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右相老师(感谢旭哥的盟主打赏)

    当烤好的鸭子被端入殿内,众人闻到香味便纷纷抬头。

    嬴政吃着从桂林郡进献的橘子,又示意让李斯分鸭肉。

    烤鸭一共有三只,李斯拿过一把匕首,找了一只肥瘦最好的鸭子,先将最好的几块肉切下来,端给皇帝父子,而后余下的分给两位小公子与夫人。

    一家人吃着饭,不再议论国事。

    但对眼前的皇帝父子而言,似乎除了议论国事,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没话找话的扶苏给父皇又剥了两只橘子。

    而始皇帝只是安静地吃着。

    对田安而言,这种事再正常不过了,皇帝父子就是这样,除了国事以外,其余的事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直到饭后,夫人还要哄着女儿用饭。

    衡与礼吃了饭就与田爷爷离开了大殿。

    两个孩子离开之后,殿内又恢复了安静,嬴政道:“有了高的成就在先,你的儿子也会成为那样的人。”

    扶苏道:“这两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人,他们自小就跟着叔孙通读书。”

    嬴政又道:“你的家事,朕不过问。”

    闻言,扶苏搁下酒樽,再一次拿起岭南的橘子,一边吃着道:“让衡去御史府,跟着冯去疾。”

    嬴政没有多言,只是安静的吃着核桃。

    直到天色入夜,扶苏才带着一家人去了咸阳城。

    翌日,一早。

    扶苏带着两个儿子晨跑完,便坐在高泉宫殿前用饭。

    见母亲要整理今年的秋冬衣裳,礼忙帮着母亲抱起妹妹,再擦着妹妹嘴边的口水。

    王棠儿道:“让人跟着你去县里的住处,把你穿不下的旧衣裳都带回来。”

    注意到母亲严肃的脸色,礼一边抱着妹妹,一边不住点头,生怕忤逆了母亲的半点意思。

    说是要将旧衣裳带回来,言外之意是给你的衣裳但凡少了半块布,就等着挨打挨骂吧。

    礼陪着笑脸,笑得有些犯怂。

    等田爷爷准备好了面条,礼将妹妹放到了兄长的怀中,而后他自己就去用饭了。

    衡先是看了看自己怀中的妹妹,而妹妹也在看着他。

    本就晨跑完正准备去用饭,便将妹妹放回了摇篮,也去用饭了。

    扶苏道:“衡。”

    “嗯。”衡一边提着筷子往怀中送着面条,不住点头。

    扶苏道:“从边关回来了,想过以后要做什么吗?”

    “儿臣还未想过。”

    “用了饭就去御史府任职,右相会教导你。”

    “儿臣明白。”

    一顿早饭用完,两位公子就急匆匆离开了。

    田安收拾着碗筷叹息一声,两位公子是真的害怕夫人。

    在家里,王棠儿还是有足够大的权威的,而且宫中宫人们的月钱与起居安排,也都是夫人说了算,威严比之以往更胜了。

    两位小公子离开之后,高泉宫内又安静了不少。

    当殿内重新恢复了平静之后,夫人的神色这才好了不少。

    早晨时分,正值廷议就要开始前的半个时辰。

    陈平急匆匆走向御史府,想拿一卷昨天落在这里的卷宗。

    秋雨刚下过,屋檐还在滴水,地上也还湿漉漉,早晨的秋风更添了几分寒意。

    陈平在冷风中缩着脖子快步走到御史府前,却见此地还站着一个少年人。

    因对方一脸的少年气,陈平又下意识看了看四下,正要说是哪里来的少年人,谁家的孩子?

    但再一看这个少年人好眼熟,尤其是对方身边还站着一个内侍。

    这个少年竟然还笑了,陈平后退一步,越看越眼熟,能在秦廷混个要职,认人是很关键的。

    陈平一直觉得自己的这双招子没有看错过人,忽然想起近来公子衡回来了。

    “衡,见过陈御史。”

    陈平慌忙行礼道:“公子。”

    衡道:“这时辰快要廷议了吧。”

