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以后换个称呼

    实验室里很安静。

    五位新同事埋首于案,时而疾书,时而沉思。

    林思成和冯琳在台上静静的拼复另一只猪油白碗。

    速度很快,也就半个来小时。

    就是有些惨不忍睹:左一个窟窿右一个眼,别说装水盛饭了,装蚕豆都得漏。

    关键的是,大部分的洞都在碗壁中间,而非边缘,等于修复难度提高了好几个级别。

    冯琳皱了皱眉头:“这不太好补吧?”

    “没事,试一试!”林思成无所谓的语气,“就花了二百块钱,补呲了也不心疼!”

    也对。

    冯琳点点头,托着底托送进了电窑。

    等回过头来,林思成竟然也伏在桌上,写个不停。

    扫了一眼标题,冯琳顿然明了:写给朱开平的。

    商周:青铜盛世,距今3600年。

    黄河中下游陶寺遗址(山西临汾)冶铜技术,距今3900年。

    马家窑遗址(甘肃定西):青铜刀,距今4500年。

    姜寨遗址,黄铜片与黄铜管(西安),距今4700年。

    所谓孤证不考,孤据不申,如果只研究姜寨遗址的黄铜片,数据再祥实,历史和考古学界也不会承认。

    所以还必须得有强有力的佐证,就像林思成现在写的这些:从后往前推。

    先从商周推到陶寺遗址,再推到时间相距更近,地理位置也更近的马家窑文化(距西安六百公里)。然后再往前,推到姜寨遗址。

    等于林思成罗列出了一条极可能存在的“中国冶铜技术继承路线”,并且明确告诉朱开平:你就照着这条路径研究,同步考证。

    但是,这也太全面了点?

    正狐疑着,看到林思成又写了几条,冯琳的眯了眯眼睛:

    反证一:陶寺遗址冶铜技术与欧亚南草原遗址(现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冶铜技术的区别……

    反证二:姜寨黄铜与石家河文化冶铜技术(湖北天门,距今4300年)的区别与联系。既,商朝青铜文化的起源。

    第一个还好,这是用来驳斥国外普遍认为的,甚至国内历史及考古界比国外还肯定的“冶铜西来说”。

    但第二个……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公认,商周青铜文化继承自石家河,林思成这是想捅马蜂窝吗?

    冯琳压低声音,提醒了一下,林思成却不以为然:“国内学术界还公认:“商周青铜技术来源于西亚”,要是连这条都给他推不翻,我们怎么证明‘中国冶铜独立起源’?”

    冯琳被驳斥的哑口无言。

    她到现在才发现,这马蜂窝不捅都不行……

    她又扫了一眼林思成罗列的标题:“把握……大不大?”

    林思成笃定的点头:“放心!”

    前世,中科院就是顺着这个路径溯源的,最后完美衔接。

    不过中间还差一环:甘肃西城驿遗址,但这个遗址到2010年才能发掘出来。

    所以,林思成准备抽点时期,到甘肃转一圈,再想办法让甘肃文考所提前把这处遗址给发掘了。

    最迟明年,不然朱开平的研究就得停下来。

    转着念头,他下了实验台,走到角落里。

    朱开平下意识的抬起头,又站了起来。

    “师兄你坐!”林思成摆摆手,把那张稿纸递了过去,“临时的一点设想,师兄你先看一下,如果觉得有点可能性,咱们再探讨!”

    瞄了一眼,朱开平瞳孔一缩:何止是有点可能性?

    可能性极大:先看时间,上下相距都只是数百年。

    再看地理:等于以姜寨遗址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那他为什么没想到?

    因为商及以前的铜器冶炼遗址何止一千,就如一只密码锁,要求你从1到1000中挑出一组密码把锁打开,难度何其大?

    顿然间,朱开平就将心中所预想的研究周期缩短了一半:从五到六年,缩到了三到四年。

    唯有一点,最后那两条反证过于超前。

    但他更明白,如果想论证林思成的最终设想:中国冶铜独立起源,这是两座必须要迈过去的高山。

    朱开平用力点头:“林师弟,我尽力!”

    “不急,慢慢来!”

    笑着回了一句,林思成转身而去。

    瞄了瞄桌上的稿纸,朱开平盯着他的背影:临时的一点设想,怎么可能?

    呼了一口气,他坐了下来,照着草稿重新起草研究计划。

    实验室里又沉静下来。

    没过多久,王齐志提着保温杯,晃晃悠悠的进了实验室。

    刚进门,他“咦”的一声:这么安静?

    林思成在调漆泥,剩下的各据一角,奋笔疾书,包括冯琳。

    甚至于,他这个导师回来,竟然都没人发现?

    仔细再看:写的不是计划书,就是难点提纲。

    啧,突然就这么主动,这么配合了?

    再想想早上走的时候:一个二个既怀疑,又失望……当时王齐志还想,想让这些人服帖,估计得两三天。

    结果,半天都没坚持过去?

    暗暗猜疑,他轻手轻脚的上了实验台,林思成瞄了一眼,“呵”的一声。

    不用想,肯定在家睡过头了:谁家的会,能从早上九点开到下午四点?

    孽徒!

    王齐志瞪了林思成一眼,又往台下支了支下巴,声音很低:“什么情况?”

    “我大致讲了讲研究思路,以及立项的最终目的,师兄师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林思成,你给我扯什么淡?

    王齐志斜着眼睛:“你说他们就信了?”

    “信了!”林思成点点头,“朱师兄的研究水平很高,而且,眼睛很毒:可谓一针见血……”

    瞬间,王齐志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让林思成说,那肯定是咋听咋像吹牛……我信了你个鬼?

    但如果是具有博士学位,且多次发表期刊,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绩的朱开平,那其它人百分百相信。

    这就是自身实力所带来的说服力,以及权威性。

    但只靠看那份糙到了家的报告,就能看出林思成的真实水平,朱开平的水平确实不低。

    不枉自己费那么大功夫,又是调研,又是调阅论文。

    转着念头,王齐志坐了下来。

    恰好,卫虹整理好了大概构思,兴冲冲的跑过来。走到一半,她才发现王齐志也在。

    “呀,王教授!”

    王齐志点点头,“什么事?”

    “写了一点对项目计划的理解和思路,想请林师弟过目一下!”

    “哦!”王齐志瞄了一眼稿纸,“以后改个称呼!”

    什么称呼,标题起的不对吗?

    心里狐疑,卫虹本能的抬起头,发现王教授看的并不是稿纸,而是她。

    神情中透着几分严肃。

    卫虹心里一跳,顿然明悟:既然是过目,既然是请教,你叫林思成“师弟”?

    而且,这只是指点吗?

    准国家级课题的论证思路,这是什么?这是传业授道……

    再者,研究计划就摆在旁边,上面的“Co-Pi:林思成”,那么醒目?

    卫虹灵机一动:“林师兄!”

    王齐志满意的点点头:开山大弟子,你不就得称师兄?

    朱开平不算,那是友宗弟子,约等于挂单的和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不错,请把《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