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内,李斯向始皇帝禀报了今天发布的诸多政令,离开章台宫时天又下起了冻雨。
新年伊始的关中依旧很冷,雨水与冰粒一起落下,打在人身上还有些疼。
午时还有些阳光明媚的天空,就要快入夜却又下起了雨。
伞依旧是一件很少有的物件,它也只是在朝中重要的人手中才有,而这伞都是公子扶苏所赐的。
在秦人看来,伞依旧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是在咸阳为吏的人手中更显得身份尊贵。
李斯撑着伞来到了丞相府,见公子已不在这里了。
到了这个时辰,多数文吏都已回去了,李斯见到了坐在一旁的程邈,此人倒还在看着文书,问道:“公子回去了?”
程邈回道:“午时的时候公子就去拜访王太尉了。”
等程邈再抬头看去时,见到丞相也离开了。
丞相府外的雨声依旧,程邈听着雨水吃着饼,继续批复着文书、
直到雨水停了,天边重新出现了晚霞,程邈这才整理好还有些乱的卷宗,又将这里打扫干净,这才关上丞相府的门离开。
下过雨后,关中湿漉漉的。
每一次公子扶苏来看望王太尉,王太尉府上的就会打扫得十分干净,就连府中的酒水都会藏起来。
将原本那些陪着喝酒的美人也都藏了起来,当公子来到这里,太尉府邸是洁净且还有些书香气的。
这与平日里大相径庭,要知道太尉每每请张苍来府中饮宴,都是有好酒,有美人的。
这一次公子前来探望,太尉将府邸整理的很“素”。
公子来看望太尉,而且还提着两条大活鱼。
太尉自然是很高兴的,当即就让人将这两条大活鱼烹了。
而后,翁婿两人一边吃着鱼,一边说着事。
说的也都是一般的家事,譬如说小公子衡与小公子礼的事。
王太尉十分喜听公子说有关小公子的事,往往听得很认真。
扶苏道:“等衡在叔孙通门下学十三年,再随着太尉前往军中。”
王贲想了想那时候的衡也二十岁了,虽说有些久,但也能够等。
将鱼吃罢,王贲又道:“不知公子是要将小公子送到何处的军中?”
扶苏思量片刻,回道:“以后就让他到处走走,去北方也好,去南方也罢,再让他去海边看看。”
王贲颔首。
眼看天色就要入夜,扶苏行礼道:“我就先回去了。”
“臣送公子。”
王贲一直送公子到宫门口,这才离开。
如无要事,每到天黑的时候,扶苏总会准时回到宫中。
小公子礼每每看到父亲回来了,他就不哭了。
公子的这种稳定生活数十年如一日,一个皇帝的继承人能如此稳定,也令人心安。
小公子衡不在家中,家里每天用饭都很安静。
本来在太尉府上吃了鱼,回家之后,公子还是吃得很有胃口。
入夜时分,安静的家中,王婆婆正在收拾着殿内,偶尔还要照看小公子礼,夫人正在帮着公子整理卷宗。
王棠儿望着层层迭迭的书架道:“这里的书又要放满了。”
闻言,扶苏停下笔抬眼看去,在烛光下,成排的书架堆满了卷宗。
这也不知道是第一次整理书架了,田安道:“去年才刚整理过,怎么又这么多了。”
扶苏道:“明天,把这里的书收拾好,我整理一些给叔孙通送去。”
田安颔首道:“好。”
公子虽说明天再收拾,夜里的时候,田安就在收拾了。
在内侍中,田安是少有识字的,并且能够帮助公子整理文书。
这里的多数书都要送去给叔孙通,也都是公子积年累月写出来的。
有了纸张之后,书架也没有这么拥挤了,只是也存放不了太多。
王婆婆看着田安耐心的整理着书,又道:“你让她们收拾吧。”
说着话,田安知道她的意思,是在说自己年纪大了。
田安低声道:“这人呀,就是年纪越大越不知老。”
王婆婆笑着点头。
田安又道:“你看这些纸张,她们都看不懂。”
说着话,田安将一迭迭的纸张放在一起,用针与绳将其串联成册,而后堆放在一旁。
翌日,从高泉宫拉出去三车书,按照往年来看几乎每隔三两月,都会有两三车的书送去商颜山。
也不知道这治理国家,需要写多少的书。
好似这公子扶苏有着一辈子都写不完的治国之策。
扶苏绕着高泉宫跑完五圈,洗漱完孩子后,正用着早饭。
只是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来人向田安禀报了一件事,说是潼关城有人私斗。
