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61章 高调的置地!低调的小林生!

    一九七七年六月下半旬,港岛。

    在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时间里,置地集团无疑成为了港岛上热点新闻最多的企业。

    反倒是先前频繁因各种大动作和花边上新闻头条的小林天望,反而在头版头条上,失了踪影。

    尤其是,当置地集团与港府的谈判协商彻底落地了。一份由置地集团签发在《亚洲日报》上的对外公告,带着一点油墨的微温,彻底地震动了港岛这座城市所有人的神经。

    在上面的公告内容清晰明的点出了,日前置地集团已与港府正式签署《居屋合作条款》,将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惠民工程,第一批居屋的兴建,地点落实在了中环核心地带,这里是毗邻正在兴建中的地标性建筑“置地广场”,一处原本定位高端的崭新楼盘,将拿出一部分用来改造为首批“居屋”。

    与此同时,更加令人不得不瞠目结舌的是后续接连传来的劲爆消息,同样也是由置地新东家“小林天望”创办的《亚洲日报》首发披露,然后被各大报业纷纷进行了转载刊登。

    置地集团非常高调地牵手兄弟企业“龙腾报业”,将要共同来启动“港岛龙广场计划”。

    这则消息的核心内容同样十分令人咋舌,目标指出港岛未来的所有龙广场项目,其建成后的核心运营权,都将要全部委托给“日本东京龙广场有限公司”进行运作。

    这便标志着置地集团这个庞然大物,正在有计划地融入到了小林天望所勾勒出来的宏伟蓝图规划当中,这将是一个遍布全球的“百座龙广场”协同运营网络。

    然而,在这大半个月时间以来,在港岛真正掀起更大舆论海啸的却是关于置地集团所正式对外宣布的关于供应链调整策略。

    在这则公告当中,非常详细地罗列了与中国大陆多家大型国营工厂签订的建材供应合作协议,具体到了每一类材料,与哪一家大陆国营大厂的合作细节,全部都毫无保留地向港岛的民众进行了公示。

    其中有鞍山钢铁、唐山水泥厂、东北木材集团……名单冗长并且十分具体。

    这份关于建材供应链的改革核心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直指成本,通过采购更具价格优势的大陆建材,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居屋的建设成本这一项。

    《亚洲日报》的独家报道,加上其他大报的疯狂转载与评论,迅速地扩散至全港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在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咀嚼、放大下,旋即又在港岛引爆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针对“大陆建材”的媒体论战。

    涉及其中的有政客、学者、时评家、地产大鳄的喉舌,这些主体都纷纷下场,好不热闹。

    他们在各自的舆论阵地里,或是对置地集团口诛笔伐,或是为小林天望而摇旗呐喊,展现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众生相来。

    《星岛日报》的财经专栏头版,资深经济顾问、英资背景相当深厚的利耀宗教授振聋发聩地发表文章强调:

    “【需警惕廉价的代价!】置地此举何其短视?港岛地狭人稠,楼宇安全重于泰山!

    大陆建材虽价廉,其标准、品控与国际通规存在鸿沟,更遑论运输损耗及监管缺失之风险。以脆弱“豆腐渣”构筑万民安身立命之所,岂非视人命如草芥?若酿成塌楼惨剧,置地及小林生难辞其咎!此非惠民,实为谋财害命之捷径!港府监管何在?”

    但是,面对这样针对大陆建材的攻击!

    左派背景的《大公报》旋即,就刊出港大建筑系教授、务实派技术专家陈定坤教授的长文予以了有力的反击与回应:

    “【荒谬的双标何时休?】所谓“标准差异”不过是某些人心造的恐惧。建材非精密仪器,钢筋水泥皆有国际通行检测。

    大陆幅员辽阔,资源禀赋深厚,国产建材性能稳定可靠早已是国际市场共识。

    东深供水工程所用水泥、新界跨境桥梁所用钢材,其坚固耐用经得起时间考验。

    小林生引入大陆建材,是突破围困、切实压低民生工程成本的务实之选,应获掌声而非诋毁!物美价廉何错之有?这正是一条解决居屋成本痼疾的完美路径!”

    而亲英色彩的《南华早报》的政论版块头条,政治评论家、前港府高级顾问马文达则是十分高调地发出警告来:

    “【糖衣炮弹下的政治图谋?】当谨慎审视置地与小林生异常紧密的大陆合作!

    此举绝非单纯商业行为。背后映射的政治立场暧昧不清,其资金链、信息链是否已暗通?

    借民生工程行渗透操控之实,此类手腕在国际博弈中屡见不鲜。港府务必立即介入调查,彻查大陆资金有无通过建材渠道非法流入操控港岛地产民生!切莫让“居屋”沦为危险的桥头堡!”

