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司法部大楼五楼,FBI实验室。
一名叫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的研究人员正在为西奥多三人分析鉴证结果:
“我们对绳结的打结方式进行了分析,基本确认你们送来的绳结全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将十几张绳结照片铺在桌子上,展示给众人看。
照片是在实验室拍摄的,每张照片上的绳结都已经被清理干净,并且旁边还放有标尺。
伯尼跟比利·霍克凑过去仔细辨认,然后齐齐看向西奥多。
西奥多拿起几张照片,把它们放在一起:
“打绳结是一个习得性行为,不同的人打结是不一样的。”
“就像一个人的笔迹或走路姿势一样,会形成独特且稳定的习惯特征。”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有些诧异地看了西奥多一眼,点了点头:
“打结的熟练程度,绳尾预留的长度,绳尾的处理方式,绳结的松紧程度,或者缠绕圈数,顺序,交叉方式等等,这些都能用于辨认绳结是否为同一个人所系。”
他接过西奥多手中的照片看了看,将它们排在一起展示给伯尼跟比利·霍克看:
“这些水手结的交叉方式都是从左到右。”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在照片堆里翻了翻,翻出几张锚结的照片:
“这几个锚结的缠绕方向都是逆时针,缠绕圈数同为三圈,并都在绳尾又打了个半结作为固定。”
他点了点其中一张照片:
“绳结尾端预留长度都很短,最短的只有不到1英寸。”
“这需要很高超的打结技巧,一般人很难在剩余长度这么短的情况下还能打一个锚结做固定。”
“绳尾的处理方式也很统一,都是用铁丝把活动端跟主绳绑在一起,这样做可以让绳结更稳固,更不容易脱落。”
“这些绳结都非常规整,松紧适中,打结的人在打结时非常熟练而顺畅。”
顿了顿,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继续道:
“我们取了一小段绳索样本观察,发现其纤维呈淡黄色,长而粗壮。”
西奥多问他:
“马尼拉麻?”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点点头确认:
“没错,是马尼拉麻。”
西奥多继续问:
“捻向呢?”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语调轻快:
“S捻,全都是S捻,从粗细程度来看,不太像是缆绳,应该是用来牵引或吊装用的绳子。”
“绳子有一定的磨损,进行过简单的防腐处理,应该是用焦油浸泡过……”
伯尼打断两人的交流:
“等一下。”
“什么是马尼拉麻?”
比利·霍克也问:
“捻向是什么意思?”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盯着伯尼看了一会儿,转头看向西奥多,沉默数秒后给出解释:
“麻绳的主要原材料一共有三种,大啊麻,西沙尔麻跟马尼拉麻。”
“大啊麻的纤维柔软而强韧,编织出来麻绳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强度适中,但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烂。”
“西沙尔麻的纤维短而粗硬,且脆,编织出来的麻绳强度低,表面粗糙,极易腐烂,但价格便宜。一半农场困扎农作物采用的就是西沙尔麻编织的麻绳。”
“马尼拉麻纤维长,粗壮而坚韧。”
“用它编织的麻绳强度极高,表面粗糙,价格昂贵。”
西奥多接过话茬:
“马尼拉麻本身就耐盐水和微生物腐蚀,经过防腐处理后,抗腐蚀性被极大增强,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业之中。”
“许多船舶的缆绳就是马尼拉麻绳。”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向西奥多投在赞赏的目光,接着解释:
“捻向就是麻绳的编制方向。”
“把一条麻绳竖着拎起来,麻绳的扭转方向是从左上向右下的,就是S捻,从右上向左下的,就是Z捻。”
伯尼听懂了:
“我们要找的是个生活在船上的家伙,一个水手或者船员?”
他询问马丁约瑟夫克罗宁,能否对麻绳进行溯源,最好能找到麻绳的购买方。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看了伯尼一眼:
“这只是一条普通的马尼拉麻绳。它的价格相较于西尔沙麻跟大啊麻麻绳的确要高上很多,但还没到你以为的那种地步。”
“这只是一条标准规格的焦油处理马尼拉麻绳,是大宗商品,在无数码头、船舶用品店和五金行有售。”
“亚历山大市跟西南区的商店每天能卖出好几捆。”
伯尼总感觉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的目光很熟悉,他情不自禁地看向西奥多。
西奥多没注意到伯尼的目光,问马丁·约瑟夫·克罗宁:
“防水油布呢?”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摇了摇头:
“一块涂蜡棉帆布,很常见,几乎到处都能看见它。”
“船帆,舱盖罩,水手袋,货物袋……都能用到它。一些卡车篷布也会用。”
他在打开抽屉,在里面翻了翻,翻出三张皱巴巴的纸张:
“重点是你们送来的齿轮。”
“我们将齿轮表面的锈迹清理干净后,对齿轮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在齿轮的轮毂上发现了这个。”
纸张中央位置被用铅笔涂黑,黑色中央依稀能辨认出几处着色较深的地方。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将最下面那张最清晰的递给西奥多。
那上面写的是“APCo P/N 84-7B”。
西奥多看向马丁·约瑟夫·克罗宁。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摇摇头:
“另外两个锈蚀太过严重,已经看不太清晰后面的编号,但前面的APCo是一致的。”
“我也不清楚这串标记代表的是什么。”
“我们对齿轮尺寸进行了测量并拍照记录,连同齿形草图,材质信息和这些标记一起打包寄给了艾美莉卡齿轮制造商协会(AGMA)。”
“他们会帮我们辨认出齿轮的用途跟来源。”
西奥多问他:
