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治,奉高县。
孔融在狱中见到了曹操。
“孔文举,鲁国孔氏已被定为叛逆,吾奉诏讨逆,不愿杀及无辜……你若怜惜家人,当检举不法,供述罪恶,以免老幼尽灭……”
曹操递给孔融一壶酒,看样子是打算给孔家一点机会。
“老幼尽灭?曹孟德,你敢吗?哼……那刘备与我有怨,要寻衅罢了,一死而已……你等祸国贼子难道敢尽屠吾宗?!”
孔融大灌了几口,倒是开口说话了,但对曹操没什么好脸色。
他其实不怎么了解招标令的威力,毕竟他一直被扣在泰山。
“你鲁国孔氏还真把自己当宣尼公传人了?”
曹操摇了摇头:“褒成侯一门才是孔仲尼之后,你鲁国孔氏不过倚名传代而已,有何不敢尽诛?你鲁国孔氏比之故博山侯如何?博山侯能绝嗣,你鲁国孔氏就不能吗?!”
曹操可没瞎说,汉代官方认定的孔子传承确实不是鲁国孔氏。
汉末,孔子既不是王也不是圣,只是各地官学与雒阳太学会尊孔子为学术宗师——仅止于此,地位远远没到后世那种程度。
汉元帝时,大汉真正走上了独尊儒术的路线,封帝师孔霸为褒成君,此后孔霸嫡长一系就一直住在京师长安,这是官方认证的孔子嫡传。
孔子的其他后裔,是基于孔家的食邑鲁邑孔里发展而成的。
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主政期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并封孔均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
孔均是孔霸的嫡长一系(长子长孙嫡传)。
追谥孔子,封孔子嫡长一系为侯,这当然都是政治拉拢。
而孔家给出的回报,是全力支持被视为‘圣儒’的王莽,列在劝进王莽名单第一位的,就是曾任大将军加丞相的孔光。
——当时孔光刚刚去世,但他的名字依然出现在了劝进表第一位,追谥孔子这事对孔家子弟而言确实是必须回报的……
孔光是孔霸的第四子,是当时的士林领袖,受封博山侯。
而王莽封孔均为侯,就同时造就了两个孔氏侯府。
一个是孔光的儿子孔放,袭爵博山侯,这一支势力极强,在鲁国、济南等地,但却是分支。
一个是孔均的褒成侯,住在雒阳,这才是孔家长房嫡出的主支。
王莽称帝之后,由于其政策对世家大族不利,褒成侯孔均辞官还乡,表现出不愿再与王莽合作的态度,被王莽削了爵。
而袭爵博山侯的孔放做了什么,不知道……
但他父亲孔光名列劝进王莽第一位,孔放怕是很难回头的。
反正光武帝击败王莽‘拨乱反正’之后,孔放一族最终被记为‘无子’,博山侯一门‘绝嗣’,博山侯国废除(博山属济南郡)。
孔光、孔放一门,当时几乎可以算是天下第一的士族领袖家族。
孔光集大将军与丞相于一身,孔放很早就担任了黄门侍郎、给事中,是天子近臣,怎么会混到绝嗣除国这种地步?孔放连个族子都找不出来?
不知道,史书没记,连孔放在王莽称帝后的职务都没记。
反正孔放一门绝嗣了,至少这个词听起来比较体面。
同时,鲁国与济南的孔氏族人当时也‘因战乱流离四方’,至于是因为什么大规模战斗而流离……不知道,史书也没记。
毕竟战乱流离这个词听起来也比较体面。
只有孔均被光武帝找到,重新请回了雒阳,仍复为褒成侯,其嫡长一系仍为太学祭祀,食邑降至百户。
其实,博山侯孔放的家族,就相当于现在的鲁国孔氏,是势力极强的世家,但并不是官方认证的孔子嫡传。
褒成侯嫡系才是孔子传承。
——当年博山侯一门都能‘绝嗣’,现在的鲁国孔氏当然也能‘绝嗣’……
目前的褒成侯嫡长一系仍然在雒阳,现任褒成侯名叫孔完,这才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与孔融所属的鲁国孔氏早就在三代之外了。
这就像是刘备和刘协的关系一样……刘协是需要保护的文物,但刘备并不是……
招标令是将鲁国孔氏定为了标物,与褒成侯这一系可没关系。
曹操接受了领战之职,他知道这会得罪很多士人,毕竟孔家这个姓确实能让天下士人卖些面子。
但如果孔家不给曹操面子,曹操也不怕杀尽鲁国孔氏之人,只要孔完活着就行……
反正……绝嗣嘛,谁知道是啥原因呢……没准是因为泰山贼作乱呢。
“若真要尽诛吾宗,那刘氏亦可诛矣!”
