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水毒病

    【张居正连夜入宫劝说皇帝,《奏请设靖海巡防舰队督察琉球防倭事疏》通过】

    【大明水师前往琉球巡航,震慑了倭国人。】

    【琉球王室在琉球通政署主司吴绍祖的帮助下,逐步驱逐了倭国在琉球的影响力。】

    【大明重新控制琉球。】

    【国祚+1。】

    【威望+200。】

    【剩余威望:830。】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这么大的事情,最后竟然只加了1点国祚。

    而且在如今群臣主战的情况下,还能加200威望,这也说明朝廷中也有不少稳健派的官员,只是在谋刺皇帝的大案中不敢发声。

    所以自己上书后,他们赞同自己,才涨了200点威望。

    苏泽不由的叹气,政治从来不是一个只算账的游戏,总要考虑各种问题,有时候就算是明白前方是悬崖,也只能被裹挟着跳下去。

    现在还不是对倭国用兵的时候,能够派遣舰队巡航,利用大明海军这幅空架子吓到倭国人,斩断倭国对琉球伸手,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

    五月二十二日,这场水晶宫博览会谋刺大案,终于等到了最后的裁决。

    这次闯入水晶宫的倭人全部处斩,尸体被吊在京师城墙上示众。

    英勇抗击贼人的工部郎中傅顺,被皇帝下旨嘉奖抚慰,封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其余随着傅顺抗击贼人的工部官员和工匠,也都得到了奖赏。

    而义助傅顺的楞严寺僧人,也到了皇帝的赏赐,隆庆皇帝手书一副楹联赐予楞严寺。

    上联:佛祖心头坐忠心在心间

    下联:圣贤座上香正气盈天地

    苏泽总觉得这幅对联有些怪怪的,似乎有些奉旨礼佛爱国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听说楞严寺的僧人十分的高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接受了这幅楹联,还用金箔将其挂在寺院的大雄宝殿前。

    听说楞严寺的僧人在京师打响了名气,寺院又火速兴建了一座伽蓝殿,供起了关羽,以呼应皇帝御赐对联上的“忠义”。

    这么一闹,原本香火勉强过得去的楞严寺,迅速成为京师城内外的顶尖寺院,百姓在休沐期间结伴前往楞严寺。

    苏泽不由的感慨,这楞严寺的方丈也是个会做买卖的!

    和尚真有钱啊!

    但是有奖励必然也有惩罚。

    首先倒霉的是负责京师城外治安的巡城御史。

    这位倒霉的巡城御史刚刚上任不久,是上次粮价波动的时候,前任巡城御史陈景被免职后才补上的。

    没上任多久,就遇到了这样的倒霉事情,作为京师治安的总负责人,这位御史被外放地方担任巡案。

    不过从职位上讲,倒也不算是太委屈,这也是皇帝宽厚的表现。

    提督东厂的大太监冯保,提督锦衣卫的新任成国公朱时泰,两人都被罚了半年的俸禄。

    皇帝向东厂、锦衣卫、巡捕营下旨斥责,让他们日后要更加用心王事。

    在审讯中表现不错的几个人,则到了皇帝的嘉奖。

    东厂掌刑司麦化升品,锦衣卫指挥佥事爵另封一子为锦衣卫百户,巡捕营把总李德福也赐银。

    就此为止,这场欺天大案才算是结束。

    这样的案子能如此迅速了断,群臣都松了一口气。

    这种涉及到皇帝的案子,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朝争级别的案子。

    明代历史上很多案子,都是从小案子开始,审讯人员为了各自的目的将案子闹大,最后层层攀咬到高层,最后从单纯的案件变成政治斗争。

    只是处理这么几个人,已经是相当迅速了,而且没有朝廷重臣卷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至于那个被问斩的倭人,他们是不是真的要刺杀皇帝,这个事情已经没人关心了。

