用到的金属反而是铜。

    但铜的密度远大于水,这楼船的主体材料,其实全部是靠木头。

    只凭木头和人力,能建造出这样大且功能齐全战船,又怎么能不被人惊叹呢?

    她没有在姬衡自豪时及时给出反馈,但心中却琢磨道:看来如今秦国有能力的工匠,还有许许多多啊!

    不过姬衡也并不以为意。

    如今的秦国比后世的秦国,自然是大有不如的。

    哪怕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很可能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

    但亦不得不承认时代进步。

    可只看当下大秦这样的赫赫战力,他成功打下了六国,不是吗?

    此刻骄傲之心未减,反而抬手指着前方那艘战船说道:

    “它虽规模不大,但为作演武,该有的都有。”

    “其甲板上盖了楼阁,高大似楼,故称作楼船。”

    而那楼阁……

    秦时默默数了数:约有五层。

    不远处有郎官请见,秦时赶紧说道:“大王尽管去忙,我刚好趁此时好好看看这楼船。”

    姬衡点头,又道:“改日王后有暇,可登咸阳宫外的楼船一观。”

    随后又匆匆离开。

    而周巨见她如此专注,不必姬衡吩咐,便已轻声又吩咐一旁郎官前来解说。

    对方因常年在水上,面庞黝黑粗糙,还泛着红。此刻见大秦的王后正安静伫立于此,脸颊的红色愈深。

    张了张嘴,竟没说出话来。

    秦时全部的注意力又收拢回来些许,见对方浑身紧绷,赶紧微笑道:“不必惊慌,就讲一讲这战船吧。”

    对方则脱口而出:“王后恕罪,因演武时人员繁多,且各处楼船都有兵将来去匆匆,故而不能领王后亲自登船去看。”

    拱手说完后,才突然意识到秦时说了什么,此刻不禁更加手足无措。

    秦时哑然。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她也不会什么准备都不做,就匆匆忙登上这人员繁多的战船。

    但见对方如此紧张,便也没说什么,仍旧安静等了一会儿。

    好在郎官能被周巨指来,已是凭空比别人多了次机会,如今更是要牢牢把握住!

    很快,他便盯着远处的楼船,渐渐恢复了镇定:

    “楼船舱室在甲板之下,棹卒划桨,同心协力,还能免受攻击……”

    “二层称为庐,设有矮墙。登陆相接时则可居高临下作战。”

    “三层为飞庐,弓弩手藏身其中,还有最顶层的雀室,也称爵士,就是整艘楼船的驾驶室与指挥室了……”

    这个楼层分布格外明晰,对方逐层讲解,也很是细致精炼,秦时一听便了解了。

    “你读过书?”

    以如今人们局限的见识和生活环境,倘若不是系统的读过书,言语逻辑不会这么清晰明了。

    当然,天赋怪除外。

    对方立刻回禀:“回王后,略读过几本。”

    秦时点点头,又见那楼船两侧伸出了数十只长长的桨板,想来此时启动战船所耗费人力,定然不少。

    可惜橡胶草还未带回来,如今蒸汽运用暂时还有些材料问题仍未攻克……

    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第一次写这种正经的古代,没有什么特别宏大的剧情,大约都是这种我看书查资料得来的细节、拼凑出来的秦朝的生活。

    可能有些枯燥,推进也慢,但还是有在认真写的…每晚笔记都要记一整页。

    希望我写完、大家看完时,脑袋里多少还能剩下一点吧哈哈哈!

    (不如改叫读书笔记好了)

    【写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样的故事和生活,是真实存在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时记事不错,请把《秦时记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时记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