孔融虽然有些发抖,但嘴还是很硬的:“圣贤门第可诛,天下何人不可诛?刘氏王侯又以何免?那刘备若屠灭我宗,他亦难存于世!曹阿瞒,你若做此恶事,天下又怎能容你?”
“让你检举族内不法,你非要扯这些没用的……孔融,我只问你,你是不是资助过泰山贼谋逆?”
曹操皱了皱眉:“令尊孔宙在泰山都尉任上时,泰山贼四处作乱无人能制,令尊又是不是指使过泰山贼?你家中又是不是因泰山贼而获了利?”
“是,家父不法,吾亦恨之!”
孔融面色铁青,却竟然承认了:“要论罪而诛吾无话可说,但我族内并非人人有罪……罪者吾父,罪至吾!与旁人无关!”
“孔文举竟不讳父之过,不重孝亲了吗?”
曹操很稀罕的看了孔融一眼,这年头讲究讳父,即便父亲有过错,通常也是不能说的。
“孝亲?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孔融看样子是刚才酒喝多了,什么心里话都往外说:“族内受吾父所累,累得一次便有无数次……本实是错,有何可讳?但论罪当有度!几人有罪,难道连族内襁褓小儿都要尽诛吗?!”
“……说得有理。”
曹操偏着头看着孔融:“这样吧,你带我去鲁国,尽诛你族内有罪之人,再让无罪之人改姓,也算是清理门户……好歹能存你族人性命,如何?”
“改姓?”
孔融愣了愣,随后大怒:“哼……这与灭门何异?!”
“不识好歹……辱没了祖宗的名声,又做不得实事,给你机会保全族人性命,你却又舍不得祖宗的福泽?”
曹操唾了一口:“那我也懒得管你……”
……
……
几天后。
刘备回到了临淄。
让黑道大哥们觐见天子的事儿没出什么幺蛾子,来的都是领军之人,除了刘备自己带回了大部队,其它人的部队都在泰山境内。
他们即将出兵鲁国,没必要让部曲跟着来临淄。
大概王公贵族们就怕黑社会吧,长公主刘华也没出来聒噪。
刘协倒是不怕生,不仅封赏了众人的官职,还特意给刘备、关羽、张飞都加了爵。
刘备因军功被升为了都乡侯,这是指涿县的都乡。
关羽受封为解亭侯,张飞因平定临淄之乱受封东亭侯。
官职没变,刘协并没有随意调整刘备列出的官职表,都是照着念的。
臧霸担任彭城相,彭城都尉由曹豹担任。
吕虔担任泰山太守,泰山都尉由孙观担任。
东海相是徐璆,而陶谦的营府也在东海。
张超仍是广陵太守,而广陵都尉是糜芳。
陈登是下邳太守,下邳都尉是陶谦部下笮融。
徐荣以中郎将督琅琊,徐盛出任开阳令。
——这是各方相互挟制的局面,而且各郡主官都不是刘备门下。
但恰恰只有这样,刘备才能真正实控徐州。
各方都暂时满意,且都不方便搞小动作,才能逼得所有人都抱刘备的大腿。
在处理完分封事务后,黑社会们跟着曹操重新转向鲁国。
刘备让赵云打着自己的旗号跟着曹操督战,并让国渊和诸葛玄负责后勤事务,田豫负责向鲁国运粮。
刘备自己没去鲁国,因为临淄还有很多事要办。
贾诩已经从平原传回了军报。
在黄河以北称帝造反的,是甘陵王刘忠。
这个刘忠,就是黄巾起义时曾被掳到张角那里的甘陵王。
其背后的支持者贾诩也已经调查过,既有当年被刘备和崔琰逼走的崔家族老,也有黄巾起义时离奇失踪的前甘陵相冯巡。
甘陵王刘忠或许与造反有缘。
黄巾起义的时候,甘陵王刘忠被人掳到了张角那里,刘备用俘虏把刘忠换了回来,让刘虞将其送去了雒阳。
与甘陵王刘忠有相同命运的安平王刘续,就是被郭典换回去的那位,在黄巾主力平定后便被刘宏鸩杀。
而刘忠没被杀,只被软禁在了雒阳。
现在,到底是刘忠自己有心称帝,还是为了保命被迫无奈,刘备不知道,也不在乎。
刘备更在意前甘陵相冯巡,因为此人的履历是典型的袁氏门下党人,与郭典很相似。
二十年前冯巡就曾出任常山国相,当时清洗窦武余党,冯巡是窦武提拔的人,受清洗被判了死罪。