    更有某个立场微妙,想要借此来讨好霍家的《成报》资深地产评论员周炳雄献上毒计:

    “【釜底抽薪可破局!】霍生掌控大陆人脉多年,关系网络岂是某暴发户可比?

    当务之急,霍公子应迅即动用霍家深厚根基,直通大陆相关决策高层!

    晓之以“影响大局稳定”、“挫伤港资信心”等利害,敦促其暂缓甚至切断对置地的廉价建材供应。

    此招一出,必令置地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小林生精心构筑的“居屋”帝国恐瞬间倾颓。此乃围魏救赵之上策!”

    还有一些角度刁钻的分析,如关注商业模式的《经济导报》专栏作家分析“龙广场”模式的可行性,或质疑地产商本性的声音认为这不过是小林生抬高股价的噱头。

    一时之间,港岛报界可以说是真正的沸反盈天,每一份报纸的时政、财经、社会版都被这场关乎民生与立场的“居屋”大战所占据,街谈巷议,众声喧嚣。

    《明报》大厦顶层,总经理办公室。

    主编王阳将一份刚赶出的社评样稿,小心翼翼地递给端坐红木桌后的查良镛审议。

    这室内弥漫着相当上好的茶叶清香,而窗外则是中环热闹不已的车水马龙。

    “查生,这是明天社论版的定稿,同样是发表关于置地建材争议的立场。您看看,这观点和语言措辞,需不需要再修改一二……”王阳征询道。

    金庸则是接过文稿,屏气凝神,慢慢着细读。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很是鲜明,在文中大力赞赏置地集团通过引入大陆建材有效降低成本、惠及中下阶层的创新尝试。

    同样也是类比东深供水工程的水源合作模式,呼吁在纯粹关乎民生福祉的住宅问题上,应摒弃非此即彼的政治立场上无意义的争论。

    文章中旗帜鲜明地支持小林生的务实选择,并呼吁民众也应感谢大陆方面能提供这般质优价廉的建材来源。

    读罢全文,金庸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点头夸道:“好,这篇社论写得很好!此论立场清晰,切中肯綮。《明报》在此事上,就应当秉持此等公心与识见,力挺置地集团和小林生到底。”

    闻言,王阳脸上一丝轻松,然后又是恰到好处的恭维道:“查生,说来现在这局势,也多亏了您上回那篇《侠之大者》掷地有声,字字千钧的效果。

    就是经您这妙笔一颂,小林天望已被您推上‘为国为民’的神坛。他纵有三分迟疑退意,今时今日,只怕是骑虎难下,不得不硬着头皮将这‘居屋’惠民的康庄大道走到底了。

    可以这么说,单您这一篇文章,推动的就是莫大的实际福祉,功德无量啊!若非您那篇雄文定鼎乾坤,这‘居屋’计划,怕还只是在纸面打转呢!”

    王阳看是在拍金庸的马屁,实则也的确是一语点破了金庸这妙笔背后无形的威压与阳谋。

    通过这样的一篇宏文,为小林天望立起道德丰碑,亦变相捆住他的手脚,逼他不得不以行动兑现承诺。

    金庸则是笑着放下文稿,摆摆手,神色淡然地说道:“阿阳,你这话,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千万不能传出去。

    当日我落笔之时,只为小林生的这份气魄所动,联想到小林生之前的种种作为,心潮激荡,信笔抒怀,哪思虑到这些牵绊束缚?

    单纯只是觉他担得起‘侠之大者’四字,没忍住胸臆直抒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林生拿下置地之前,真可谓锋芒毕露,日日是报章焦点。怎么这‘居屋’计划轰轰烈烈落定后,关于他本人的新闻反倒沉寂了?

    如今的舆论风暴,置地是主体,他倒成了‘幕后推手’了?久不闻他的花边轶事,竟有些不习惯了。”

    金庸此言中的意思,便是道出了小林天望近期刻意收敛锋芒,反倒是藏于幕后的这些转变。

    王阳闻言,便立刻从桌角抽出了几份当日的报纸,指着财经版角落几块不起眼的“豆腐块”报道,说道:

    “查生,非无新闻,只是少了以往那些惊世骇俗的爆炸点。喏,这几日散见报端的零星报道,内容大同小异。

    小林生如今,可是务实得紧,除了置地董事会那几个必要的公开露面,几乎是沉在水底。天天都在忙,忙得脚不沾地。”

    金庸闻言,扫了几眼这些豆腐块上的内容,无外乎是“小林生昨日现身某会”、“小林生听取某公司汇报”之类的常规财经类短报,并无什么稀奇和亮眼的地方。

    金庸点点头,表示理解地说道:“也对。置地集团何等庞然巨物?百年英资积淀,枝叶盘根错节。

    他小小年纪,纵有泼天名望与手腕,初掌权柄,头三把火之后的整顿磨合才是真功夫。理顺人事,熟悉业务,平衡各方……每一项都足以令人焦头烂额。

    想来他此刻,必是困在中环那处置地大厦顶层,没日没夜地开会、批示、接见各路经理,力求将那张庞大的关系网先抓在手中吧?”

