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古人类的孩子总是扒着窗沿,打量外面的街道,那些穿着奇怪衣服的人、飞速行驶的汽车,在他们眼里都显得格外不真实,像一场醒不过来的离奇梦境。
阿乌的小手紧紧抓着窗沿,小声问:“姐姐,你看那些‘盒子’,会不会像三角龙一样撞人呀?”
眯鲁摇摇头,眼里满是迷茫:“我不知道,可这里没有森林,没有恐龙,连风吹过的声音都不一样。”
考虑到他们初来乍到,对现代社会的一切都陌生,赵芯茹教授特意在晨会上反复叮嘱:“眯鲁和阿乌还停留在原始部落的认知阶段,必须时刻有人陪着,不能让他们单独行动,避免受到惊吓。”
话音刚落,包晓彤就举手:“我和欣欣留下陪眯鲁吧,我们俩和她熟,她也愿意听我们说话。”
曲木戈武也跟着站起身:“阿乌年纪小,我来照看他,平时还能教他认认现代的东西。”
为了不让姐弟俩因环境差异太大产生应激反应,头两天,鹤云飞特意没给他们安排任何活动,只让他们在客房里适应。
可好奇就像藤蔓,悄悄缠上了姐弟俩的心,眯鲁爱坐在窗边的椅子上,盯着楼下的“盒子”看,看它们怎么停下,怎么开门,怎么载着人跑远;阿乌则对房间里的电灯开关着了迷,反复按来按去,看着灯泡忽明忽暗,眼里满是惊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大家的悉心照料,姐弟俩渐渐平复了初来的惶恐。
包晓彤每天都给他们讲现代社会的趣事,比如“盒子”叫汽车,“会亮的”叫电灯;曲木戈武则带着阿乌在院子里散步,教他认识玫瑰花、梧桐树,告诉他这些植物和白垩纪的桫椤、苏铁不一样,不会被恐龙啃食。
几天后,赵芯茹教授经过观察,发现姐弟俩不再对汽车的声音发抖,也敢主动触摸房间里的家具,便提议:“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检测和考察了,让他们慢慢接触现实社会。”
这天上午,包晓彤端着一盘水果走进姐弟俩的房间,正看见眯鲁望着窗外出神,阳光洒在她的侧脸,把她脸上的绒毛照得清清楚楚。
晓彤轻轻把水果盘放在桌上,轻声问道:“眯鲁,今天感觉还好吗?要不要吃块苹果?”
眯鲁转过头,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没散开的迷茫,可更多的是难以掩饰的惊叹:“晓彤姐,你看楼下那些人,他们不用打猎就能有东西吃吗?这个世界……太神奇了!”
小阿乌也从椅子上跳下来,跑到包晓彤身边,拉着她的衣角晃了晃,小脸上满是疑惑:“姐姐,我们真的不是在做梦吗?要是梦醒了,我们会不会又回到桫椤山寨的木屋了?”
“当然是真的啦。”包晓彤笑着蹲下身,揉了揉阿乌的头发,“今天我就带你们出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让你知道这不是梦。”
吃过早饭,一行人来到宾馆大门口,只见一辆黑色的专用车早已等候在那里,车身比普通汽车高大许多,车窗是深色的,能挡住外面的视线,车顶还装着特殊的通讯设备。
沿途的街道上,不少路段都拉上了警戒线,交通警察穿着整齐的制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站在路边,双手背在身后,神情严肃地维护着秩序,那阵仗,简直和电视里迎接国家元首的场面一模一样。
“呜~呜~”前方传来警车的鸣笛声,两辆警车开道,专用车跟在中间,平稳地向前行驶。车窗外,偶尔能看到行人停下脚步,好奇地朝着车队张望,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
阿乌趴在车窗上,指着外面的警车问:“戈武哥,那辆车为什么要叫呀?是不是在提醒恐龙让开?”