    陈平这才想起来,忙打开御史府的门,还来不及问公子是来做什么,就拿起一卷卷宗急匆匆去章台宫。

    衡依旧站在御史府的檐下,见到还有水滴落下来,便后退了一步。

    御史府的门依旧开着,衡回头看了看御史府内,眼下还未有官吏来这里,也没见右相与其他御史。

    内侍道:“公子,外面冷,去府内等候吧。”

    内侍正示意让衡走入御史府内,衡想着若是右相来的时候,自己这个公子正坐在丞相府内且大摇大摆的样子,难免会让右相反感。

    小时候自己是跟老夫子读书的,衡回想起晨跑时父皇交代的话语,以后的自己是要跟着右相学本领的。

    这是父皇与右相在很早时就约定好的。

    既然是来拜师的,就要拿出十足的诚意。

    衡整了整衣襟,继续站在御史府檐下。

    这么一站,一直站到了午后,已陆续有官吏走过。

    不多时有话语声传来,衡闻声看去见到了有说有笑而来的廷尉冯劫与御史陈平。

    “公子。”陈平上前一步抢先行礼。

    在廷议前,廷尉就听陈平说公子来了,没想到还站在门口,又见这个陈平抢先一步行礼,他也忙上前道:“公子。”

    衡抬眼看去见到了后方的右相,绕过两人就朝着后方走去。

    而陈平与冯劫还在原地行礼,面面相觑。

    再回头看去,冯劫就见到公子衡正对着右相十分恭敬地行礼。

    冯劫又站直身体,拍了拍陈平的后背,道:“公子是来寻右相的。”

    几人陆续走入了御史府,当公子衡坐在这里,几人都有些不适应。

    冯去疾道:“公子,陈平就要去巡视关中各县,公子也一起去吧。”

    “谢老师。”

    听到公子称右相老师,冯劫心有羡慕,再一听公子与陈平要去巡查各县,冯劫心中更是嫉妒。

    这陈平竟能与公子衡共事。

    在离开时,陈平注意到了右相的眼神,那眼神似在说你要是敢当着公子衡放浪,你陈平这辈子就完了。

    当然了,他陈平心中也清楚,要是敢带着公子衡去酒肆饮酒作乐,这辈子肯定毁了。

    行了礼之后,陈平就拿着文书,带着公子衡离开了。

    教导公子是很久以前与皇帝的约定,现如今公子衡结束了两年军役,自然要回来拜师。

    现在公子到了眼前,冯去疾倒是不着急了。

    想要学着治理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并且知道每个县的吏治。

    郡县制的根本是县,皇帝不止一次强调过,政令要直达各县,皇帝最看重的便是每个县的治理情况,才会让丞相府与关中各县走动如此紧密。

    就差让各县的县令也来参加廷议的。

    冯劫小声询问道:“右相,今年还让陈平去各县巡查?”

    “是啊。”

    “可是各县对陈平的议论颇多。”

    冯去疾道:“这不是坏事。”

    冯劫颔首。

    公子衡真的跟着陈平去巡查各县了,而且出了咸阳城就去了西面的陈仓县。

    皇帝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礼去了潼关城继续读书。

    这个国家其实变化并不大,人们生活依旧。

    早晨时的关中大地覆盖着一层秋霜,当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天气也更冷了。

    公子衡自小就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尤其是在军中生活过之后,他的生活起居其实也不用他人照顾。

    而在陈仓县前,衡遇到了自己的叔叔,公子高。

    公子高笑着道:“衡,许久不见了。”

    “叔叔。”

    见状,陈平识趣地去忙他自己的事,不敢打扰公子。

    高看着这个侄儿道:“怎么来这里了?”

    衡道:“我拜右相为师,右相让我与陈御史来巡视各县。”

    公子高望着雍城的方向,对衡道:“我来这里取卷宗。”

    见衡还有些好奇,高就将手中的卷宗递给他,道:“当年周天子给了秦封地,其实以前的陈仓县是秦东进的第一个县。”

    衡听着叔叔讲述着以前的秦人事迹。

    以前的秦几乎是在西北的边陲,陈仓位于渭水的北岸,却也是当时的秦的最东面。

    这里还有一些兵器铸造的旧作坊,那都是最早的秦人留下的。

    后来周王室逐渐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力,天下战火四起,群雄争霸。

    言罢,高又道:“若得闲,你来雍城,叔叔说给你听。”

    “好。”

