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话马皇后已经说过好几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话。
刘伯温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是因为他确实献上了很多有用的计策。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一决定着天下归属的大战,多赖其谋划。
说小,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绩能拿得出手。
谋士说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给主公提供一些建议,主公有什么疑问了他们帮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们,执行的也不是他们。
但一条计策从理论到落实,中间隔着天和地。
打个比方,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绝地翻盘,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然而这个计策除了项羽,换个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来个穿越者,告诉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劳也没办法和项羽比。
谋士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只提供理论计策,真正的功劳其实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
但相应的,谋士承担的风险也小。
就算计策有问题,那也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承担,很少会牵连到他们。
所以谋士看起来功劳很大,实则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是顶尖谋士,比如张良这样的,另当别论。
前世有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张良的作用还在参谋长之上。
然而刘伯温并不是大明的参谋长。
大明能立国,中间有无数人献计献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较知名的几个。
比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总方针的朱升。
这个前世初高中史书上就有。
比如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的四梅先生叶兑。
很多人对叶兑不熟悉,其实这也是个能人。
他所献的策略里,一纲是:以应天为根基,坚决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则是行动的步骤:
1、先取张士诚,消除东边的威胁;
2、再取浙东方国珍,巩固东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他甚至还写出了大致的克敌战术。
比如打张士诚要先夺取平江,打苏州城不能强攻,最好采用围困之法。
一开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强攻苏州城,结果损失惨重还没打下来。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之法,将苏州城内的粮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顾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骤,整体上和叶兑的策略大致相仿。
说一声诸葛在世,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叶兑的策略里唯独没有任何关于陈友谅的信息。
这一点看似很奇怪,但从他的总体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认为“华运中兴,胡运既终”。
从这个思想不难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华子’,对蒙元没有任何好感。
他所献的计策之所以没有陈友谅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啥?你说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是汉人吗?
问题是,张士诚早早就归顺了元朝,当了大元太尉,后来自封大元吴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元朝。
为元大都输送了将近十年的粮草。
还和元朝勾结消灭了韩宋政权,杀害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元老。
方国珍也同样归顺了元朝,给元朝运输粮草。
在叶兑的心目中,他们全都是汉奸,灭了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但陈友谅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锋,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所以合理推测,他不写如何打陈友谅,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建立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上。
关键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怀疑他的忠诚,自然不想给他封侯。
原本的历史上,就封了个诚意伯。
这个封号也特别有意思,怀疑你的忠诚,然后给你个‘诚意’当封号。
但现在不一样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须要变革,给子孙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过马钰,他也了解了刘伯温的想法。
虽然还是会怀疑刘伯温的忠诚,但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关键是,现在的大明确实需要更多刘伯温这样的人站出来。
那么再给他封伯爵,确实有点不够了。
想收买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钱。
这其实也是马皇后的意思:“大明远没有到马放南山之时,还需将士们效力,封赏自不能吝啬。”
“否则将士们心寒,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主意:
“也好,咱听你的,就给他封个侯爵吧。”
说着将诚意伯改成了诚意侯。
这也意味着,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四侯三伯,变成了六公二十五侯二伯。
当然,这只是活着且因功封爵者。
还有很多阵亡追封,以及其他原因被封爵者并未计算在内。
比如马钰的徐国公,就没有被计算在内。
马皇后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但见他终于听劝还是很高兴:
“这样就顺眼多了。”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什么,让人将最终名单送去给礼部尚书陶凯。
让他依据名单书写册封诏书,制作印信服饰等物品。
等这些事情忙完,他才说道:“不知凤阳那边如何了。”
——
凤阳皇城工地。
石匠潘凿子看着远处监工的差役,一口唾沫吐在地上,骂道:
“黑皮王八,老子早晚弄死他。”
黄刚停下手里的活,喘口气道:
“别瞎想了,人家是官你是民,拿什么弄人家。”
“好好干活,免得他又挑你刺,要不然你又得挨棍子了。”
潘凿子骂道:“从昨天到现在就吃了一顿饭,哪有力气干活,他们有种就打死我。”
他的声音不自觉的提高了许多,周围人听到后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牵连。
几个关系好的则连忙劝说。
潘凿子越说越气,一把将锤子扔在地上:
“他娘的个熊,劳资不干了。”
远处的监工终于察觉到了异常,拿着水火棍骂骂咧咧的道:
“别踏酿给劳资偷懒,今天的工期完不成,所有人都要受罚。”
潘凿子怒骂道:“受罚?你有种就打死我。”
“说好的粮饷到哪去了?我们饿着肚子,怎么干活?”