曲木戈武笑着解释:“那是警车,叫是为了让路上的汽车让路,不是提醒恐龙哦。”
没过多久,车队就抵达了西南科学研究院。
尽管这次行动已经做得极为保密,只通知了核心科研人员,可还是被嗅觉敏锐的新闻界捕捉到了蛛丝马迹,几辆新闻采访车早已停在研究院门口,不少记者举着相机和话筒,围着车队想要一探究竟,相机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像极了白垩纪时昆虫振翅的声响,让眯鲁不由得往包晓彤身边靠了靠。
林一洲、赵芯茹等科研人员早已在研究院门口等候,还有许多从北京、上海赶来的古人类研究专家,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拿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时不时就朝着车队的方向张望。
当眯鲁和阿乌从车上下来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们身上,有人忍不住小声议论:“这就是从白垩纪来的古人类?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面对眼前乌泱泱的人群和陌生的玻璃幕墙建筑,眯鲁和阿乌像受惊的小鹿般,紧紧靠在一起,眯鲁的手紧紧攥着阿乌的胳膊,阿乌则把头埋在眯鲁的肩膀上,眼神里满是陌生与惊恐,连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包晓彤连忙走上前,挡在他们身前,对众人笑着说:“他们刚到,有点怕生,咱们先进去再说。”
接下来的三天,姐弟俩被安排了各种试验与检查。
每天早上,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会准时来到房间,带着他们去不同的实验室,有时是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测听力,有时是用仪器扫描他们的骨骼。
最让他们难以适应的,是抽血检查。
那些科研人员总是围着他们,一会儿用小手电照他们的眼睛,一会儿用软尺量他们的身高,动不动就掰开他们的嘴巴检查牙齿,或是握着胳膊翻看他们的手掌,甚至还要把细细的针头扎进皮肤里,抽走一点红色的“水”。
“我不要扎针!我不要在这里待着了!”第四天早上,当护士拿着针头走近时,小阿乌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他挣脱开科研人员的手,跑到眯鲁身边,拉着她的衣角,红着眼眶说,“姐姐,我们回桫椤山寨吧,那里有马姆陪着我们,不用扎针,也不用被人围着看。”
眯鲁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恳求,声音带着哭腔:“晓彤姐,我们真的想回去了,我想念诺西姆做的烤薯了。”
鹤云飞看着姐弟俩通红的眼眶,心里也不好受,立刻带着他们去找林一洲院长商量。
“他们还小,对这些医疗手段接受不了,强行安排只会让他们更抵触。”鹤云飞皱着眉头说,“不如先暂停实验,带他们去逛逛公园、超市,让他们慢慢熟悉这个时代的生活。”
林一洲院长也觉得有理,当即拍板:“就按你说的办,安全和情绪最重要,实验可以往后推。”
趁着这个间隙,赵芯茹教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她通过量子通讯设备,与仍在白垩纪驻守的学生杰美青缘展开了干细胞技术的推演交流。
屏幕上,古人类与古猿猴的DNA基因序列不断滚动,赵芯茹指着其中一段序列对助手说:“你看这里,白垩纪古猿的线粒体DNA,和人类的相同基因变异特征竟然高出十倍,这太不可思议了。”
循着这个发现,赵芯茹又取出青缘从白垩纪深海带回的“不死藻类”,那是一种通体透明的藻类,即使离开海水,也能存活半个月。
她用离心机提取出藻类中的活性成分,又将其与古猿的生物酶混合,放进培养皿中。没想到,仅仅过了十二个小时,培养皿中就出现了新的细胞组织,这些细胞不仅分裂速度极快,还能修复受损的细胞,正是具有神奇催生功能的“复活干细胞”。
“太好了!这对古人类研究和现代医学都有重大意义!”赵芯茹激动地拍了拍桌子,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就在众人沉浸在科研突破的喜悦中时,林一洲院长的办公室里却气氛凝重。他手里捏着一封烫金信封,眉头紧紧皱着,信封上“恐龙乐园”四个字格外显眼。
信是恐龙乐园的负责人姚奎发来的,里面写道:“听闻贵院成功传送古人类归来,特邀请相关科学家与古人类前往恐龙乐园光临指导,共探古生物与古人类的演化关联。”
“怎么会走漏消息?”鹤云飞站在一旁,语气里满是警惕,“传送古人类的事是绝密,除了核心人员,没人知道具体情况。”
林一洲院长摇了摇头:“目前还不清楚,但姚奎既然敢发信,肯定是掌握了些线索。”
鹤云飞立刻表态:“绝不能让眯鲁和阿乌去恐龙乐园!那里人多眼杂,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后果不堪设想。”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了,恐龙乐园的法务代表杜艳香拿着一份厚厚的合同书走了进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