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
听到窗外的动静,苏泽打开窗户,胖鸽子冲了进来。
苏泽看着胖鸽子羽毛上的冰凌,就知道这是从东北送来的信。
胖鸽子抖了抖身体,将冰凌撒在苏泽的桌案上,看样子是对这趟“远差”不满。
这家伙是越来越精了。
苏泽掏出三袋子米,这只胖鸽子才满意的伸出脚。
果不其然,这是李成梁给苏泽写的信。
李成梁详细讲了新五国城之战的过程,在明军有备的情况下,这种仗就是给明军送军功的。
战争的过程没意外,结果也不意外。
但这就是大明边疆殖拓最大的问题。
这些边疆的部落,在正面不是大明的对手,但是他们就和苍蝇一样,时不时上来叮一口。
如果不是李成梁提前伏击,真的让这帮建州女真攻破了新五国城,这对东北的军事战略又会造成影响。
这种失败虽然不会改变大明的整体战略,但绝对会拖延一段时间。
原时空的大明,就是被这样拖没了。
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上,苏泽很清楚,任何政策都有窗口期。
在窗口期内,事情解决了,那就解决了。
一旦错过窗口期,再想要腾出手来的时候,就会面临极大的掣肘,用上几倍乃是几十倍的代价,也没办法解决了。
现在就是解决东北战略的窗口期。
大明正在进行军事改革,明军的战斗力处于上升期,对女真人有代际优势。
周围的局势安稳,朝鲜臣服大明,倭国还在内乱,远东更是蛮荒之地。
这次的事情,倒是也提醒了苏泽。
筑城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女真人的袭扰,千万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局部失败,动摇朝廷的政策。
然后苏泽就看到李成梁在信中推荐的赵鹏正。
苏泽对赵鹏正没有太多的记忆,原来他是上一科的进士。
只不过赵鹏正似乎不是治的《易经》,自己算不上他的房师。
看到这里,苏泽也佩服杨思忠的眼光了。
这位吏部尚书,识人的眼光当真是超一流的,经过他举荐的人才,全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要知道赵鹏正只是个在吏部观政的进士,还不是吏部的正式官员,这样都能被杨思忠发掘!
如此的识人术,苏泽也只在杨思忠一人身上见过!
李成梁在信中极力举荐赵鹏正,苏泽却有顾忌。
这是杨思忠举荐的人才,也是他们吏部的人,如果越过杨思忠将赵鹏正调回京师,那就是在抹杨思忠的面子,撬吏部的墙角。
如今中书门下五房,正因为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力,和吏部闹得不太愉快,如果再闹出这样的事情来,和吏部的关系会更加紧张。
想到这里,苏泽决定还是先让赵鹏正在新五国城待着,杨尚书肯定还有后手安排,反正不会埋没这个人才就是了。
至于吏部。
苏泽还喊来了吏房主司宋之韩。
宋之韩最近可谓是春风得意。
内阁掌握了七品以下官员的选任权力,作为吏房主司的宋之韩,如今也被官场称之为“文选郎”,甚至地位还在真正的文选郎张四维之上。
原本吏部文选司最大的权力,其实就是低品官员的推免权。
说起来是推免权,其实除了那几个重要的岗位,这推免权差不多等于是任命权。
皇帝和朝堂大员,才不会关心某个偏远地区县令是谁呢?
