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偏信则暗

    此时,那位老秦军的亲人们也哭得更伤心了。

    以前的曹参也见过秦军,但他没有见过秦军的边军。

    可送丧的队伍一路已远去了,曹参收回目光,询问道:“店家?”

    店家上前道:“客人,还有什么吩咐?”

    曹参道:“还有干粮吗?”

    “有。”

    “再来二十钱的干粮。”

    又是一筐饼装入包袱中,曹参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回去时的天气会比来时好很多,一路上也能走的更加轻快。

    在走之前,曹参还想去上郡城打听一番,听刘肥那个孩子说,夫子荆回到关中时去见了家人。

    刘肥在读书时,在潼关的一卷文书上看到过夫子荆的行踪,听说这位夫子去了北方支教。

    曹参来到城门前向这里的守军打听了书舍所在。

    此刻,上郡的书舍内正有读书声传来,曹参先是看看教书的人,确认了不是夫子荆。

    虽说曹参只见过一次夫子荆,可曹参以前就是中阳里的狱吏。

    对于认人,一直都是他的专长。

    尽管当初只见过一次,但曹参还是有把握认出来。

    正在打扫书舍院子的杂役走来道:“你是何人?”

    曹参忙先是递上自己的令牌,行礼道:“我来找人。”

    杂役见到了令牌,当即客气地行礼,道:“不知是来找何人?”

    “夫子荆。”

    “未听说过此人,但去年就听说有个支教夫子去了北方的贺兰山,我也不知踪迹。”

    “多谢。”

    再一次行礼之后,曹参告辞离开。

    夫子荆并不在上郡,恐怕真去北方的贺兰山了,曹参更不知道贺兰山在何处,只能抱憾离开。

    回到城外的食肆,见弟兄们都准备好了,曹参才领着他们往回赶。

    正走着的时候,曹参又想起了刚见到的一场送丧,再想到自己运粮是最苦最累的,当年的老秦军亦是如此。

    那位已过世的老人家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可这个世上的人们谁不是又苦又累的活着。

    边关以内已没有战争了,六国之地的人们包括秦地的人们都能不用再面对战争。

    曹参也听说过项梁的事,因其死后丞相府将这件事告知了各县,并且说明了项梁的前后死因。

    如果见识浅薄的人会觉得,秦这是在炫耀,他们拿下了项燕的后人。

    但在曹参看来,秦这是在警告天下人。

    又或者说在萧何认为,这是秦在彰显其统治力。

    秦依旧是强大的,从那些年轻的边军就能看得出来。

    而与萧何来到秦地的曹参,不止一次听说过有关渭南的事迹,甚至对他们而言,渭南的事迹就是一个神迹。

    队伍又走了两天,曹参见到了又有一支民夫队伍押送着粮食前往上郡,看到是同县的人,曹参与他们问了声好。

    这些粮食萧郡丞准备的第二批粮食。

    曹参一直以来都很佩服萧何的能力,从中阳里开始就是这样,萧何从来不会办错事,他的眼光也从来没有错过。

    就像萧何看待刘季,刘季只是一个亭长。

    但在中阳里乡的亭长中,萧何最看重的就是刘季。

    事实也证明,萧何的眼光不错,刘季真的娶了吕公的女儿,而且现在还成了沛县的县令。

    曹参看不出刘季此人的长处。

    可萧何看出来,并且刘季还成了沛县的县令。

    因此,对曹参而言,萧何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萧何的安排也是一定要办的。

    在回去的路上,天气依旧很冷,曹参偶尔也看书,他也会拿刘肥的书看。

    在今年的秋天,刘肥还在潼关读书,曹参在打扫屋子的时候看到过一卷书,不知为何就想起了那卷书上的一句话,人不能忘记当年的艰苦,人一旦忘记了艰苦就容易自暴自弃,就会自大骄傲。

    大概就是这些话,让潼关养出了一群谦逊且好学的学子。

    从上郡往来泾阳,回来时轻松了许多,只用了十五天。

    如果是快马而行,从北郊到上郡在驰道上急行只需要一天一夜。

    传闻是这样的,曹参也没见到一天一夜来回咸阳与上郡的人。

    曹参刚回到泾阳就看到了萧郡尉已准备好了第三批粮草。

    萧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能在一个粮仓内将那些掉落在地上的麦粒捡起来,就这样还能捡够一小袋的人。

    这样的人绝对不放过一粒粮食,萧何像是天生就有做这些事才能,将运往北方的粮食安排得十分妥当,甚至还有盈余。

    见曹参回来了,萧何道:“这几卷文书送去咸阳。”