    金庸本身作为《明报》的掌舵人,深知经营庞杂事业之不易,尤其是小林生还如此年轻,他只要代入其中,就已经觉得单纯“置地集团”这份沉甸甸的压力足以吞噬一个人所有的闲暇了。

    金庸的判断十分符合常理,在他看来,这么一个年轻的新东家,想要控盘好置地这样的巨轮,又岂能不亲自坐镇呢?

    但是,王阳却摇了摇头,说道:“查生,这一点,恰恰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根据这些零散报道和我们内部的一些风声,《星岛日报》和《南华早报》甚至派了专人想深挖他在置地的‘新官新政’是何等雷霆万钧。

    结果……他在置地集团的出勤率低得出奇,大部分具体事务都交给了从东京带过来的几位资深经理人。他的‘忙’,重心完全偏移了——竟是一直在他之前股市抄底拿下的那几家毫不起眼的华资小厂里!”

    “哪几家?”金庸闻言也是惊疑,连忙追问。

    “康生医药、明发电器厂、正程机械……全是些市值不过一两千万到五六千万港币的中小企业。

    更奇的是,据那些跟梢的记者冒死传回的消息,小林生在那里的状态并非做做样子。

    有《成报》记者受邀跟他一起跑了一趟康生医药,亲眼见他换上了和研究员一样的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午饭就在实验室外的休息室啃面包解决!

    还有明发电器和正程机械的生产车间里,他顶着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和高温油污,和穿着汗衫的技术工头、技术员围着一张图纸,对着运转的机器一讨论就是大半天!记者们热得受不了跑出去透气,他还待在里面……记者们说,那完全不是老板视察,更像是个钻研技术的工程师在跟着老师傅学艺,或者做项目攻关!”

    金庸听完,微微一愣。

    然后,他沉吟片刻,边思索边道:“这小林生……年纪不大,心思之深,当真如汪洋不可测。他这苦工,下得妙啊!

    置地那边,百年老店,骨架已成。高管们各个精明圆滑,认的是钞票,求的是安稳。

    小林生初来乍到,硬要换掉核心管理层,无异于给自己掘坟。他这‘垂拱而治’的策略,反而是最聪明的——抓住战略方向这个牛鼻子,其余放权给相对可靠又熟悉业务的各大经理人,反倒减少摩擦,稳住大局。

    至于那些不起眼的小厂……被他在股市风雨中强行狙击夺来,厂里的老人,尤其是那些自诩有真本事的基层工匠和技术骨干,内心岂能服气一个突然空降、年轻得不像话的东家?

    嘴上不说,抵触情绪必然暗流汹涌。小林生亲自下场,挽起袖子钻进最脏最累最核心的技术一线,与工匠们同甘共苦,攻克难题……此招之高明,在于直击人心!这绝非作秀,这是最高明的‘收心术’,比砸一百万港币的奖金更有效!

    他要收的不是那些见风使舵的管理层,而是那些真正能支撑一个工厂技术底气的硬骨头!此招若成,不仅这几个小厂能死心塌地,其‘务实、亲民、懂技术’的名声传出去,对其整个商业帝国的隐形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金庸的这一番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彻底地将小林天望行为背后的深意给剖析得淋漓尽致。

    但是闻听这些话,王阳的眉头却依旧微皱,继续说道:“查生,您说得极是。小林生此举在收买这些厂子人心、营造个人形象上,确实高明无比。这点我完全认同。可是……

    这些厂子本身的价值实在太有限了!康生医药规模就那么丁点,明发电器做的是低端小家电,正程机械更是做些普通零配件。

    即便小林生完全掌控、拧成一股绳,在港岛的产业格局里又能掀起多大水花?置地的九牛一毛!他投入在龙腾报业的精力似乎也不多。放着‘置地’这艘巨轮和‘龙腾’这匹传媒黑马不去重点发力经营,反而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砸在这些‘小舢板’上,这……这投入产出比,不是太亏了吗?值当吗?我实在是……想不通啊!”

    关于王阳的这些困惑,同样也是所有局外人基于常规商业逻辑上所必然有的疑问,分明应该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是正理,小林天望又何必分散大部分的精力在那几家华资小厂里作秀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不错,请把《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