一些潼关的孩子与一些名仕子弟起了争执。
扶苏嘴里嚼着面,又给身边的妻子盛了一碗鱼粥。
见妻子尝了一口,扶苏道:“好久没自己动手了,也不知道手艺是不是生疏了。”
王棠儿吃下一口鱼粥,道:“好吃。”
田安笑着道:“夫人,这是公子让人特意去蜀中挑选地最好的稻米,再用关中的鱼炖煮而成。”
用罢早食,扶苏才开始问询有关学子私斗的事。
昨天丞相李斯去章台宫见了皇帝,禀报了去年的事之后,休息了一个冬天的群臣,已纷纷走向章台宫开始今天的廷议。
扶苏一路走一边听着田安讲述,说的是这件事的起因。
六国的旧贵族认为,他们应该在秦得到优待,当年六国的士大夫也依旧以士大夫自居。
但支教不同,在支教面前大家都是同等的。
只是那些旧贵族焦虑的是,秦廷会不会偏心,谁都知道公子扶苏在这十年间教出了很多学子,这些学子都是十分拥护公子扶苏的。
此事已被司马欣妥善安排了。
扶苏也只是这么一听,但也没有多在意。
说话间走到了章台宫前,田安也停下了言语。
扶苏走入殿内,群臣已都悉数到场了,随着皇帝的到来,今天的廷议就正式开始了。
昨天下过一场冻雨,早晨的关中依旧寒冷,今年这漫长的冬季也没有要结束的意思,按照公子扶苏的二十四节气来推断,今天应该是春分时节,但关中寒风依旧,依旧不是适合劳动与耕种的天气。
恐怕这种寒冷会持续到惊蛰时节。
与往年一样,每一天的廷议,田安都会等在大殿前,等着廷议结束,今天也是如此。
谁也不知道田安的年纪有多大了,只是这位老人家一直都这么老,大概有八十多岁了。
今天的廷议所议的依旧是支教考试的事。
自从入秦的博士们都不在了之后,能够来参加廷议的大臣也少了许多,这就是如今秦廷大臣不够的原因。
加之以丞相为首的一群老秦臣都年迈了。
换言之,即便是在将来,公子扶苏也希望有一批能够帮着治理天下的臣子。
而这些支教的学子都极其重要。
今天的廷议还议论了北边与西北的牧马情况,蒙恬与章邯既在屯田也在养战马。
直到今天廷议结束,群臣还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向北方与桂林郡增派支教夫子。
廷议结束之后,许多关于考试政令也都送了出去。
考试时节定在了立秋时节,就算是去年来关中的人,经过这一年的准备也该调整好状态了。
商颜山下,小公子衡正在与一个老者说着话。
这个拄着拐杖的老者就是当今的频阳公,也是小公子的老太公。
说什么老太公多年闭门不出,实则老太公每隔三两天都会来商颜山看看,偶尔来与叔孙通要一碗豆腐吃。
衡坐在一旁,看着正在吃着豆腐的老太公,对一旁的狸奴儿道:“奴儿姐,你怎么总是拿着账本。”
狸奴儿已二十岁有余,不过依旧是叔孙通还有田爷爷的好帮手,她穿着一身黑灰色的衣裳,还披着大氅,还在管着县里的粮食。
面对公子的问话,她回道:“很多年前,公子曾说过县里的粮食只能多,不能少。”
衡抬着头道:“县里的粮食是多了少了?”
“公子放心。”她将手中的账本一收,道:“我们县的粮食肯定只多不少。”
见到章敬吃着饼走来,狸奴儿的脸色就沉下来。
衡见到奴儿姐的神色,再看看章敬很是好奇。
天又下起了雪,衡回了学舍中,坐在老夫子身边,帮他老人家抱着一卷书,疑惑道:“为何狸奴儿看到章敬大哥会不高兴?”
叔孙通道:“章敬和他父亲一样。”
衡道:“那是自然呀。”
叔孙通道:“章敬与他父亲都是县里吃粮食吃得最多的人。”
闻言,衡恍然大悟,因为章敬的肚子就是一个无底洞,他好像每时每刻都在吃,县里的粮食早晚被他吃完。
“可是章敬大哥吃得多,做得活也多呀。”衡正在为他最好的朋友抱不平。
“公子觉得这个县如何?”
“很好呀。”
见到公子回答得如此快,叔孙通满意点头,道:“那你觉得我们这个县什么样的人,人人都喜欢?”
衡又道:“有学识的人?”
叔孙通拿起一卷书轻敲在这个孩子的脑门上,道:“所以啊,公子愚钝。”(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