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利益交换,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

    “你跟他说吧。”

    李承乾伸了个懒腰,倚坐在胡床上。

    “是。”

    一旁的太子詹事岑文本转而看向了李恪:“吴王殿下。”

    “江南士族远在南方,势力在关中相对孱弱,支持魏王的山东士族就不一样了。”

    “他们本来在朝堂上就是仅次于关陇门阀的群体,长安同样有许多山东士族出身的勋贵。”

    “从对抗的角度上来看,你想要压制甚至是取得势均力敌的态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

    “呼!!!”

    李恪长吐出一口浊气,表情变得格外沉重。

    “东宫希望和吴王府做一笔交易。”

    “先生请讲!”

    坐正了身体,李恪面容严肃的看着岑文本。

    “陛下封禅泰山,召魏王、晋王随行,关陇门阀、山东士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件事上。”

    “借着这个机会,东宫可以悄无声息的将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员调入长安。”

    “这样一来,吴王殿下就有了和魏王、晋王抗衡的班底。”

    迎着李恪的目光,岑文本缓缓道来。

    ‘唰!!!’

    李恪不禁眼前一亮,可他还是提出了质疑:“我需要付出些什么。”

    “或者说,江南士族需要付出些什么?”

    “很简单。”

    李承乾淡淡道:“东宫有一批进士需要安排到地方担任县令、县丞。”

    “有多少?”

    “300人。”

    “什么?”

    李恪瞪大了眼睛,满是不敢相信的看着他。

    大唐有360个州(府),1557个县,江南人口繁多,却也不过才51州,数百个县,这么多进士安排下去,这得需要多少官职。

    “多么?”

    耸了耸肩,李承乾随意道:“不把下面的县令、县丞换了,县官如何擢升至州府,州官如何晋升入京?”

    唐朝的科举承袭自隋朝,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进士和明经是含金量最大的两个科目,通常只取24人,这些进士还需要经过吏部的复试才能正式授官。

    历年来,明经、进士两科的进士及第人选都是供不应求,可其它各科进士就有些不够看了。

    前两科的进士大多数是士族出身,有关系,有人脉,早早的当上了官,其它各科进士多为庶族,一个个都在吏部等待,从贞观元年到现在,至少诞生了数千名进士。

    东宫已经向河西、河北、巴蜀、荆楚、江淮等地安置了不少进士,大多是正九品的县丞、从七品下的县令,执政地方都是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且边远的下县。

    江南之地历来富庶,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在这里安插人手,非常困难。

    因此,他只能用这个条件进行交换,让庶族出身的江南进士扎根当地,扩大东宫的影响力。

    这些底层的县令、县丞,又是庶族出身,他们更懂人生疾苦,能力和手段都是佼佼者,要不了两年时间,这些人就会脱胎换骨,成为大唐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我答应。”

    沉思之后,李恪还是选择了答应下来。

    区区一些不入流的芝麻小官换取进入京官位置,何乐而不为呢?

    “嗯。”

    李承乾、岑文本对视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莫名的异色。

    .................

    太极宫,两仪殿。

    “老三走了?”

    一身褚黄圆领袍衫的李世民坐在胡床上,俯瞰着下首的李君羡。

    “回陛下。”

    “吴王殿下已经离开了东宫。”

    李君羡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哼。”

    李世民冷哼一声:“他倒是会做好人。”

    “老三的家事不报予朕,拿到朝堂上做文章。”

    “天下人知道的是太子体恤幼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朕刻薄寡恩。”

    “杨妃送了一次,老三又去了一次,他这个太子比朕这个皇帝都来得更得人心。”

    “啪嗒!”

    李君羡赶忙低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前些日子,东宫出去了不少人。”

    “朕听说河西郡王那边除了十六名执仗亲事、十六名执乘亲事,大多不是东宫所出。”

    双目眯着,李世民那股无形的威压扩散开来,整个两仪殿的氛围变得异常沉重。

    “陛下英明。”

    李君羡连忙解释道:“河西郡王府典军、副典军四人出自扶风马氏、天水姜氏、颍川钟氏、南阳邓氏。”

    “河西郡王府长史是莒国公的幼子,曾为东宫属官。”

    “怕不只是如此吧。”

    瞥了李君羡一眼,李世民面无表情道:“朕的三个女婿都去了河西。”

    “他对象儿的安排可是够用心的,11岁就让他参与这等厮杀。”

    “朕这个长子还真是够冷酷无情。”

    ‘..........’

    李君羡心中腹谤不已,却一点都不敢展露出来。

    “河西之事,朕没兴趣听。”

    “说说东宫出去的那些人。”

    摆了摆手,李世民继续问道。

    “是。”

    李君羡在脑海中快速组织了一下信息,回道:“启禀陛下。”

    “东宫千牛、备身贺兰楚石、罗通、程处弼、秦怀道各自领家丁护卫百人前往居延海,收拢零散部族。”

    “太子宾客秦怀玉、赵节前往定襄城,接管了北开州都督手下的三万突厥骑兵。”

    “陛下,是不是.....”

    “怕什么?”

    李世民呵斥了声,说道:“朕难道还怕自己的儿子造反吗?”

    先不提李承乾有没有这个想法,就算是有,仅凭居延海、东突厥几万骑兵能顶什么用。

    大唐三分之一的折冲府都分布在关中,足有26万府兵,这还不包括长安的禁军。

    “是。”

    李君羡挨了一通臭骂,继续低头默语。

    “看样子他是知道薛延陀一定会出兵,提早布置,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你猜的没错,他手下的那批人要比百骑更加精通间作之事。”

    “朕倒要看看他能做到哪一步。”

    目光深邃,李世民莫名道。

    “是。”

    李君羡缓缓退出了两仪殿,衣服早已被后背的冷汗浸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不错,请把《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