但冯巡并没有死在狱中,大概率是被袁家的人救出去了——那时候袁家救了很多党人。
十年前袁隗就任司徒,冯巡被起复为司徒长史,之后再度重新担任常山国相,并于任上到处祭祀诸神,在各处名山建立神坛封龙立碑。
包括太行山脉的大茂山、白石山、三公山等等(注:冯巡在各名山封龙立君,有不少石碑保存至今)。
那些石碑上大多都彰显了冯巡的‘德治’,而且都是代天封龙,授立灵山君——也就是“封禅山神”。
之后,冯巡调任甘陵国相,在黄巾起义时连同刘忠的儿子一起失踪。
而袁绍逃亡冀州后就是进了太行山,冯巡两次出任常山国相,到处封授龙君灵山君,肯定对太行山极其熟悉。
河北的事儿,在刘备眼里也就渐渐清晰了。
冯巡多半是袁绍的人,因其对太行山和冀州地理环境极其熟悉,帮袁绍摆脱了张燕的追剿,然后在河北建立了‘反刘备同盟’。
崔家被刘备坑得不轻,崔琰和崔林眼下替代了崔氏主支,安平崔烈也没了所谓的‘清名’,崔家已经一分为三,原本的甘陵崔氏主支本来就会与刘备作对。
同时,会与刘备作对的还有冀州的很多豪族。
刘备在甘陵的时候与张燕配合收保护费,冀州各家肯定都对刘备不满。
此外,眭固袭击刘协车驾失败,但其本人没死,逃回河北后多半也会加入反刘备同盟,要不然无处可去。
不出意外的话,袁绍现在大概正在勾搭冀州豪族,很有可能在渤海。
因为袁绍的老丈人家就在渤海。
袁绍现在的妻子刘氏,其家族在渤海南皮,刘氏的族兄就是已故右北平太守刘政。
当然,渤海刘氏不是王族,而是宗室旁支,和涿郡刘氏宗族差不多。
甘陵王刘忠也是在渤海南皮自立为帝的。
渤海南皮、饶安、乐陵等县,以及平原北部的般县、西平昌两县,皆响应刘忠称帝,随后各自攻略周边县城。
(注:此时的乐陵不是单独的国或郡,而是原渤海国辖区,目前渤海王封国已经被废除,渤海郡成了冀州最大的郡。曹魏之后乐陵才单独分出来设为郡国。与琅琊郡和城阳的关系类似。)
目前渤海南部以及平原北部已经成了叛军控制区。
而且,还有个老熟人出现在了叛军阵营。
颜良。
贾诩还通报了几个目前不太出名,但刘备知道的人物。
文丑、高奂、蒋义渠。
高奂就是高览,出自渤海高氏,渤海湾的海贼就是他们家的,管亥和高家比较熟——渤海高氏是管氏海寇最大的竞争对手,两家有仇。
颜良和文丑都不是豪门出身,而是地方兵头。
颜良出名较早,在安平有豪侠名声,曾跟随皇甫嵩平定黄巾,之后任职南皮尉。
文丑没有官职,和之前的李乾差不多,是冀州土豪——是不是真叫文丑也不一定,有可能和高奂一样是个假名……蒋义渠也是假名。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出现在叛军阵营,张郃与白垚在般县不得寸进。
为了尽量避免损失,贾诩已经逐步转移民众退到了平原县。
眼下张郃守着龙凑渡,贾诩亲自守着平原,太史慈从海上绕到了渤海北部,在敌后骚扰,管亥保障了海路安全。
勉强算是两边对峙的局面,叛军略占优势。
贾诩算是保住刘备要求的底线,将叛军阻挡在了黄河以北,平原郡北部的人口也大多转移到了平原县和高唐。
但若要取胜,怕是不太容易。
袁绍到底还是袁绍,即便是成了大汉第一通缉犯,没有了四世三公的名望,仍然不能小瞧的。
毕竟四处结交豪杰,救助落罪党人等等,也是袁氏遗产。
在得知了颜良文丑这些名字之后,刘备便立刻搁置了其它事务,带着全部主力赶往了平原——要是不趁早弄死袁绍,天知道后面还会出现多少麻烦。
但是,但是。
就在刘备带着部队赶到龙凑渡口时,贾诩突然传回了消息,说敌军突然全部向北退了,走得干干净净。
而同一时间,左沅从临淄也传来了消息——临淄再度出现了一股贼人,并且袭击了长公主刘华!
刘华死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