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系统的大手

    “岂有此理!内阁竟然放纵这帮武人干政!”

    “还有那苏泽,竟然支持武人干政,弹劾!”

    都察院内,科道官员齐聚一堂,义愤填膺的说道。

    六科因为办公场所被中书门下五门挤占,他们也不敢在苏泽面前抨击阁臣,所以来到了都察院和监察御史们“共襄盛举”。

    任何组织都需要一个领头的,众人的目光看向了六科给事中中最资深的吏科给事中严用和。

    在六科都察院这种地方,如果太勇,就会被阁臣视作眼中钉,早早的被清理出去。

    没办法,苏泽战绩可查,谁不胆寒啊!

    前刑科给事中陈瓒,因为苏泽被贬谪广东徐闻县。

    自苏泽入仕以来,多少六科都察院官员因此被问罪?

    除此之外,内阁也是支持苏泽的。

    本届内阁也是非常强势,高拱张居正赵贞吉,都是手段了得能力出众的阁臣。

    所以这是一个悖论,要成为科道的领袖,就必须要强势。

    可一旦太强势,又会被大佬清理出科道。

    严用和能在六科多年,还熬成了资历最长的,自然也有他的本事。

    严用和有两大“绝招”。

    第一招是“装病”。

    装病这招不稀奇,大明大臣在装病上是有历史传统的,前任首辅李春芳也是此道高手。

    但是别的官员装病也就算了,科道官员名为清流,要总是装病,会有损清望。

    严用和的装病就比较厉害了。

    从他担任吏科给事中之前,严用和就开始装病。

    他经常药不离手,家里常年冒着药烟,就连身上都是药味。

    每年秋冬的时候,他还会经常咳嗽,装作是体弱多病的样子。

    靠着这一招,严用和躲过了好几次激烈的政治斗争,在六科苟到了今天。

    这一次严用和本来也准备故技重施的。

    可没想到,几个年轻的给事中,直接冲到家中,将他从“病榻”中架到了都察院来。

    严用和另外一个本事就是“演戏”。

    严用和的强势都是演出来的,正如上次苏泽来六科廊抢占办公场地,严用和就“义愤”的跳出来和苏泽对垒。

    可一番强势表演过后,严用和还是乖乖让出了公房。

    嘴上说说得了,还真拼命啊!

    大家都在六科廊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还真的弹劾苏检正?

    严用和无语的看向这帮义愤的官员们,你们不会觉得弹劾真的有用吗?

    “我们去左顺门叩阙!”

    不知道是谁喊出这句,众人纷纷响应,越说越是激动。

    严用和心里苦啊。

    本来他是不用出现在这里的!

    如果不是被人架过来,他还在家中美美的养病,为什么要掺和这种事情啊!

    左顺门叩阙!无论成与不成,领头的人能讨得好?

    这帮人将自己架起来,就是要让自己做这个出头鸟,当这个领头的!

    严用和迸发出求生本能,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然后说道:

    “诸位听我一言!”

    众人看向严用和。

    既然推举严用和为盟主,也要听的意见。

    严用和又是一阵咳嗽,这才说道:

    “诸君,陛下御极以来,最重视的就是务实。”

    众人点头,隆庆皇帝的执政风格就是务实,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严用和说道:

    “吾等要弹劾重臣,只用这些空泛的口号,只能让陛下徒增厌恶。”

    “那严公有什么见解?!”

    严用和看到气氛冷静下来,也知道事情成了大半。

    这种叩阙进谏的事情,最讲究的就是气氛。

    一旦气氛散去,就算再有一两个刺头组织,也成不了事情。

    毕竟大家都是会计算利害得失的,叩阙进谏又得罪天子又得罪重臣,对所有人的仕途都没好处。

    严用和说道:

    “此乃军议,既然是军议,那只要指出军议中的问题,我们就事论事,自然可以将这些粗鄙武人排斥出国政!”

    严用和用出毕生演技,众人纷纷点头。

    这时候,又有不配合的刺头跳出来说道:

    “那严大人觉得李如松等人的奏疏有什么疏漏?”

    众人都看向严用和。

    那不是因为李如松这份奏疏条理清楚,又引经据典又给了可用的方略,科道找不到漏洞才聚集在这里商议的吗?

