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喔……】
现场的很多观众包括线上直播间那边的网友们都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沈铭恩一张嘴,所有人就有一种……
对味儿了的感觉!
弹幕也一直在刷:
【感觉好有画面感!】
【这个切入点……这个人设塑造……我去……有点儿东西!】
【哈基恩:你在质疑我红歌代言人的名声吗?】
【还得是沈铭恩啊,他一出手,就感觉跟其他人的作品有很大差距。】
【?是其他人跟哈基恩有差距吧喂!】
……
作为内娱最炙手可热的主旋律创作节目,《星火乐章》的嘉宾质量其实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其中有几位就连巅峰时期的《华语打歌中心·红歌季》都不是对手。
这样的一批人,这样的一批“班底”,他们拿出来的作品,肯定也都不是那种劣质的烂大街的作品。
在刚刚的表演途中,所有人也的确感觉每一首歌都拥有着其“可圈可点”之处。
甚至,他们有的人优秀到,让观众有种,就算是哈基恩来了,也不一定会比这几位的这几首作品好的感觉……
可有些时候,感觉终归是感觉。
沈铭恩这家伙啊,总会在一张嘴的那一刹那,就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并通过自己简单的寥寥几句,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红歌代言人”的含金量。
有一说一,《阿嬷》这首歌当真是有点儿出乎观众们的意料,要知道本期《星火乐章》的命题可是“亲人”啊……
提及这个命题,用这个命题来创作主旋律风格的作品,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浮现的词汇就是“祖国母亲”这四个字。
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以这四个字作为主基调,进行的作品创作。
可沈铭恩这首歌,很明显描写的就不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笼统的单纯的“歌颂”主题。
从他的歌词里,你能够听出浓浓的故事感!
首先来说,这首歌的歌名叫做《阿嬷》,这个歌名在歌曲演唱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了屏幕上,有字幕解析,因此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歌名……
只从歌名来说,很多人就能听出很多“独特性”。
“阿嬷”,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湾岛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对祖母,也就是奶奶,或者年长的女性的亲切称呼。
这样的称呼在我国北方并不流行,甚至很多北方人乍一听这个称呼都不知道喊的是“奶奶”啊还是“姥姥”。
也因此,这样的称呼,至少对于我国北方的观众而言,是一种非常具有“新鲜感”的称呼,一下就能够吸引北方观众的眼球。
而对于南方观众而言,则应该说是更会有代入感一些吧。
歌名好,歌词里也很有故事,沈铭恩上来的非常简短的几句主歌,就塑造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深山里生活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的老人的形象……
“裹着小脚”、“困在深山”,这样的歌词更像是“封建压迫”的具象化符号。
尤其是“裹着小脚”这四个字。
什么是“裹脚”?
裹脚,又称“缠足”,是我国古代对女性实施的一种一人工方式改变足部形态的陋****是通过长期束缚使女性双脚变形为尖小的“三寸金莲”。
这种习俗大致起源于北宋后期,在南宋至清末民初年间广泛流星雨社会中上层女性群体,民国时期逐渐被明令禁止。
具体做法……
还真的慢残忍的。
通常是在女孩子5到8岁的时候,用布条将脚趾强行弯折至脚底,再紧紧缠绕脚掌,限制脚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最终使双脚变得畸形、短小。
过程伴随剧烈疼痛,且会严重影响女性的行走功能和身体健康。
这种“封建陋习”的兴起,与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畸形,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控制密切相关,它不仅对女性造成了生理上的永久伤害,也在文化层面强化了对女性的束缚,是古代封建礼教压迫女性的典型体现之一。
这种东西属于是非常具有特性的东西,也在一瞬间就将沈铭恩歌曲里刻画的那个“阿嬷”的形象,变得非常的令人同情。
代入感一整个拉满的同时,后面又通过“包办婚姻”这样的陋习,进一步使得人设变得立体、丰满。
可以说,沈铭恩一上来,只是两三句主歌,直接就塑造了一个非常饱满的“阿嬷”的形象。
这不仅是歌词方面的功底,更是“文字”方面的功底,不难看出绝对是下了功夫的,几句歌词唱完,所有人脑海里就自然而然的浮现了一个深山里一生贫苦的老奶奶的形象。
“……”
一时间,现场逐渐变得安静下来。
许是也觉得《阿嬷》这首歌适合安静的听吧,所以很多线上直播间里的观众们也不再疯狂的发弹幕,放下了手里的“键盘”,安安静静的去听了起来。
也就在那版情况下……
沈铭恩继续唱着:
……
“炊烟飘过~”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
“黄昏日落~”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
唱到这一段的时候,沈铭恩的眼神忽然就变得凌厉起来,紧接着,他用一种类似“说唱”的方式,继续唱着:
……
“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
“等远方开来的车!”
“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
“眼神还在期盼着!”
……
“喔……”
该说不说的,这一段很明显是即将要进入副歌了,因为大家都能够听到伴奏里面的鼓点开始变得愈发密集。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一首作品,在进入副歌之前,沈铭恩竟然会加入到一段rap……
要知道,在这样“拟人化”的作品里加入到“rap”,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可是很容易说翻车就翻车的。
这种难度,真不是一般的高。
可沈铭恩不光完美的融入进去了,还并没有让大家感觉到多少的反差感……
甚至,因为他极具颗粒感的rap,反而将那种副歌来临之前的“紧迫感”,一整个拉满。
情绪值、期待值,同样高高的被拉了起来!