但是对于官员来说,一个富裕地区的县令,和一个贫困地区的县令,那是天差地别。
以往这些权力,都是掌握在文选司手里的。
张四维这个文选郎,拟定的名单报上去,无论是前任吏部尚书高拱,还是现任吏部尚书杨思忠,基本上也都是照准继续上报,皇帝也不会更改这些基层官员的任命的。
而再往上,更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力,就和文选司无关了。
七品以上的官员,六科都察院,六部九卿衙门的主司,地方上也是一方大员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岗位。
有些七品官员,比如六科给事中,任免权是皇帝手里的。
这些职位文选司只能列名单,如果列的名单上面不满意,还要重新列名单到上面满意才行。
这是个又累又没油水的活计,纯纯是费力不讨好。
至于吏部文选司的考核权,考核涉及到了上级、科道、吏部多个部门,这也是不吏部文选司能操纵的。
所以中书门下五房的吏房,从吏部文选司争来了七品以下官员的推免权,这是极大的权力。
宋之韩也因为吏房这个位置,从高拱门生弟子的非核心成员,一下子跻身最核心的圈子,成为高拱门下的爱将。
当然,宋之韩是个脑子清醒的人。
他很清楚,这一切都是来源于苏泽。
可以说,中书门下五房能有今天,都是苏泽一个人的功劳。
中书门下五房能有如此强势,也都是苏泽的功劳。
甚至说个大逆不道的,高拱内阁的权势在整个大明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也都归功于苏泽。
宋之韩还知道,坊间传说有一个“苏党”。
这“苏党”的骨干分子,自然是沈一贯、罗万化这些苏泽的同年。
宋之韩和沈一贯罗万化也是同僚,自然他们事事都以苏泽马首是瞻,是铁杆的“苏党”。
罗万化办事牢靠,总务中书门下五房,各房都信服。
沈一贯辅佐诸大绶进行教育改革,这教育改革的框架也几乎都是苏泽搭起来的,苏泽在这个系统中威望极高,推进自然是十分的顺利。
也正是这两个铁杆在,苏泽在中书门下五房的威望是无以伦比,没人可以撼动,他才能无为而治,不需要关心衙门内的庶务,同时也能保证自己的意志贯彻整个衙门。
这些铁杆“苏党”好辨认,但是有些隐藏“苏党”就不好辨认了。
比如吏部尚书杨思忠,坊间传闻他也是苏党成员。
宋之韩是经常和吏部打交道的。
他知道杨思忠在吏部说一不二,威望巨大,这样的人,有必要成为“苏党”吗?
但如果杨思忠不是苏党,为什么吏部会乖乖交出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
宋之韩来到了苏泽的公房,苏泽简单寒暄了两句,就开口问道:
“这些日子,七品以下官员的推荐名单,阁老们那边还满意吗?”
宋之韩露出一丝尴尬的表情。
年前,在六科的配合下,吏房举荐的京畿地区官员,几次推荐名单都不错,得到了内阁的表扬。
但是最近几次的推荐名单,逐步开始覆盖地方上的职位,吏房就有些把握不住了。
没办法,组织人事就是选人用人,听起来难度不大,实际上要考虑的东西非常多。
甚至有些职位,不是考虑候选人资格就行的,还要考虑种种因素,进行各方的平衡。
高拱自己也是做过吏部尚书的,本身对于人事工作要求就很高。
最近几次吏房推荐的名单,都被内阁打回来几次。
这对于吏房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看到宋之韩面露难色,苏泽说道:
“朝廷虽然将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给了内阁,内阁又将推荐之责给我们中书门下五房,但是为国举荐良才,是关系到国本的大事。”
宋之韩露出诚惶诚恐的表情,苏泽继续说道:
“本官觉得,日后具体的推荐名单,还是要和吏部商议下。”
“吏部杨尚书识才之名在京师都是有名的,而且官员考核之权在吏部,咱们中书门下五房还是要和吏部配合才好。”
“本官想着,不如搞一个会商机制出来,遇到缺员的时候,中书门下五房、吏部、六科坐下来商议名单,这样更为稳妥。”
“宋主司以为如何?”
宋之韩以为如何?
宋之韩自然是不愿意的,好不容易从吏部手里抢回来的人事权,也要还回去?
宋之韩凛然,他突然想到了杨思忠也是苏党成员的传言。
难道这是苏泽早就计划好的?是为了平衡自己党内的利益?
宋之韩越想越是可能,杨思忠如果是苏党核心,那他的意见苏泽自然也要考虑。
最近吏房几次推荐名单都被驳回,杨思忠借此发难,自己还真没办法。
确定了!杨思忠果然是苏党!
