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奔东西

    除了陈平与冯劫的悄悄话,大殿内的话语声依旧嘈杂,大多依旧是一些类似的家常。

    还有人在抱怨,又是一整年不得休息的劳作,他们这些臣子常常自嘲,可能活不了太久。

    今天的廷议还未开始,但大家都挺轻松的,还有说有笑。

    直到大常侍站到了皇位旁,大殿内的议论声这才停下,众人也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好。

    衡下意识也站得更笔直一些,而后他才见到穿着一身黑袍的父皇走入大殿,而后在皇位上坐好。

    紧接着,右相冯去疾上前先禀报御史府的事,今天的廷议就正式开始。

    衡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听得很认真,九卿纷纷禀报近来要做的事,特别是少府令张苍禀报着各地的粮价。

    这场廷议一直从早晨到了午后,衡依旧保持着原样站着,看到了从身后而来的阳光以及映在大殿地上的影子。

    原来是这天已从早晨的阴天,到了现在午后的暖阳天。

    廷议还在继续,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大抵又过了半个时辰,直到右相再一次说完,皇帝这才结束了廷议。

    众人行礼恭送皇帝离开大殿,而后群臣才三三两两离开。

    衡与众人一起走到大殿前,抬眼看去午后的阳光正照在大殿,风多了一些暖意,让大殿内也温暖许多。

    公子衡在殿前多站了片刻,直到右相走出来,行礼道:“老师。”

    随着右相一起出来的,还有陈平。

    陈平还是一脸恭敬的样子。

    冯去疾道:“皇帝有命,让我们御史府再去巡查中原各地的官吏,公子与陈平一起走一趟吧。”

    “是。”

    衡答应一声,目送着右相离开。

    陈平站在殿前抚须道:“公子,此去多半需要三两年才能回来,这些天不用来廷议,回去准备准备。”

    “是。”

    衡又送别了陈平,他来到高泉宫时见到父皇与母亲正在用饭。

    “吃饭吧。”

    衡从田爷爷手中接过碗筷,在桌边坐好,便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这一顿饭吃的很安静,衡一个劲的吃着,直到再也吃不下了,他才言道:“父皇,母亲,儿臣要离开关中一些时日。”

    “去吧。”王棠儿平淡地说着,道:“我们家的孩子最不怕远行了。”

    衡道:“母亲放心。”

    看来父皇与母亲该说的都说过了,衡打了一个饱嗝,又道:“孩儿去寻老夫子道别。”

    扶苏道:“去吧。”

    衡又向田安行了一礼,便快步离开了高泉宫。

    饭后,扶苏饮着茶,注意到田安看着孩子的背影,低声道:“不用担心,这孩子连万里长城都走下来了,这点路难不住他,多出去看看,对他有好处。”

    田安又收回了目光,道:“公子长得真快呀。”

    扶苏颔首。

    忽觉得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这孩子已在御史府任职。

    扶苏搁下手中的陶杯,拿起一卷书看了起来。

    敬业县,衡来到此地时才发觉自己的一身官袍还未换下,面对老夫子行礼道:“老师,学生要远行了。”

    叔孙通正在看着一群孩童栽树,这个时节种下桑树,到了夏季就能长出桑叶,正是种树最好的时节。

    “去哪儿啊?”

    “我要去各地走走,身为御史查问中原各县。”

    叔孙通轻拍这个弟子的后背,又道:“去吧,你的父亲常说要走出去,要多出去看看,就像那些支教夫子要不断走出去,你们也是。”

    “学生铭记老师教诲。”

    “好了。”叔孙通叹道:“老朽的弟子够多了,再过几年你再回来,老朽多半已不再教书,那时你也该真正长大了,老朽就在这里等着你回来,与你共饮。”

    “好。”衡忽然一笑。

    叔孙通又道:“远行前还有不少人要见吧,快去吧。”

    衡再一次行礼,朝着潼关城走去。

    当初在潼关城读书,就没少受郡守司马欣的照拂,这一次也要来向他告别。

    许久没来潼关城,衡发现比之自己在此地读书时,这里的学子更多了,而且都是生面孔。

    心中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这里的学子见到自己穿着官服而来,眼神中都有敬意与向往。

    衡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官袍,在这里见不到熟面孔了,也不想多留。

    其实也是正常的,戍边两年,回来时又过了一年,三年没有回来了,这里早就换了一批学子。

    当年一起读书的人都已经分散各地,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公子衡先去了郡守府,见了司马欣,并感谢他这些年对自己和弟弟的照顾。

    司马欣自然不会说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应该的。

    如今弟弟礼就在太学府任职,衡心里很为这个弟弟高兴。

    在潼关城一直等到了黄昏时分,直到太学府众人都下值,才见到弟弟礼。

    礼看到兄长的穿着道:“真好,这一身官服很适合兄长。”

    衡道:“你要在这里好好学,将来与我一起帮助父皇治理国家。”

    礼重重颔首,又道:“兄长也要谨记父亲曾说过的教诲,我们一生要学的学识有很多,学到老活到老,即便现在穿上了官身,也不能志得意满,要谦虚。”

    衡点头,又看去站在弟弟身后的人,便疑惑道:“刘肥?”