也就在那般情况下……
沈铭恩继续唱着:
……
“她生了一个又一个!”
“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
……
编曲!
伴奏!
很多观众从伴奏里听到了一阵非常明确的,非常铿锵有力的“嘟嘟嘟”的那种声音!
那是什么?!
是号角!
是冲锋号啊!
但凡是个国人,是个从小看过抗日剧的,谁听不出来,那是冲锋号啊!
冲锋号,队伍里用于传递战术指令、鼓舞士气的一种铜管乐器,在近代战争中具有标志性作用,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旋律向士兵传达冲锋、集结、撤退等作战信号。
大多数时候,冲锋号的声音都与“勇气、牺牲、胜利”绑定,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军队精神的符号之一了,即便是在现代,它也经常在影视、纪念活动中,用于唤起对历史的记忆,传递顽强拼搏的精神!
俗话说,冲锋号一响,就是伙夫拿起菜刀也得上,听到那一阵“冲锋号”的声音的时候,每一位在聆听沈铭恩这首《阿嬷》的观众们,都有一种DNA动了的感觉啊好吗!
明明!
刚刚!
沈铭恩的《阿嬷》还在塑造一个深山里非常凄苦的老人形象,这冲锋号一出来,那真的是仿佛强行将观众们拽入到战场上去了!
仿佛下一刻,大家就要挥舞着大砍刀,跟鬼子们拼刺刀了!
代入感简直不要太强啊好吗!
只是……
有观众未免会有有些疑虑……
就是说,这个时候,突然加进来“冲锋号”的声音,是不是会有些不太合适?
是不是会跟这首歌原本的主意有些“违和”?
毕竟,这首歌在此之前塑造的可都是一个深山里的“阿嬷”的形象啊……
从家长里短,一下过渡到家国大义,相当于不经过训练直接“上战场”,这让很多讲究的观众无论如何无法接受啊……
但也有比较有眼力见儿的观众们,敏锐的意识到了些许不对劲。
首先来说,以大家对沈铭恩的了解,以沈铭恩的“功底”,这种“低级错误”他是肯定不会犯的……
他之所以这样编排,肯定有他的理由。
其次!
你听沈铭恩刚刚在那句加入到冲锋号到了歌词里,唱的是什么啊!
他唱的是:“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
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没太听懂沈铭恩唱的这首《阿嬷》,究竟有什么深意。
因为这首作品的主歌部分,无论是加入到那段rap的片段还是前面,主旋律基本上就一个,那就是塑造那位山里凄苦的“阿嬷”的形象。
两次提到的“阿公”,好像是路人甲一样,也只不过为歌词增加了一些“家长里短”的符号罢了。
说白了,前面的歌词,唱的都太过“平淡”了。
加上歌名,也让所有人只感觉,这首歌好像只是在塑造一个“阿嬷”的形象……
是!
的确!
形象塑造的不错!
人物非常的丰满,非常的立体,所有人听完脑海里都有很强的画面感。
但是!
这首作品,需要是一首怎么样的作品啊?
它需要是一首主旋律风格的作品!
这里是哪儿?
这里是大型主旋律音乐创作节目《星火乐章》!
是一个创作、演绎红歌的节目!
在这样的节目上,你只塑造一个深山里的“阿嬷”的形象,最多是符合“亲人”这个命题……
但节目的命题,不仅仅是“亲人”这两个字,而是用“亲人”来创作主旋律作品啊!
前面阶段,所有人都只听出了塑造的“阿嬷”这个人物,本来就好奇为什么只有人物没有其他的……
现在!
沈铭恩副歌之前,一句带着“冲锋号”为伴奏的歌词“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可谓是直接升华了前面所有的“人物塑造”!
那一刻!
很多人,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这句歌词之前,所有人听到的那个“阿嬷”,都只是一个深山里凄苦无比的老人形象。
而现在……
这个听上去非常的孤单、凄苦的“阿嬷”,直接被这句歌词,升华成为了一位“英雄母亲”!
那一刻,所有人才终于明白,原来沈铭恩塑造的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深山里命运凄苦的老人形象,而是一位“英雄母亲”啊!
【喔!!!】
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副歌来临之前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有种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感觉,弹幕疯狂刷着:
【闹半天,前面全都是铺垫啊!】
【一句歌词,将人物形象彻底反转,有点儿东西啊!】
【这歌可以,感觉塑造的真的很好,说实话这句歌词之前我是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反转……】
【牛哔!不愧是红歌代言人!不愧是哈基恩你这家伙!】
……
逐渐get到歌曲里点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克制不住自己的欢呼雀跃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也就在那般情况下,沈铭恩拎着话筒,大声唱着:
……
“山那边是什么?”
“是烈士的英魂!”
“是他们拼死保卫的新zg!”
“河那边是什么?”
“是绵延的战火!”
“她望着远方泪一滴滴的落!”
……
“哇!!!”
现场很多人听着这几句歌词,真的有种“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啊!
很多人都下意识的低头去看自己的胳膊上,真的就发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一层鸡皮疙瘩啊好吗!
真的就感觉,在短暂的一句歌词将整首歌的主题进行升华之后,直接进入这样的副歌主题,真的给人一种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感动到潸然泪下的感觉啊!
是!
的确!
这首歌的歌词里,有那些为国捐躯的热血片段!
但同样!
歌曲里,也有“刀”啊!
你听啊!
沈铭恩还唱着最后那句:
……
“和平来了~”
“他们走了~”
“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