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东联军散去后,吕布和郭汜被董卓召回了雒阳,准备出兵西州。
韩遂和马腾的叛军已经在围攻陈仓,董卓必须全力出兵,因为董卓的家人都在郿县——郿县离陈仓仅百里,再不去家都没了。
刘备也让赵云回雒阳,并为诸将表了功。
刘备对战功向来是很公平的,吕布先后击破袁绍车阵和卫兹,又在虎牢关外大破关东联军,算是首功,被表为左中郎将,都乡侯。
吕布对这个封赏或许仍有些不满,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他原本的职务不高,眼下已是越级升迁且连升了好几级。
刘备可没克扣任何人的功劳,吕布越过亭侯直接受封乡侯已经是特例了,对得起他的战功。
徐晃因击破鲍韬、夺取敖仓之功,被刘备表为折冲校尉,都亭侯,其部曲也因此被刘备归入了中央军序列。
当然,为了表示自己不是为了抢杨奉的人,刘备将杨奉也表为了中郎将。
张燕则被表为了奉义将军。
出了兵当然是有好处的。
张燕这个奉义将军其实是加衔,不是常设的将军位,但这种加衔的实际作用也很大——只要有将军号,就有自主开火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出兵讨逆。
袁绍进了太行山区,刘备要让张燕和杨奉赶紧找到并弄死袁绍。
刘备自己没有回京,他还得收编降卒,整理部队,继续追讨袁绍和其它附逆的关东名士。
袁绍在哪儿还不知道,刘备只好先追讨关东联军真正的组织者张邈。
几天后。
董卓率军去了右扶风,眼下已经出了函谷关。
吕布、夏牟、吴匡、京畿部队以及河东兵马,全都随董卓出兵了,董卓知道凉州叛军的军力,不敢有一丝怠慢。
刘备率军去往了东郡,免得关东联军死灰复燃。
董卓留了董旻负责禁军,刘备也派回了赵云管控雒阳。
雒阳城内外都没多少兵力,似乎又有了点安定祥和的意思。
而此时,关东士人的谣言传到了雒阳。
同时,荆州也有消息传到雒阳——据说,荆州刺史王叡得知袁绍兵败,畏罪而亡。
这是长沙太守孙坚向朝廷回报的……还说王叡本打算附逆于袁绍,而孙文台“及时发现此贼逆谋”,赶紧领军阻止。
还说王叡本在顽抗,但得知关东联军溃散后,王叡便吞金自尽了。
这一面之辞,当然是不怎么保真的……
孙坚在长沙讨伐区星叛乱后,又有周朝、郭石等人在零陵、桂阳一带起义。孙坚跨郡到零陵、桂阳解决了叛军,随后因军功与分赃之事,与荆州刺史王叡产生了冲突。
王叡说孙坚跨郡征讨违制,想让孙坚把剿灭周朝、郭石的功劳分出来。
孙坚当然不肯。
正好此时刘备传了讨伐袁绍的檄文,孙坚便接了檄文起兵‘讨逆’,但却先让程普带民夫去了汉寿。
汉寿也叫索县,是此时的荆州治所,也是关羽‘汉寿亭侯’那个汉寿,关羽的爵位是汉寿县都亭(中心亭)的亭侯。
王叡得知有兵士和民夫到来,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兵士们来此的意图。
程普说:“我部欲奉朝廷檄文讨逆,但这两年一直劳苦奔波,缺少军粮资费。这次来,是想请使君开恩,赏些粮食财物,以便我等出兵讨叛。”
王叡也接了刘备的檄文,他自己不打算出兵,但听程普这么说也没多想,便传令打开库藏,让程普带民夫进去取粮。
等程普带着‘民夫’涌入汉寿,王叡才发现了孙坚在其中,大惊:“孙府君怎会在此?”
孙坚笑道:“奉朝廷檄文,特来取王使君首级。”
王叡大怒:“我犯何罪?!”