    刘肥行礼道:“公子。”

    “多年不见,原来你也在太学府任职。”

    见刘肥欲言又止的样子,礼解释道:“他今年就要去军中了。”

    刘肥行礼道:“今年夏时动身,要去戍边,太尉府的文书送来了,要去西北。”

    衡道:“我去过,那里是一个好地方。”

    说着话,夕阳正在西沉,三人就一起去了潼关城外的一处食肆内,一边吃着一边说着话。

    礼正说着他对支教事业的看法,衡可以帮弟弟多留意各地支教的情形,并且保持书信往来,一个月通信一次。

    今天午时,还觉得温暖,但一到夜里,气温又骤降。

    礼难得与兄长喝着酒水,平日里兄弟两人滴酒不沾。

    刘肥咀嚼着羊肉,坐在边上吃着,听着两位公子说着治国的事。

    要放在以前,刘肥是不敢与两位皇帝的儿子坐在一起的,可当初与公子一起读过书,加之有些交情,在公子衡与公子礼的要求下,他只好坐在一起。

    城边的河水时起时落,那拴在岸边的船也跟着起伏摇晃。

    三人都喝得有些多了,就在这家食肆睡下了。

    翌日,衡离开了潼关城,再一次回到了咸阳,坐在御史府内帮助右相与陈平处置一些政事。

    直到三月,御史府的人手都已备齐,衡与陈平以及其余的御史一起离开了函谷关。

    有人说御史就是皇帝的眼睛,帮助皇帝巡查天下,也有人觉得或许不用多久,新帝也会开始东巡,就像当初的皇帝那样,从咸阳出发,用皇帝的车驾绕着中原与六国的旧地走一圈。

    或者是新帝也会登泰山祭天,也会再毁灭一次齐鲁两地的神祠。

    队伍走到函谷关时,衡又一次确认了人数,除了自己与陈平,还有三十名御史。

    翌日,众御史到了函谷关便各自散去,去了各自要去的目的地。

    衡与陈平又一次去了正在修建的洛阳城。

    这洛阳城修了一年又一年,直到现在也没有修建完成,有人说皇帝都快忘了这件事了。

    衡知道,其实父皇一直记得这件事,只是洛阳城的修建上还有很多事没有议定,因此只是在建设外围的城墙,因以后的洛阳城也会有御史府,太学府等建制。

    这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只是知道此事的人知之甚少。

    而人们所言的新帝是否会东巡,从未听说父皇说起过。

    陈平又见到了去年冬天时,前来相见那些客人,这一次他们又来了,也不知道是来讨好陈平的,还是来给陈平送钱的。

    只不过这一次,陈平将这些人都拒之门外。

    衡跟着陈平来到了三川郡,来到一处宅邸前。

    这座宅邸是张负的。

    “老师,我们为何来这里?”

    陈平无言地从包袱中拿出孝服,而后说出了一件事。

    这件事也发生在去年的冬天,陈平的岳丈过世了。

    自陈平从西北回来之后,又担任御史,就将他的岳丈张负接来咸阳,为他养老,以报他当初的知遇之恩。

    而如今张负过世了,他自然要为这位岳丈戴孝。

    陈平在这座因无人居住而导致有些荒败的屋子内举行了丧礼。

    丧礼很简单,摆好了灵位之后,守了一夜。

    第二天,陈平就将这座宅邸转卖给了别人。

    至此,陈平与张负之间的恩情就此了了,衡发现陈平做完了这些事之后,明显轻松了许多。

    两人还去看了看三川郡的那座大作坊,作坊内还有忙碌的人们,主持这座大作坊的人正是三川郡的郡守吴公。

    吴公是老丞相的弟子,父皇常说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正如陈平所查阅的那样,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并且账目也清楚明了。

    衡记录着三川郡的见闻时,又听吴公与陈平之间的谈话,吴公问起了老丞相的身体,询问老丞相是不是还住在骊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人的悠闲生活不错,请把《秦人的悠闲生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