“要多久?”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看了看时间:
“今天是星期日,他们不上班,明天包裹才能被送到专家手中,估计要星期二或者星期三才能受到书面答复。”
“如果他们那边临时有事,可能还要往后拖延。”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
“我帮你们咨询过我的一个在AGMA工作的朋友。”
“他告诉我,这个规格的齿轮常用于大型岸基起重设备或老式船舶的辅助机械。”
“而标记‘APCo’通常被认为是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Alexandria Port Company)的通用缩写。”
“至于后面的P/N 84-7B,他说这应该是部件编号,你们去造船厂,工程部的人会告诉你们这些代表什么。”
伯尼想起调查报案人时,波托马克河游船观光公司的员工介绍过这家造船厂,看向西奥多。
西奥多并未能领会他眼神中的含义,不解地与他对视片刻,转而看向马丁·约瑟夫·克罗宁,询问是否还有更多的信息。
马丁·约瑟夫·克罗宁摇摇头,结束分析:
“基本的鉴定结果就是这些,正式的鉴定报告得明天才能出来。”
…………
从实验室离开,三人驱车前往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
高耸的铁丝网,巨大的吊车和船坞映入眼帘。
空气中弥漫着铁锈、油漆和河水的复合味道,巨大的铆接和锤击声震耳欲聋。
伯尼上前与门卫交涉。
两人大着嗓门对嚷了一会儿,伯尼掏出证件递了过去。
门卫仔细检查后,并未放行。
他拿着对讲机喊了两句,然后冲伯尼摆摆手,让他们稍等片刻。
大约过去了五分钟左右,一位穿着衬衫西裤的中年人小跑着来到门口。
中年人身量不高,肚子突出,整体呈橄榄球状体型,自我介绍是造船厂的行政主管。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冲门卫挥挥手,把西奥多他们请进了造船厂。
中年人在前方引路,带着他们走向行政楼,一路上在不断介绍着造船厂的辉煌过往。
内容跟波托马克河游船观光公司的员工介绍的大同小异。
西奥多好奇地问他:
“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是被马里纳工业公司收购了吗?”
行政主管点点头,主动解释:
“这场收购也不是因为造船厂业绩不佳,而是为了谋求更进一步。”
他指向船坞方向:
“上个月,我们刚拿下一单海军订单,现在全厂都在赶工。”
“我们造船厂与海军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基础,有时候海军会指定我们厂……”
行政主管对造船厂一通夸赞,在他口中,造船厂正在蒸蒸日上。
众人被带到一间嘈杂的,满是烟头的办公室。
伯尼拿出齿轮照片,以及从齿轮轮彀拓印下来的标记,问行政主管:
“这是你们造船厂的齿轮吗?”
行政主管看了眼照片,警惕地摇摇头:
“我不太清楚。”
“我并不负责管理生产工作,对现场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这个齿轮怎么了?”
西奥多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请工程部的工人过来辨认。
行政主管犹豫片刻,起身往办公室外走:
“稍等一下,我去找人。”
十几分钟过后,一大群人呼呼啦啦涌了进来,迅速将不算宽敞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
行政主管站在门口招呼众人:
“我们去会议室谈吧。”
众人又转移到一间小型会议室。
西奥多三人坐下后,那一大群人全都坐在了他们对面。
行政主管依次为双方做介绍。
坐在西奥多他们对面的,分别是代表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的律师,工会代表,代表工人的由工会聘请的律师,以及一年轻一中年两名工人。
在罗里吧嗦一大堆提前声明后,照片跟拓印终于被送到两名工人手中。
这俩工人只是扫了一眼,就有了判断:
“这看起来确实非常像我们厂老式岸吊上用的平衡配重齿轮。材质和铸造工艺都符合。你看这个齿形,是我们大约十年前用的标准。”
中年工人指着拓印标记,向众人解释:
“APCo是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的财产标识,表明该零件是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的资产。”
“后面这个是部件编号。”
“P/N 84-7B代表的是船坞龙门起重机,第7号组件,也就是行走机构的二级减速箱中的第二个齿轮。”
年轻工人多嘴一句:
“这玩意废料间有一堆。”
工会代表立刻伸手把人拉回椅子上,并瞪了他一眼。
年轻工人讪讪地笑了笑,忙看向工会聘请的律师。
几人凑在一起小声嘀咕起来。
行政主管立刻补充:
“是啊,这种型号的机器我们几年前就逐步淘汰了,拆下来的旧零件都堆放在南区的废料堆放场,等着分类回收,或是拍卖。”
比利·霍克问他:
“报废记录跟采购记录有吗?”
行政主管抢先开口:
“有的,我们会严格登记每一次零件报损报废记录,并进行审查。”
“但齿轮这种部件,尤其是二级减速箱中的齿轮,是非常容易磨损报废的,更换频率非常高,报废量非常大。”
“这种部件我们一般不进行具体的单个部件登记,都是只登记报废部件。”
他指了指桌子上拓印标记的纸张:
“像这个标记,实际上代表的是船坞龙门起重机行走机构的二级减速箱中的第二个齿轮这一部件,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齿轮。”
伯尼看向两名工人:
“是这样吗?”
两名工人看向工会代表,工会代表看向工会律师,工会律师点头后,两名工人才点头。
伯尼有些失望,又问工人:
“废料间的进出有登记吗?”
“如果要把废料间的废料带出来,需要登记吗?”
工人再次看向工会代表,工会代表看向……
行政主管看向代表造船厂的律师,律师点头后,行政主管抢先回答:
“废料间的管理没那么严格,虽然规定要求进出废料间的人与物都需要登记,但那里面装的毕竟都是废料,留着也只能卖废品。”
“偶尔有工人会捡一些小的废料回家做点儿什么,我们也不会阻拦。”
“一般只要跟门卫打个招呼就行了,登记不登记,全凭他们自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