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能卖给谁?(加更:感谢书友的月票支持!)

    商妍取出了放大镜和手电,林思成也取出了放大镜和手电。

    但老板并没有在意:凭他多年的眼力,一看就知道这是学生伢子。

    包括那位所谓的商教授,他也不是很担心:因为能看出这樽佛像真正底细的,压根就没几个。

    反倒是方静远和方静姝很是新奇,盯着林思成看了好几眼。

    但被方静闲隐晦的一瞪,两人错开目光,转而看佛像。

    两人算是刚入行,眼力有限,也就看个热闹。再说已来了四五次,早就看腻了。

    随意的瞅了几眼,两人又本能的看了看林思成。

    咦,怎么感觉跟他俩一样?

    虽然拿着手电和放大镜,但左晃一下,右晃一下,很少有一个地方能盯住看到十秒以上。

    反观商妍,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光是看佛头,就看了三分钟。

    两相一对比,如果抛开大姐所说的“极年轻的鉴定专家”这个身份,就感觉这家伙根本没什么耐心,敷衍了事,吊儿郎当。

    兄妹俩对视一眼,又看了看大姐。

    方静闲面无表情,依旧是清冷中带着几丝愁绪的模样,其实心里也有点嘀咕:这小孩,也太随性了?

    不怪她怀疑,委实是这一次的交易,关乎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她不得不重视。

    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商妍和林思成静静的看,其余人静静的等。

    许久,商妍直起腰来,语气有些不确定:“技法以‘阴刻’、‘浮雕’为核心,辅以圆塑、平雕的手法,有点像明清时期的南派刀法?”

    林思成没说话,只是点了一下头。

    “身材匀称,比例协调,细眉长目,高鼻薄唇,表情端庄,又不失柔和。衣饰轻薄贴身,衣纹简洁,却又流畅,有点像明代早期的宫廷造像。也可能是明晚与清初继承的明廷遗风?”

    稍稍一顿,林思成依旧点了一下头。

    说准确点:身材倒也算匀称,但与国内佛像相比,身形过于瘦长。只突出了神像近似于骨感的优雅美,却忽略了一点:过于瘦,就显得单薄,失于庄重。

    何况还是释迦摩尼像?

    当然,这是基于国内佛教而言,既汉传与藏传。如果是国外佛教,比这瘦的都有。

    商妍继续往下看:“木质肯定是红木,颜色很深,结构细密,质地坚硬,花纹自然而流畅,有点像是铁刀木!”

    林思成又点头:这是鸡翅木,与铁刀木算是同属,木质很相似,不专门研究红木的,看不出来很正常。

    “表面氧化层很温和,光泽莹润,肯定是自然包浆!”

    稍一顿,商妍估摸了一下:“有没有三百年?”

    林思成眼睛亮了一下:“有!”

    商妍预估的稍短点,还得再加两百年:明早。

    但林思成仍旧想竖个大拇指。

    商妍不像爷爷,目标那么长远,干劲也足,什么都要学一学。她这半生就为一件事:研究瓷器!其它任何的文物、古玩,都只是因为和瓷器相关,顺带涉猎了一下。

    所以,她能鉴定到这个份上,真的很了不起。

    商妍也觉得自己挺了不起,满意的点了点头。

    但从小看到大,她更了解林思成:你要敢顺着这小子的话往下说,他就敢把你哄得上天,然后再卖个好价钱。

    商妍抬了抬眼皮,又抿了抿嘴:“你别光点头,哪不对就直接说!”

    “好!”

    林思成笑了笑,“确实是明代的物件,不过稍早点,大致永乐至宣德左右,也就是明早时期……包括雕刻风格,更包括自然包浆!”

    “确实是红木,而且是正儿八经的铁刀木:白花崖豆木!”

    商妍翻了个白眼,又眉开眼笑:就知道你小子嘴甜。

    明早时期和“距今三百年”,差了两百年还有余?

    白花崖豆木确实属红木,但和铁刀木有本质的区别。

    “白花崖豆木,也就是鸡翅木,对吧?”

    “对!”林思成点头,“也就是文献中的鸂鶒木,既木质文理像水鸟而得名!”

    商妍又指了指佛陀手中的经文:“这是梵文吧?”

    “对,巴利语,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为古梵文分支。起初,只是古印度中部地区的方言,但到公元后,被南部上座部(小乘佛教)尊奉为圣语,即佛陀的语言……”

    “这经呢?”

    “贝叶经,即写在贝叶上的经文,类似于中国晋及以前的竹简。但在印度,这种叶子极少,所以专门用来书刻佛经……经文内容为《四分律》,为上部座《律藏》部分,”

    林思成侃侃而谈,老板夫妇面露喜色,方氏三姐弟更是双眼放光。

    方静姝,就最小的妹妹没忍住:“贝叶经,是不是大雁塔里也有?”