宋之韩为自己的“发现”而欢欣鼓舞,既然这些大佬们已经都谈好了,自己再抵抗也没有意义了。
宋之韩老老实实的说道:
“全凭苏检正做主,我们吏房没有异议。”
苏泽有些诧异的看向宋之韩。
他本以为,要让吏房将到手的权力吐出来,需要花费一番口舌,却没想到这么顺利。
苏泽说道:
“宋主司深明大义,这些日子吏房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
“大家”是谁?
其实苏泽想要说的是“阁老们”,但是在宋之韩看来,苏泽说的“大家”,应该就是他们苏党的高层。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说苏泽要吸纳自己进入苏党?
宋之韩有点魂不守舍的离开苏泽的公房。
自己要不要答应苏泽?
自己是高阁老的门生,现在投靠苏泽,是不是背叛高阁老了?
可是苏泽也是高阁老的门生,他这个苏党,高阁老应该不会反对吧?
宋之韩的脑子昏昏沉沉的。
朝中所有人都知道,苏泽早晚要入阁的。
他这个年纪,说句大不敬的话,考虑到大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搞不好又是一个三朝阁老。
苏泽还没入阁,苏党就能网罗吏部尚书这样的重臣,那日后这个苏党的权势?
宋之韩脑子如同乱麻一样,面对苏泽的邀约,自己是加入还是拒绝?
如果自己拒绝了,日后还怎么在中书门下五房混下去?
——
吏部。
张四维依然很烦。
文选司失去了七品以下官员的推荐权,那些候缺的官员都不来吏部了,吏部一下子冷清了很多。
以往张四维觉得那些候缺的官员聒噪碍眼,现在却觉得文选司冷清没落了。
张四维也不理解,为什么吏部尚书杨思忠,对吏部被中书门下五房侵夺职权如此的淡然。
难道真的和外界传说的那样,杨思忠也是“苏党”成员?
如果真是这个理由,杨思忠没有理由拱手让出吏部的权力。
但是难道杨思忠不担心有损他在吏部的威望吗?
就在这个时候,文选司门下的小吏喜笑颜开的进来,对着张四维道:
“选郎大人!大喜事啊!”
张四维疑惑的看向小吏,这名小吏说道:
“刚刚中书门下五房来部里了,那吏房主司宋之韩拜见杨尚书,说是日后七品以下官员的推荐,吏房还是要和我们吏部协商共推!”
“张选郎,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张四维立刻站起来!
对于文选司来说,这确实是好事。
小吏连忙说道:
“杨尚书真厉害啊!不显山不漏水的,就将职权要了回来!听说那宋之韩,可是非常敬佩杨尚书的识人用人之术,还说要经常来吏部请教呢!”
“这么看来,都是杨尚书的面子大啊!”
听到这里,张四维感觉豁然开朗,以往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想通了!
将七品以下官员任命权力收归内阁,这是皇帝御批的国政,自然是不能更改的。
杨思忠作为吏部尚书,也无法和皇帝和阁老们都决定的事情唱反调。
这么看来,杨思忠绝对是苏党的成员!
苏泽为了补偿杨思忠,现在主动搞什么协商,将一部分推荐权还给吏部,还不停的夸赞杨思忠,这不就是向吏部说,苏泽是看在杨思忠的面子上,才将七品以下官员的推荐权还回来的吗?
这不就是给杨思忠刷威望吗!
如此一来,杨思忠在吏部威望更高,在没人能违逆他的意见了。
而所谓共商,还不是以吏房为主,只不过让出一点点协商的权利给文选司,文选司还要做苦活累活。
好狠的算计!
张四维看到了一张越织越密的网,覆盖到大明王朝的各方各面,就觉得不寒而栗!
张四维捏紧拳头,想要反抗,却发现,苏党势大,自己找不到反抗的办法。
那怎么办?只能忍耐下去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