孙坚回答:“我亦不知何罪,但使君既不出兵,定是附逆袁绍……使君库藏金银颇多,却仍要与我争功,那便请王使君多服些金银,也好做个腹有财货之鬼……”
随后以刀相逼,让王叡刮下金末,吞金而死。
……
……
雒阳百郡邸。
“……子师之意,是要借机使刘、董失势?可刘备刚获大胜,董卓又有吕布相帮,若是他们率军回京……”
王允正在与刘表、士孙瑞、马日磾密谈。
刘表眼下是宗正,之前是接替邹靖的北军中候。
士孙瑞是鹰扬校尉,马日磾是射声校尉,都属于北军,之前雒阳出事时他们都在观望当墙头草。
北军的兵力大部分已被董卓带走,但没带各个校尉——董卓本就打算以自家人替换这些掌兵的要职。
刘备其实也在用牵招、赵云等人取代雒阳城防与治安官。
目前牵招的主职是侍中玺官,兼任雒阳都尉,目前雒阳六部尉就是牵招管着的。
何苗死后,雒阳六部尉已被各军分别收编,牵招此时领着的不是何苗的残部,而是他以前的老熟人——雒阳平定后,牵招从刘表那里找回了邹靖的旧部,大概七百人。
也就是说,董卓接管了士孙瑞和马日磾的部队,牵招接管了刘表的部队。
士孙瑞等人当然不满,但谁让他们之前做了墙头草呢,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董卓要平定西州,必然旷日持久,其家乡未定之前,不会轻易回军。”
王允说道:“刘备出兵讨袁绍,未能得获全功,也不会轻易回军。否则兵威未成,州郡不惧,其此时又满身恶名,若不能取大胜或斩首恶,天下州郡皆不会听其号令……眼下是我等最好的机会。”
“此刻雒阳兵少,若能外联州郡,内结太后,借百官缺额,广召名士入雒阳为官……聚众人亲随,便能聚合数千人。只要能控制中枢,使太后与陛下从我等之意,便可匡正朝纲。”
“行事皆可假以董卓之名,即便将来刘备回军,我等也能以此挑起刘备与董卓相互搏杀……”
“且……太后亦有此意……征召名士为官,以使太后与天子地位稳固,这本就是太后和董卓都想做的事。”
王允这个计划确实很有可行性。
不过,刘表觉得风险太大:“此事若不成呢?刘备虽是仁厚好善之人,但也会杀人的……”
刘表好歹是宗室,而且是宗正,当然不愿意冒险。
“景升,此事不过争势罢了,既是朝廷惯例,又是朝堂常事,我等也并没有加害刘备性命之心……并没坏了规矩。”
“而且,此乃太后之意,我等只是奉命行事……景升你的部曲也被刘备部下强夺,莫非你还以为刘备能重用你?”
“景升若不愿行此事,不如自请出外,荆州刺史王叡身死,正需有人补缺。”
王允低声道:“我等本就要外联州郡,景升去荆州任事,若我等谋事不成,也好有个退路。”
刘表叹了口气,默不作声。
他也不希望再生乱,但王允说得没错,刘备和董卓不可能再给任何人兵权,与其在雒阳任人摆布,确实不如自请出外。
王允也确实没有坏规矩,这就是常见的结党争权,没有害命的意思。
……
次日,董太后提拔王允暂代司空府从事中郎。
这其实就是董卓公府的秘书长。
被董卓和刘备清洗了一半官员后,眼下朝廷确实有很多官员缺额,光靠董卓的亲戚可补不完,而刘备这边一时半会又没法从青州拉人过来。
刘备和董卓都暂时不在雒阳,董太后授意王允举荐一些可用的名士入朝为官,而且是以董卓的名义举荐官员。
这种拉拢是每代新君上位都会做的事,而且以董卓为名举荐,这等于是让董卓施恩做举主,对董卓和董太后都有好处。
因此,董旻也对此事乐见其成。
牵招当然要反对此事,但却没有太多反对的理由——朝中官员确实有很多缺额,总不能都拦着不让人举荐吧?
暂代尚书的贾诩面对此事也很为难,因为这不是阴谋,这就是明着按照现有规制做事,而且是正事,拦不住。
虽然贾诩和牵招不同意就没法加盖尚书印,朝廷也没法授官,但太后却在朝堂上搞了点小动作……
她也没和代表刘备的贾诩牵招二人翻脸,只是先以羽林、侍中署、黄门署等近侍郎署征召士人——这事相当于天子和太皇太后选拔良家为郎,不加正职,只以储官征召,尚书台管不着。
而王允辟用的士人,几乎全是关东名士。
比如颍川名门荀氏的荀爽,这是“荀氏八龙”之首。
比如陈留名士蔡邕——十年前被阳球、刘郃流放到了五原,现在是重新召回。
还有江夏名士黄琬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