    林思成点头:“有!”

    而且还不少。

    唐三藏从印度取经六百五十七部,有五百二十六部都是贝叶经,如今大半都珍藏在大雁塔第三层。

    除此外,第四层还珍藏有三藏并经文一并取回的一百五十粒印度高僧佛舍粒,八樽金银佛像,并三藏亲笔手书《大唐西域记》手稿。

    而且这还只是第三层和第四层,其它五层并地宫宝物更多。所以,大雁塔真不烂怂……

    三姐弟看了看林思成,又对视了一眼。

    来了五六趟了,专家请的不少,但第一次有人说的这么全面?

    果然,人不可貌相。

    商妍也挺高兴,颇有几分自得:看吧,我没说错吧:我说他行,他肯定就行。

    再想想林思成的论断:明早,宫廷雕刻风格,鸡翅木,贝叶经……当然,只是木刻仿贝叶经,但刻的却是古梵文。

    最关键的是,品相还这么好,等于把“有价值”、“好值钱”的属性全叠满了?

    方静闲猛呼了一口气:她不怕东西贵,就怕遇到赝品。

    和商妍对了眼神,她又看了看老板,正准备问价,林思成点了点佛像:“等会,我还没说完!”

    怔了一下,方静闲和商妍对视了一眼。

    商妍给了稍安勿燥的眼神,又看着林思成:“不急,你慢慢说!”

    林思成当然不急,慢条斯理:“东西没问题,鸡翅木佛像,也确实具有明早宫廷雕刻风格,时间也对:距今至少五百年。但造型不对,地点也不对……先说材质:鸡翅木……

    明《格古要论》:鸂鶒木出西番,内有蟹爪纹……西番作骆驼鼻中绞子……所谓的西番,在明代指的是藏民和其相邻的缅甸牧民。等于在当时,这东西是给牲口带缰绳用的……

    说白了,鸡翅木在明代不值钱。要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贵的?清末民国的老八旗:睡紫檀、坐酸枝、入药黄花梨、器皿鸡翅木……”

    林思成把佛像转了一圈:“再看工艺和风格:确实具有明早宫雕风格,但只是部分。另外一部分,则揉合了明朝宣慰(羁縻)时期,缅甸瓦汉王国时期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即瘦而雅……

    当时,从洪武到宣德,短短的四十余年间,缅甸就先后向明朝朝贡了三十余次,平均一年近一次。几代皇帝龙颜大悦,什么都赐:绸、茶、瓷……以及各种工艺及科学技术。

    所以,当时也是缅甸科技、工艺大发展时期。所以不只是木雕,包括建筑、绘画、音乐,只要是保留下来的,都具有浓郁的明代风格……

    再说回这樽佛像:说多了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就说一点:国内的寺庙中,有没有见过这么瘦的释迦摩尼像?”

    方静闲怔住:类似风格的木雕倒是见过不少,像仕女、书生,都是大致的风格。

    但佛像?好像,确实没见过这么瘦的?

    而历朝历代佛雕:汉长于饱满,唐长于肥腴,宋长于朴实,元长于粗犷,明长于柔美,清代厚而僵……但这一樽,却瘦而骨感?

    越想越觉得林思成说的有道理,她猛的抬起头:“还有没有?”

    “有!”林思成指了指经文,“藏传佛教是七世纪,由松赞干布的印度王后尺尊公主传入,当时带来的是纸质经书,且为笈多梵文,相关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

    所以藏传佛像上,不可能雕巴利语的贝叶经……而全世界,只有印度本土和泰、缅的南传佛教,才会用巴利语,才会用贝叶经……再说一点……”

    林思成照着佛像,做了一个一手托物,一手下垂的手势:“这种姿势,源于南传佛教的托钵佛,既为释迦摩尼的七化身之一,象征化缘布施……

    唯有在缅甸瓦汉王朝时期,才改托钵为托经,意为度法……但存在时间极短,大概七十年,瓦汉王朝迁都勃固改为勃固王朝后,又从托经改为托钵……

    但不管改成什么,只有一个名称:星期三佛:……说准确点,泰缅两地的信徒一周中的每天拜的佛不一样:这一樽,只有星期三才会拜……

    所以,这是一樽雕于明早时期,隶属大明藩属国,既缅甸瓦汉王朝的南传佛教星期佛佛像……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没任何关系。”

    三姐弟听的一脸懵,怔愣了好久。

    突然,方静闲反应了过来:“南传佛教在国内有没有信徒?”

    “有!”林思成点头,“只限云南西双版纳和周边一些县市……但有一点:只尊佛陀,也就是释迦摩尼,其它神一概不认,也不管你是星期几!”

    方静闲愣住,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国内连信徒都没有,这东西如果买回来,能卖给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不错,请把《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