那监工大怒:“你个贱民,给皇家干活那是你的荣幸,竟然还敢要粮饷。”
“我看你是无法无天了,今天劳资非打死你不可。”
说着举起水火棍劈头盖脸的就砸了下来。
潘凿子被打了几棍后彻底失去理智,迎着棍子冲过去将那监工扑倒在地,挥舞拳头就打。
那监工嚣张惯了,哪知道会有人敢反抗,直接就被打懵了。
只知道抱着头硬挨。
周围的工匠怒火也同样被激发,都停下手中的活,给潘凿子喝彩。
“打的好。”
“打死这黑皮狗。”
“让他们克扣口粮。”
这边的动静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监工们的警觉,发现情况后他们连忙上报。
很快一队士兵就冲了过来。
看热闹的工匠们连忙蹲下假装继续干活。
潘凿子则被抓了起来。
之前挨打的那个监工终于找到报仇机会,将他打的遍体鳞伤。
之后事情上报给了上面的官老爷。
他们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一个贱民竟然敢对抗朝廷,必须要严惩。”
然后潘凿子就被套上枷锁示众。
上百斤重的枷锁,压的他头都抬不起来。
民夫、工匠们看到这一幕,都低着头不敢吭气。
只有黄刚等少数关系好的,试图为他求情。
不但没有效果,还被打了一顿。
与之相对应的,官吏们更加嚣张,张口闭口就是贱民。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一簇火苗在部分人的心中被点燃。
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天,潘凿子也被枷锁扣了三天。
全靠黄刚等人,晚上偷偷给他喂食喂水才熬过来的。
但谁都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在这么下去潘凿子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大家思考着怎么救他的时候,那些监工忽然变了一副脸。
主动将潘凿子给放了,并且还给他放了三天假,让他养伤。
对大家的态度也变得和善起来,还给所有人都发了半个月的口粮。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莫非是这些人转性了?
不过能拿到半个月的口粮,大家都非常高兴。
心中的火苗也无声无息熄灭了。
但并非是所有人都如此。
躺在病床上的潘凿子恨恨的道:“狗子们哪有那么好心。”
“肯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逼着他们不得不如此。”
黄刚劝道:“不管怎么说现在发了一点吃的,满足吧。”
潘凿子怒道:“我们被克扣的口粮何止半年,现在就给半个月,你们就满足了?”
“剩下的口粮你们就这么不要了?”
黄刚叹道:“那又如何,自古民不与官斗,我们斗不过他们的。”
其他人也纷纷劝说,别闹了,斗不过他们的。
潘凿子知道大家的想法,也知道劝说没用,只得说道:
“我怀疑上面有大人物要过来,你们帮我留意着点,要是真有大官来了就赶紧告诉我。”
黄刚大惊,说道:“你要告状?你不要命了?”
潘凿子说道:“你以为就这样下去,我们还能活多久?”
“与其饿死被他们打死,不如赌一把,我就不信这天还能被他们遮住。”
黄刚劝说了许久都没有用,也只能答应会帮他留意。
然而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去大家都去上工后,两名监工过来将潘凿子给带走了。
黄刚等人到晚上下工回来,才发现他不见了,连忙去找监工询问。
一开始监工还说不知道,后来被问的不耐烦了,就说了句:
“被调到别处去做工了,这是上面决定的事情,你们不要瞎打听。”
这种借口三岁小孩都骗不过,黄刚等人自然不信。
联想到潘凿子说要告状,他们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然而就算再怀疑,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也没有丝毫办法。
非但如此,接下来两天,官吏再次收紧了对他们的管控。
不允许随意走动,上厕所都得有人跟着,不允许扎堆闲聊等等。
他们越是如此,黄刚就越觉得潘凿子可能没了。
一想到自己的好兄弟遇害,他心中那一簇火苗再次燃起,并熊熊燃烧。
不过这次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潘凿子的事情让他怀疑,周围有内鬼出卖他们。
为了不引起怀疑,然后被消失,他只能尽力伪装自己。
等着看是不是有大人物要过来,到时候好找机会告状。
他这么做倒不是盲目,而是有自己的推测。
那些官吏这么着急灭口,又加强对人身的管控,来的肯定是大人物。
而且很可能和他们不是一伙儿的。
值得赌一把。
如果不行……劳资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能这么憋屈的死在这里。
又过了两天,他听其他工友说,朝廷确实来了个大官。
负责皇城修建的那些大小官吏,在那个大官面前都点头哈腰的。
黄刚大喜,然后就开始想办法,去见一见那个大官。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第二天早上就传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负责皇城营造的官吏,全部被拿下。
一群穿着锦衣的壮汉,拿着铜锣边走边敲边吆喝:
“皇上听说皇城营造有官吏贪腐苛待民夫、工匠,特命御史大夫为钦差,前来查办。”
“如有冤屈者,即刻上报。”
“刘相公必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只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为民做主?谁信啊。
黄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知道了?还派钦差来查?
