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

    范宽提前来到了大同会馆对面的茶馆,见到了族长范宝贤。

    上次两人谈过票号的事情后,范宝贤没有返回大同老家,而是留在京师亲自筹办票号。

    正如同范宽所预料的,京师、直沽、登莱三地的商业往来密切,票号业务出现后,迅速就推广开。

    早期金融业,就是一个信用变现的行业。

    大同范氏在同行中有影响力,又捏着《商报》,最初期的信任就有了。

    而商人往来于三地,携带大量的现银实在是不方便,用银票结算又方便又快捷。

    范宝贤稳扎稳打,先是让大同范氏的商人,用票号结算。

    然后是和范氏做交易的商人,也发现了票号结算的好处,也开始使用票号结算。

    大同范氏的票号一步步打响了名号,渐渐的山西籍的商人,都开始使用票号来结算。

    现在不仅仅是山西籍的商人,就连很多外省商人,也使用票号和山西商人做生意。

    范宝贤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争取让山西籍外的商人,也用范氏票号结算。

    等到了那时候,大同范氏就不再是一个地方性的商业家族,而是成为最顶尖的商业家族了。

    不过今天两人讨论的,不是票号的事情。

    范宽将一份请愿书递给了范宝贤。

    《请开征山西商税请愿书》。

    范宝贤翻到最后,看到请愿书最后的几个签名,这些都是范宽联络山西籍的官员、富商,看完之后范宝贤陷入到思考中。

    历朝历代,怎么会有请愿朝廷征税的事情?

    可当范宽提出来的时候,范宝贤当这个同族弟兄疯了,可等到范宽把道理讲清楚,范宝贤又犹豫了。

    看到范宝贤依然犹豫,范宽说道:

    “族长,您在山西、京师、直沽都待过了,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范宝贤这些日子所见所闻,确实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最大的区别,就是京师和山西,在对待商人态度的差别。

    大同范氏,是山西最大的商人家族,可大同范氏在山西是没有多好地位的。

    范氏的祖宅都用的最普通的土墙,用的也是普通百姓家里的青瓦,只有范家大院内才敢用上豪华的装饰。

    就连大同范氏祭祖,也不敢有任何的僭越,用的都是普通百姓规格的祭礼。

    大同范氏这么低调,也是有经验教训的,多少家族因为露富被官府盯上,最后家破人亡的。

    大同范氏明白这一点,所以从范宝贤担任族长以后,派遣范宽这样的山人结交京师权贵,又努力和山西的官府、藩王搭上关系,总算是在几次政治风波中屹立不倒,将范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范宽说道:

    “商人只有纳税,才能有地位,京师和直沽的商人照章纳税,就算是官府中人也不敢随意欺凌。”

    范宝贤微微点头。

    京师直沽对商人态度的改变,这其中的变化十分微妙,并不是官府的几句口号,苏泽的几篇文章,或者朝廷的几道政令改变的。

    用范宽的分析,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

    最大的原因,是官员政绩的变化。

    在朝廷开放海禁,又在京师征收商税以后,增长最快的市舶税和商税,就成了官员考察的关键指标。

    比如林秉正这样的机敏官员,很快就发现了商税征收作为政绩考核的特殊之处。

    各县的官员,其实都是横向对比的。

    横向对比的意思,就是县令政绩优劣,大部分都是同府下的县令竞争。

    以往考核的第一件事是田税。

    田税征收是头等大事,但是大明已经建立几百年了,能够收的上来的田税早就收上来了,收不上来的田税也早就放弃了。

    同府各县的情况差不多,在田税上出彩的难度很大。

    剩下来的劝农课桑,教化百姓,整肃民风之类的指标,都是非常务虚的,很难量化考核、

    这时候,商税出现了。

    也不知道是户部故意的,还是说自然而然的结果。

    顺天府作为商税和新吏改革的试点地区,迅速就将商税征收和官员考评挂钩。

    商税增长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考评的项目,毕竟谁也不会为自己的政绩,自己往国库里交银子的。

    而随着这种官员政绩考察的风向变化,顺天府各县衙门对于工商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严征商税的同时,官府也开始意识到,要留住能提供稳定税收的工商业者。

    工商业主,不是困在土地上的农民。

    他们是可以走的。

    而行商更是可以避开县城,大不了就不来你们城市做买卖就是了。

    当官府明白了这一点后,这种改变就是从内而外的。

    首先就是很多县城取消了歧视性的政策,比如商人不能穿绸缎之类的。

    其次就是承认他们合法产业的收入,严禁不法胥吏骚扰,打击影响商业活动的地痞无赖黑帮。

    最后就是给出一些土地和政策上的优惠条件,鼓励商人开办工坊。

    事情发展的时候,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结果。

    在获得更多商税后,官府也养得起更多新吏,结果就是官府的办事效率和廉洁度都提升了。

    京畿地区的百姓,不少也都是识字的。

    经过《商报》等报纸的宣传,就是最保守的士大夫也要承认,县里的发展确实和商人交税有关。

    顺天府发生的事情,就是苏泽四民道德理论的一个验证。

    商人要获得权力,就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义务。

    依法纳税,就是商人的义务。

    商人愿意承担义务,那官府也就会保障他们的权利。

    范宽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才力劝范宝贤,联络山西籍的官员和名士,请求在山西征收商税,进行新吏改革。

    范宝贤拿着这份请愿书,对着范宽说道:

    “容我思考一下,过几日再给你答复。”

    ——

    《请扩围吏科试并新吏改革疏》

    苏泽这封奏疏送到通政邮递司,杨思忠悬着心放松了一些。

    苏二疏本月终于上疏了!