    曹参刚到县里还未来得及喝一口水,又要拿着文书赶往咸阳。

    始皇帝四十二年,春,这一年关中的人口增至七十万。

    除却当初迁民入渭南那两年,有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而这六七年间,其实人口的增长并不明显,也就增加了几万人口。

    而关中的县经过几次搬迁与新建之后,关中的田地重新整理与开荒之后,关中的田地增加了数十顷。

    今天,在雍城过了一个冬天的公子礼,又一次来到了潼关城。

    “李将军,先坐吧。”

    李左车行礼道:“我要向郡守禀报。”

    “不着急。”礼吃着一碗豆花,让他坐下来。

    李左车也只好坐下,陪着这位小公子一起吃着豆花。

    这一次去雍城,也是李左车护送小公子一起去的。

    公子衡去了北方的军中之后,章敬也跟着去。

    公子礼不认识其他的将军,就认识潼关城的守备将军李左车,便选了此人护送。

    这也是父亲准许的,礼吃了一碗豆花,正吃着一张饼,因随行只跟了一个李左车,并没有惊扰食肆内的其他人。

    “关中的土地只有这些了。”

    “是啊,你们说现在这些县搬迁之后,人们要去耕地还要多走几里地。”

    “你家的田多了两亩,你多走五里地怎了?”

    “唉。”又有人叹道:“有多少粮食养活多少人口,这一亩能种出来的粮食也就这些,往后人口再多,哪来的粮食养?”

    “公子扶苏就算再厉害,也不能将粮食凭空变出来。”

    眼看着李左车要站起身,礼嘴里嚼着饼又伸手按住了他。

    相较于有些听不下去的李左车,公子礼则淡定得多,他低声道:“李将军,有些话还是要听的,父亲教导我时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教导我不要总是听自己喜听的。”

    李左车道:“可他们议论公子。”

    礼神色平静地道:“李将军就算将他们打一顿,难道他们私下就不会这么说吗?”

    李左车也平静了下来,道:“是。”

    礼道:“这里是潼关,学子最多的地方,难免会有人议论的。”

    吃罢,礼就带着李左车进入了潼关城,身为潼关的学生,他要先去太学府一趟,告知夫子自己回来了。

    从太学府出来之后,礼才回敬业县。

    李左车道:“公子不回宫了吗?”

    礼坐在车架上,一手扶着太阳穴,闭着眼对正在赶车的李左车道:“不回去了,父亲与母亲看见我与兄长就烦。”

    “哪有父母看见孩子会烦的?”

    “会呀。”礼慵懒地道:“我父母就是,只怪我与兄长太过愚笨,就连夫子不满意我们。”

    李左车赶着马车,有些不明白小公子的话,其实小公子是一个十分灵醒的孩子,包括公子衡,怎么会烦的。

    事涉公子家事,李左车觉得还是不问的好。

    “李将军想要打仗吗?”

    李左车回道:“末将想。”

    礼接着道:“李牧大将军不是败在秦军手中,是败在偏信谗言的王上手中,可李牧大将军的门风不能就此没落了,我会与李都尉举荐你。”

    公子所言的李都尉是李由,李由是西军的护军都尉,现在依旧如此,若有李都尉举荐,李左车觉得此事能行。

    车驾到了敬业县,礼下了车之后收拾了一番衣衫准备去见老师。

    李左车道:“末将要回潼关复命了,公子若想要回宫里,末将还能护送。”

    言外之意是,现在不说他就要回潼关了,回到原职之后,不能与公子继续走动了。

    礼一路坐着摆手道:“回去吧。”

    李左车站在原地,行了一礼就驾着马车离开了。

    敬业县的敬业渠依旧流淌着,看到小公子回来了四周的县民也面带笑意。

    礼一一与这里的叔伯婶婶们问好,走到老师的屋门前,道:“老师,我回来了。”

    屋内的话语声停下,片刻老师的嗓音传来,道:“进来。”

    礼推门而入,见到了坐在老师面前的客人正是如今的右相冯去疾。

    “见过右相。”礼行礼道。

    “公子又长高了。”

    “嗯,我今年十二岁了。”

    叔孙通道:“公子衡还需两年才能回来,右相可以先教着小公子。”

    冯去疾道:“无妨,我再等两年,老先生教会他们道理与为人品德,我教两位公子书卷以外的道理。”

    叔孙通颔首道:“那就再等两年。”

    等冯去疾离开之后,礼询问道:“老师,以后右相来教导我吗?”

    叔孙通道:“嗯,老朽教你们怎么做个好人,右相会教你们怎么对付坏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人的悠闲生活不错,请把《秦人的悠闲生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