皇上圣明啊。
他毫不犹豫的就跳了出来:“我有冤情,请钦差明察。”
——
刘伯温来的速度并不算快,毕竟他不是一个人来的。
这次是来查贪腐窝案的,真要一个人过来,哪怕他是丞相也很难活着回来。
虽然律法有规定,级别到一定高度的官员遇害。
那么他遇害的地方的所有官吏,都要被处罚,行政主官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人狗急跳墙。
所以这次出发,朱元璋给他配了一个营的禁军提供保护。
还给了他调动凤阳锦衣卫的权力。
这么一准备,他到达凤阳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所以,朝廷要派钦差来查贪腐窝案的事情,提前四天就传到凤阳皇城总负责人赵彦君耳边。
御史大夫?刘伯温?
赵彦君大惊,换成一般人过来,他完全不在乎。
钦差又咋了?他是李善长的人,谁敢不给李相面子?
大不了贪的钱分你一份,丢几个小虾米去顶罪就行了。
然而这一套对刘伯温没用。
不过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冷静下来。
这么大的事情,李相不可能不知道,必然会有指示下来。
到时候自己根据指示,见机行事即可。
他也没有干等着,有些面子工程他还是懂的。
先是将部分证据销毁,又警告所有官吏不要露出马脚。
“如果谁被查到了,就管好自己的嘴巴,你们的家人大家会替你们照顾好的。”
“如果敢胡乱攀咬,那就别怪本官心狠手辣。”
他还下令,最近几天对工匠们好一点,还咬着牙发了半个月的粮饷。
以这些贱民软弱的性子,有粮食吃他们是不敢乱说话的。
不过几千人半个月的口粮,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啊。
就这样发给那些贱民,心疼。
不行,等这件事情过了,一定要连本带利全拿回来。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李善长的指示。
这让他也不禁忐忑起来。
连忙派人进京去找李善长,询问发生了什么。
只是凤阳离应天不远不近,他派去的人还没回来,刘伯温就先到了。
赵彦君并没有惊慌,带着营造处的官吏前去迎接。
并且摆下了丰盛的迎接宴会,还邀请了凤阳留守和凤阳禁军统领作陪。
在他想来,刘伯温肯定要详细调查寻找证据。
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十天半个月,别想有任何收获。
有这个时间,他早就和李善长沟通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还是那句话,大不了推几个替罪羊出来。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欢迎宴会上,一直和颜悦色的刘伯温突然变脸:
“所有人一律不得离开。”
“在案件查清楚之前,任何试图离开这里的人,皆以案犯论处。”
这一下瞬间就炸开了锅,现场一片沸腾。
赵彦君大惊,然后愤怒的道:
“刘相公,就算你是御史大夫,也无权限制这么多官吏的自由吧?”
场面一下安静了下来,大家就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对对对,我们可都是朝廷命官,你无权限制我们的自由。”
“我们要弹劾你越权……”
刘伯温淡淡的道:“出发时,陛下授予我便宜行事之权。”
赵彦君冷哼一声道:“那又如何,本官乃朝廷任命的正四品大员,没有陛下的手谕谁敢动我。”
刘伯温讥笑道:“巧了,出发前陛下还给了我三道圣旨,其中一道是撤去你所有职务的。”
赵彦君大惊:“不可能,你胡说八道,我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
刘伯温也懒得与他虚与委蛇了,脸色一冷道:
“你贪墨营建中都的钱粮,克扣工匠粮饷,锦衣卫早已查知还敢狡辩。”
“来人,将赵彦君押下去严加拷问,一定要让他将同党全部都吐出来。”
立即就有四名锦衣卫上前,将瘫软在地上的赵彦君拖走。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刘伯温又下令抓走了七位官吏。
全都是被锦衣卫抓到把柄的人。
接下来,他将会以这些人为突破口,掀开这场贪腐窝案。
事实上,锦衣卫给的只是情报,不能算是证据。
换成平日里,刘伯温肯定会先查证据,然后再抓人。
这是律法规定的程序,他也不想轻易就破坏。
但现在情况不同,大明可谓是多事之秋,有太多更要紧的事情等着他去办。
没有太多精力浪费在这群虫豸身上。
所以他采用了锦衣卫的证据,直接拿人,然后再去收集新证据。
剩下的官吏皆面如土灰,不敢再发一言。
刘伯温扫视了一圈众人,说道:
“如果有谁主动投案自首,罪减一等。”
众官吏皆低着头,没有人说话。
刘伯温也没有再理会他们,将目光看向凤阳留守和凤阳禁军统领:
“二位,陛下也有一道密旨给你们。”
两人皆大惊,连忙起身接旨。
不过还好,朱元璋并没有问两人的罪,相反还宽慰了二人。
并让他们好好配合刘伯温,将此案查清楚。
二人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表示一定会配合刘相公彻查此案。
刘伯温也勉励了二人几句,就让他们离开了。
事实上,他们两个真的就很干净吗。
大家心里都清楚。
但只要两人没有直接参与进来,暂时就不要动他们了。
否则真要将这些人都逼急了,上下联合起来,事情就真难办了。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皇城贪腐案查清楚。
将主要官吏控制起来之后,刘伯温就下令,向民夫、工匠们收集证据。(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