    被严用和一绕,大家又回到了原点。

    严用和倒是不慌,身为资深给事中,只要话题的节奏到了他的手里,他自然有的是办法控制。

    严用和说道:

    “吾等都是谏臣,这军政本来就不是吾等的专业。”

    “这次李如松等人上书,侵蚀的乃是兵部职权!”

    “这件事应该是兵部比我们更急!”

    这句话说完,众人纷纷点头。

    严用和不愧是资深给事中,确实切中要害!

    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这明明是兵部的事情!

    我们科道为什么要替兵部冲锋陷阵啊!

    严用和看到众人冷静下来,于是说道:

    “由六科向兵部发文,要求兵部也制定出一份国政军策,从军事上驳倒李如松等人的奏疏。”

    “如此一来,吾等再上书,请求朝廷禁止这些丘八妄议国政,这才是正途!”

    “诸位以为如何?”

    被严用和这么一搅合,众人也没有了刚开始的群情激奋,开始计算起利害得失。

    严用和的方法确实也不错,众人点头说道:

    “正该如此!”

    严用和又对两位兵科给事中说道:

    “就烦请二位代表科道去一趟兵部吧。”

    ——

    也确实如同严用和所说,这一次李如松上国政军策,最着急的其实是兵部。

    这本是兵部的职权,兵部提不出有效的东北战略,现在被一帮基层武官抢了先,这是大伤颜面的事情。

    兵部尚书曹邦辅心中烦闷。

    长期以来,曹邦辅和分管兵部的阁老赵贞吉之间有矛盾。

    当然,两人的矛盾并非私仇,而是在路线上的分歧。

    赵贞吉主张全面进行新军改革,但是曹邦辅认为应该要慢慢改革。

    这点在处置剩余的京师三大营上,分歧是越来越大的。

    上一次裁撤了京营三大营,赵贞吉依然觉得不够,还想要继续改革。

    赵贞吉是经历过嘉靖时期的京营军纪废弛时期的,他当年差点就是死在京师城外,对于三大营十分的不信任。

    曹邦辅是从兵部一路升上去的,京师三大营和兵部的联系千丝万缕,有着别人不知道的牵连,而且这么多士兵如果裁撤,会对京师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曹邦辅一直都坚持要缓改。

    两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让兵部在朝廷的位置十分的尴尬。

    六部其他衙门,都有阁臣在内阁中替他们说话。

    唯有兵部,赵贞吉不仅仅不会帮着兵部说话,还会经常借故敲打兵部。

    比如这一次李如松等武官上书,赵贞吉那边就成了“兵部无能”,这让兵部上下都非常气愤!

    可是气愤归气愤,李如松他们方案确实可行。

    就这时候,武选司郎中申时行来到了曹邦辅的公房。

    “曹尚书,六科遣人过来,提出要兵部驳斥李如松等人的奏疏,再提出一份东北军策来。”

    听到这里,曹邦辅怒道:

    “六科竟然要让我兵部冲锋在前?我大明的清流没了骨头!”

    怒归怒,但是曹邦辅也很无奈。

    这件事确实是兵部无能,提不出更好的东北军策,这才如此被动。

    兵部这么多的进士,还不如几个武监生,李如松这份奏疏曹邦辅也认真读了几遍,他最懊悔的就是他们为什么不是兵部的官员。

    申时行皱着脸说道:

    “曹尚书,兵部上下都在商议对策,但是目前也没有比李如松等人更好的军策。”

    曹邦辅烦躁不安,申时行又说道:

    “是不是请那两位大人也上书?”

    曹邦辅愣了一下。

    申时行说的那两位大人,是驻在宣府的兵部侍郎,宣大总督王崇古,和驻扎在蓟州的兵部侍郎,蓟辽总督谭纶。

    这两人也都是挂着兵部侍郎衔的地方军政大员,也算是兵部的人。

    曹邦辅本来不想两人掺和进来。

    他是在前任兵部尚书霍冀的力荐下,击败王崇古就任兵部尚书的。

    上任之后,虽然谈不上对王崇古的打压,但是也在边缘化王崇古在兵部的影响力。

    但到了这个时候,曹邦辅想了想,最后还是说道:

    “派人向两位总督送信,请他们也上书!”