    反正史书已经给他们定性了。

    苏泽在想,几百年后,怕是没人会怀疑这场案件的性质。

    ——

    到了六月份,休沐的日子里,苏泽抱着儿子坐在凉亭中纳凉。

    今年京师要比往年燥热一些,苏泽也慵懒了不少。

    逗乐一下儿子,妻子赵令娴还是不放心爹带娃,就带着奶妈将儿子带走。

    苏泽无聊之中,只能拿起了报纸。

    《乐府新报》上没什么大新闻,五月份刺驾大案的余波已经散去,如今大明的新闻都是以日为生命周期的,能持续五天热度就算是寿命比较长的了。

    刺驾案件能持续讨论到月底,也是因为这起新闻实在是猎奇,集合了“皇室”、“倭寇”、“案件”、“反转”等多了个要素。

    六月份的首刊,主要版面还是关系到经济的内容,真让人昏昏欲睡。

    山西吏科试开班,由山西提学林秉正举行的选拔考试已经完成,首批四百人的生员要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个月。

    山西布政司衙门已经开始商讨开征商税的准备事项了,报纸上说“山西四民雀跃,都等着踊跃纳税。”

    这种报道看看就好了。

    不过苏泽看到范氏投资了山西煤矿,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商人愿意纳税了。

    矿的问题,是大明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在前时空,因为矿而演化的矿税问题,也被认为是明代灭亡的原因。

    在这个时期,大明矿务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问题。

    理论上,大明的山川矿产都是国有的,民间开矿是违法的。

    但是大明的官办矿场,最后总是亏本。

    可官办的矿场亏本,民间私自开矿却收益巨大。

    当然,官办亏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开矿太监的腐败,这也是官办矿场技术落后,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有关。

    反正就是官办亏损,民办赚钱,最后到处都是民间的矿场。

    比如戚继光中军中的很多士兵,都是浙江私人矿山中的矿工,他们被戚继光收编后训练,很快就有了战斗力。

    民间私挖屡禁不止,这些人也被称之为“矿盗”。

    嘉隆万三代,地方上关于“矿盗”问题的奏疏非常多,都已经成了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至于万历往后,吃饭都吃不饱了,也没人再关心开矿了。

    在原时空,万历年间在山西就出现过大矿盗,名叫张守清。

    张守清的势力极大,还和藩王结亲,聚啸几千人在山里挖矿,地方官府都不敢管。

    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派兵围剿张守清。

    但是官兵久攻不下,张守清还派人向朝廷传话,说是愿意向大明缴纳税收,只要允许他挖矿就行。

    当然,最后张守清还是被剿灭。

    但是从这里看,开矿对于民间资本是有利可图的。

    这大同范氏还真是敏锐啊!

    随着铁厂、玻璃窑、石灰窑这些高能耗的项目上马,煤矿的价格开始上涨。

    范氏在这个时候进军采矿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四民道德论下,这方时空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好转很多。

    显然是大同范氏打通了关系,作为民间进入采矿业的试点,毕竟他们身上还有皇商的身份,也不算是违背了矿产官营的“祖宗之法”。

    如果范氏真的能盈利,那山西商人就能看到投资工矿业的好处,也会想办法投入到其中。

    而采矿业又是重工业发展的发动机,最早的蒸汽机和火车,都是为了采矿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蒸汽机和火车,又会带动更多的采矿冶炼需求,从而建立起一套重工业体系。

    《新君子报》则是南方连日大雨的新闻。

    前段时间,《新君子报》完成了转型。

    原本亦步亦趋跟在《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后面,《新君子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前阵子,《新君子报》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从报道京师的新闻,改为了报道南方的新闻。

    据说《新君子报》在苏州设立了编辑部,专门搜集报道南方的重要新闻。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给《新君子报》带来了销量上的提升。

    没办法,就算是苏泽开挂,东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京师的年轻读书人,都会学习江南读书人的打扮。