    而这份奏疏的内容,杨思忠也觉得没什么意外。

    这份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总结了吏科试的成效,建议朝廷在更多的地区推行吏科试和新吏改革。

    苏泽在奏疏中夸赞了房山县的变化,房山县户曹新吏张明远被树立为模范,苏泽列举了张明远为了盘活房山县的琉璃官窑,做出哪些工作。

    苏泽又介绍了房山县的变化,现在的房山县已经成为京畿地区的玻璃主产地,房山县所出产的五色玻璃甚至反过来出口海外。

    整个房山县的商税从微乎其微,增长到去年田税的一半还多。

    而房山县令林秉正,利用县衙多余的资金,在县里建设养济院和孤老院,又兴修了房山县的水利和漕运设施。

    房山县又打压县内的犯罪活动,新吏组成的捕快们,打掉了房山县内几个黑恶团伙,房山县内的治安情况大为好转。

    苏泽将房山县的变化,归结为吏科试选拔了合格的人才。

    而顺天府的税制改革也说明了,在有可靠新吏的支持下,一个县是可以在取得商税的同时,也能保持县里的稳定发展,还能做出比以前更好的政绩来。

    苏泽在奏疏中,请求朝堂嘉奖房山县令林秉正,房山县里张明远,从而更好的督促顺天府内的官吏推动商税改革。

    最后,苏泽建议朝廷在更多省开展吏科试,开征商税。

    杨思忠读完后,也只能感慨苏泽的手段高明。

    水晶宫博览会、吏科试、商税改革,苏泽推动的国策,从来都不会画饼或者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利害得失都明确的摆在所有人面前。

    顺天府的改革成果大家都能看到,你要反对苏泽,总要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来吧?

    当然,杨思忠也没有那么乐观。

    这封奏疏的反对声浪一定是很大的。

    杨思忠掌管通政邮递司,手中握着大量的情报,苏泽在奏疏中其实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

    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工商业主,都是赞同他的。

    如今京畿地区,支持商税改革的工商业主,往往是最近崛起的工商业主。

    这批人都有差不多共同特点。

    他们要么是通过新技术,在旧产业获得技术优势的工坊主,比如使用新机器的北方丝棉产业主。

    要么那干脆是新行业的工商业主,比如制皂业主,毛纺业主,制糖制酒业主。

    杨思忠将他们定义为“工商新贵”。

    这些人都是从产业和政策的改革中获得好处的人,甚至可以说都是从苏泽推动的技术变革中获得红利的人,他们显然亲近苏泽,支持苏泽的政策。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刚刚获得财富,所以家族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

    他们不像南直隶的工商业主,他们早已经通过联姻、捐赠书院供养子弟科举等方式获得政治地位了,不需要苏泽这套“四民道德”来提高政治地位了。

    苏泽故意在奏疏中混淆了概念,支持商税的是京畿地区的工商新贵,比如南直隶的工商业主,就肯定不会支持征收商税的。

    杨思忠突然想到了什么,苏泽的奏疏似乎也没有明确说明,要在哪里征收商税?

    按理说,在北方最繁荣的京畿地区推动商税改革后,接下来不就是南直隶吗?

    很显然苏泽并没有这个意思。

    杨思忠想到了一种可能。

    正如同京畿的一系列改革,让京师出现了“工商新贵”,苏泽是想要在其他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区,也培养这些“工商新贵”吗?

    这个猜想如同一道闪电,让杨思忠瞬间联系了起来。

    是啊,看看这两年京畿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如果将这些推广到北方其他省份呢?

    如果苏泽真能培养出一支“工商新贵”势力,那他们是不是就能和南直隶的豪强对抗?

    苏泽可以一次次上疏,扩大新吏和商税改革覆盖的省份,那最后总不能就剩下东南地区不纳商税吧?

    杨思忠冷汗都要下来了。

    别人是走一步看三步,苏泽是走一步看三十步。

    这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苏泽最早提出“四民道德”的时候?

    又或者是苏泽帮着高拱推动实学的时候?

    这份布局能力未免也太吓人了。

    对了,还有通政邮递司的改革。

    朝廷要增加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必然要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保证政令能够传递到基层。

    还有苏泽的《乐府新报》,这也是朝廷绕过地方豪强,直接和底层对话的最有效工具。

    而苏泽刚刚通过通政邮递司,开始在全国铺设报纸销售网络。

    太可怕了!

    此子断不可为敌!

    杨思忠坚定了想法,快步将苏泽的奏疏送到内阁。

    ——

    杨思忠心中有未卜先知能力的苏泽,疑惑的看着系统。

    他甚至怀疑系统是不是出问题了?

    ——【模拟开始】——

    《请扩围吏科试并新吏改革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三位阁老一致同意你的奏疏,负责河工事务的阁老雷礼没有票拟意见。

    但是外朝,特别是南直隶籍贯的官员,都反对这份奏疏。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820点】

    到这里,系统的模拟结果都算是正常。

    苏泽也没指望这份奏疏能够直接通过。

    扩围吏科试,说白了就是为了征收商税。

    原本顺天府改革,群臣还没反应过来,现在苏泽再提扩围,大家就都明白过来了。

    东南的豪绅们,又怎么可能乖乖躺平让朝廷收税?

    就算是苏泽在奏疏上,没有提及要在哪里扩围试点,但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扩围的口子一开,覆盖全国就是时间问题。

    你苏二疏就是每个月上两疏,每疏扩围一个省,两京十三省也就半年多时间啊!

    但是系统下一段话,让苏泽觉得系统是不是出问题了。

    【是否花费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一百点?系统不是算错了?

    苏泽还数了几遍,确定系统只要100点威望值,就能通过奏疏。

    既然这样,苏泽当然不会客气,他果断选择了“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