    ——

    腊月十八。

    这场因为李如松上书,苏泽附议引起了混乱还在继续。

    如果不是【手提式大明朝廷】还在显示“执行中”,苏泽还以为自己的金手指故障了。

    不过实际情况还是和模拟情况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科道官员叩阙左顺门事情没有发生,被吏科给事中严用和拦下来,将事情踢给了兵部。

    这一次科道竟然没有唱调子,而是将问题局限在军事业务问题上,这控制住了事态发展。

    看来是严用和起了作用。

    苏泽想起这个吏科资深给事中,看来这位严给事中是个人才,是能够镇得住科道场子的人。

    如果只是从军事业务上讨论,那压力就是兵部的了。

    听说兵部每天都亮灯到深夜,整个兵部都在加班,要提出一个比李如松奏疏更好的国政军策来。

    苏泽有些同情自己的好友申时行了,听妻子赵令娴说,申时行的妻子吴氏已经抱怨申时行已经好几天没有归家了。

    这么看,系统还在发力,就看兵部抵抗到什么时候了。

    一旦兵部放弃抵抗,科道就无法形成合力,那李如松和自己的奏疏就要通过了。

    就在这个时候,苏泽听到了窗外的动静。

    苏泽打开窗户,一坨白色的东西飞了进来。

    秋冬贴膘,更圆了。

    苏泽虽然心中有些嫌弃,不明白一只鸽子怎么能这么胖,但是他还是老实的拿出最新的黑麦种子。

    黑麦,是涂泽明到了广西后,从阿拉伯商人那边交换到的种子。

    苏泽很快就用【家庭种植毯】进行了育种。

    黑麦是一种原产于中亚的耐寒农作物,黑麦外形和果实长得像麦子,果实色泽较暗,故而得名“黑麦”。

    这种作物没能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主要原因是口感不好,老祖宗在严选的时候主动放弃了。

    但是黑麦耐寒,生长范围可至北极圈,生长周期短。很适合用来在东北垦荒。

    除此之外,黑麦还是优质饲料。

    大明要在东北拓边,也是需要战马牲畜的,黑麦可以在冬天生长,而东北开化晚,正好可以用黑麦作为早春的饲料,解决牲畜过冬的难题。

    胖鸽子吃了几口,尝鲜过后也果断不再吃,继续用斗鸡眼看着苏泽。

    苏泽只能拿出另外一袋子精米,胖鸽子这才老老实实的伸出脚。

    苏泽打开信笼,看完来信之后大喜。

    原来系统是这么发力的!

    苏泽也没想到,就在兵部下文,要求两位在九边的兵部侍郎也进奏军议的时候,徐渭正好在蓟州的谭纶府上做客。

    徐渭和谭纶,早在胡宗宪抗倭的时候,就是故交了。

    后来苏泽上书请求给胡宗宪平反,又推荐戚继光和谭纶。

    所以在接到了兵部的公文后,谭纶在徐渭的劝说下,上疏支持苏泽和李如松!

    大事成也!

    ——

    腊月二十,宣大总督王崇古和蓟辽总督谭纶,这两位兵部侍郎的奏疏都送到了京师。

    让京师所有官员意外的,是这两位兵部大员,竟然都站队苏泽和李如松!

    兵部尚书曹邦辅知道以后,两眼一黑,也知道大势已去!

    兵部还想要死战,两位侍郎都投了!

    这还怎么打?

    而王崇古和谭纶,他们就在统兵的一线,是在九边事物上拥有极大话语权的。

    等消息传到六科,吏科给事中严用和心中狂喜!

    当然,他脸上一副悲痛的样子叹道:

    “兵部已经倒戈,吾等再上书已经无益了!”

    几个少壮派的给事中还准备反驳,但是剩下的给事中们都开始赞同得叹气。

    严用和继续说道:

    “朝中的奸邪势大,吾等更是应该韬光养晦,保全自身,切不可折损在这件事上。”

    严用和演技过人,又给了一个台阶。

    你兵部都投了,科道还怎么战斗?

    朝议平息,隆庆皇帝下旨,通过了《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