    京师读书人也都会追求江南读书人使用的笔墨纸砚,江南地区的书籍在京师也都是畅销书。

    就算不谈这些,大明官场上还有大半的官员祖籍在东南地区。

    比如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的人。

    这些官员也愿意从报纸上读到家乡的新闻。

    南方大雨的消息朝堂也已经知道了,也好在从雷礼入阁以后,朝堂一直在加强黄淮长江沿岸的堤坝建设。

    淮抚王之桓更是亲自驻节凤阳,这次没有传来祖陵漏水的消息。

    但是雨这么下,已经造成了灾害。

    《新君子报》上报道,在江南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水毒病”爆发。

    水毒病,按照报纸上的描述,“病发寒热,腹中生虫,腹大如鼓”。

    这不就是血吸虫病吗?

    苏泽想起来,这种病在前时空猖獗了很久,一直到建国后发起了卫生运动,号召百姓除钉螺这才控制。

    这次爆发水毒病的,就是东南连续降雨的地区。

    淮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疫情,太湖流域也开始蔓延。

    应天巡抚海瑞已经果断采取了措施,在南方游历的名医李时珍也主动挺身而出,帮助海瑞抗疫。

    目前海瑞听从李时珍的建议,采用隔离的方法,“凡病水鼓者,移居高地草庐,痊后方归”。

    看着这里,苏泽也叹息一声。

    对于血吸虫病,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要等到后世医药学发展的时候才能治愈。

    别说这个时候的大明了,就是前世建国后,也缺乏治疗的药物。

    最好的办法还是提升卫生意识,长期采取灭钉螺运动,抑制血吸虫的传播。

    而海瑞和李时珍用的隔离方法,也许就是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最好办法了。

    这一期《商报》,介绍了从去年开始,在澎湖开拓的甘蔗种植园主们。

    苏泽也没想到,在巨大的利润下,甘蔗种植园竟然如此火爆。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是在台南登陆,这里是台南港口附近的平原,水土肥沃,最适合种植甘蔗。

    苏泽记得这里就是后世的台南市,也是前时空郑成功的承天府,近代以前一直都是澎湖的府衙治所所在。

    跟随李文全做生意的京师勋贵贵戚们,也都是在台南开设种植园,这里也有优良的港口,可以方便购买南洋土人奴隶。

    福建的商人们,也发现了澎湖开拓的价值,由福建十家海商大船东牵头,他们从澎湖北部登陆,在艋舺河港选了一片海河交汇的地区开始开拓。

    这里是基隆河入海的地方,苏泽想起来这就是日后澎湖的治所台北市。

    这也是一块好地方,河海交汇,河岸的种植园可以将甘蔗用基隆河运输到港口,整个河海腹地都可以利用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广东商人,南洋回流的侨商,也在积极开发澎湖。

    整个澎湖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竟发的景象。

    这也是正常的,蔗糖和蔗酒,这两个高利润的产品,商人自然会追逐而来。

    甘蔗种植是劳动密集的行业,但是技术含量不高。

    澎湖只要制作成粗糖,运输回来精制,就能变成价格高昂的白糖。

    而且更多的移民也在涌入。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在澎湖种植金鸡纳树成功,用金鸡纳树树皮提取物制造治疗几起零星的疟疫后,最让人惧怕的瘴气问题算是解决了。

    于是李文全招募了一批酿酒的工匠,在台南建造酿酒厂,直接将制造粗糖的副产物用来酿酒。

    现在蔗酒不仅仅在直沽港口很热销,海上的水手也很喜欢蔗酒。

    苏泽估计,这篇报道一出,更多商人都会考虑在澎湖开拓了。

    没办法,大明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前时空英国这么一点人口对糖的需求,就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甘蔗种植园。

    现在大明几座城的城市人口,就远超当年英国的人口,已经打开的糖需求旺盛,必然会刺激更多的甘蔗种植园出现。

    苏泽才想起来澎湖的事情,他抽出一份空白奏疏写道:

    《请迁设澎湖巡检司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