    陈仓县前,衡送别了叔叔,回到县内,跟这陈平巡视着此地的县府。

    听着陈平与眼前的县令交谈着,衡这才明白以前的来县令不在了,新任的县令是由丞相府直接任命的。

    现在的大秦不是以前,各县的县令与乡长都是丞相府直接任命的。

    丞相府将这些权力全部收了回去。

    不仅如此,各县还需要听从丞相府的安排,县内要如何治理也是丞相府说了算。

    在县治的过程中,丞相府有着巨大的权力,并且还有县内的人事任免之权。

    若是你不愿意听从丞相府,有的是人来替代你。

    今年春,皇帝下达政令扫盲,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在关中先开始,为了考校县内的情况,陈平还会走入寻常人家的家门询问,询问县令是否让他们读书识字。

    这个过程中,衡一直跟着陈平查看县里的情况。

    忙碌一天之后,陈平对公子衡道:“臣是咸阳的官吏,但不能坐在咸阳听从下面官吏的禀报,我们需要亲自去看,亲自去问,只有如此才能知晓民情。”

    言至此处,陈平又补充了一句话,道:“这是皇帝教导臣的。”

    衡点着头,心中记住这些话。

    这两年衡在军中,学到的也都是军中的治理情况,现在衡从边军回来,他需要恶补吏治与县治的相关知识。

    并且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

    衡与礼都觉得,父皇的治国方式有一种独特的理念,他们偶尔也能从父皇的书中看到其中的只言片语。

    关中的秋季很短暂,短暂到骊山的树叶刚开始黄,冬季就要来了。

    嬴政站在山上,看着下方的驰道还有车马往来。

    李斯心情不错地走来,禀报道:“公子衡近来与陈平在巡视各县。”

    嬴政问道:“陈平?就是那个新御史?”

    李斯回道:“就是将赵佗与屠雎的孩子带来咸阳为质的陈平。”

    嬴政冷哼道:“呵呵,是个阴险的人。”

    皇帝用人可不管手下的人阴险不阴险,只要这个人有用就足够了。

    李斯接着道:“听闻今天廷议时,皇帝又提起了南方,与群臣讨论封赵佗与屠雎为镇南大将军为好,还是封侯为好。”

    嬴政似乎也没有想到,这两位将军南下十多年,当初派出去容易,可要这两位大将军回来可就难了。

    李斯道:“皇帝深知,岭南的人心不能乱,这两位大将军好不容易稳住了南方的局势,一旦乱了,前功尽弃。”

    嬴政在寒风中呼出一口热气,道:“扶苏也很为难吧。”

    “今年皇帝又派出三十余官吏去了蜀中与桂林郡,希望能有所成效。”

    嬴政道:“越是长久之计,越是难办。”

    李斯已有些年头不理政了,其实自当初西巡开始,有很长一段时日没去看文书。

    直到现在,李斯也只能从一些旁人的话语中,知道现在的皇帝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在骊山的山道两侧,种着不少槲树。

    嬴政看着这些槲树低声道:“以前扶苏与朕说过一些事。”

    李斯在冷风中,不语。

    嬴政道:“这是扶苏听雍城的黑伯说起的,当年的秦人很难,当年的秦人一度要靠吃这种槲叶充饥,直到现在扶苏让关中这平原种满了麦子,让人们都吃上了粮食。”

    李斯低着头不语。

    嬴政又道:“可历代秦王或王侯,有好的人,也有不好的人,当扶苏要在敬业县开挖河渠,田安说他像秦公,秦人的老秦公又回来了,扶苏像是天生就是爱民的。”

    又是一阵寒风吹过,夏无且上前说了两句话。

    闻言,嬴政的神色稍有不悦,便回了骊山的行宫。

    今天的骊山来了一个客人,此人是王贲。

    王贲告老之后,便闲居在家,又因近来得了一场病,休养至今才来骊山。

    嬴政见到王贲时,看到了他的白发,这个王贲变得比以前更老了。

    李斯将行礼的王贲扶起来,又道:“你怎这么老了。”

    王贲道:“人都会老的。”

    李斯抓着王贲的手有些于心不忍,道:“这两年过得不容易吧。”

    王贲笑呵呵道:“我很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人的悠闲生活不错,请把《秦人的悠闲生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