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件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划分虽然有些笼统,但大致是能概括出基本的轮廓。
像是在1845年的话,文学上正处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浪漫主义虽然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主流,但后面仍然有《悲惨世界》这样的重要作品问世。
在音乐领域的话,这一时期则正处于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许多听众已经厌倦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克制”,而是更加追求音乐的直抒胸臆与强大的感染力。
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顶流是谁呢?
毫无疑问,是在后世被冠以“钢琴之王”的美称的弗朗茨·李斯特。
他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引起的反响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德国大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44年的一篇文艺专栏中创造了“李斯特狂热”这个词语。
顺带一提,海涅这一时期也在巴黎,同巴尔扎克等人交往的同时,还在1843年结识了老马,并且参与了《前进报》的工作。
而说到李斯特狂热,典型特征便是歌迷们的极端集体歇斯底里状态,其演奏据说将观众的情绪上升至一种神奇的欣喜若狂层次,他的崇拜者会接踵摩肩地围绕争抢其手帕和手套。
粉丝们会将李斯特的画像放在自己的胸针或多彩宝石浮雕上,女性们会试图取得他的头发,每当其弄断钢琴弦时,崇拜者亦会尝试获得它以制作手镯。一些女性崇拜者甚至会随身携带玻璃瓶,希望收集他使用过的咖啡渣
当然了,后世的某些没啥水平的明星也能轻易引发这种效果,这就说明这种粉丝效应很多时候跟水平没啥关系,反倒是别的因素比较多。
放在李斯特身上,首先他是个大帅比,真正的“黄金右脸”,不掺一点水分,其次他现场演奏的效果非常好,演奏时情绪激昂,常伴随着身体的大幅度摆动,再加上他创造出了大量令人目眩神迷的高难度技法,这样的话效果想不好都难。
最后则是李斯特老师非常敬业,据说他曾在八年时间足足开了一千场独奏音乐会,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场,再加上他并不只为宫廷和贵族演奏,还将自己的演奏带到音乐厅,向公众开放,还为慈善事业演出,如此一来,成为顶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与之相对应的,同一时期的肖邦只要在公共场合演奏,他就会紧张地发抖,等一场演奏会结束,他往往已经汗流浃背。
与此同时,肖邦在性格上确实是敏感脆弱,不喜欢他的人直接就将他称为“娘娘腔”、“像女人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肖邦除了会自怨自艾:“我知道我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对我自己也没有多少用处。”以外,也是变成了毒舌小子,说话非常刻薄,以至于当他初次遇到乔治·桑的时候,直接对李斯特吐槽道:“乔治·桑是个多么不讨人喜欢的人啊。她真的是女人吗?”
不过到后来,面对乔治·桑的主动追求,两人最终还是在一起了,不过在1845年这个时期的话,两人离感情破裂也不算远了。
像以上这些东西,米哈伊尔基本上都知道一些,也十分清楚他接下来弹哪些钢琴曲有可能会掀起新的潮流,但在此之前,落实到具体弹钢琴的话,米哈伊尔肯定还是一位初学者。
不过好歹是记得不少谱子,因此在初入门径之后,米哈伊尔一个没忍住就按照记忆里的那些东西弹了一段,弹的不算太流畅,但是不知为何,正好是引起了帕纳耶夫家一位作曲家的注意。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位作曲家倒是并不觉得这算什么大事,他只是想知道这首前奏颇为新颖和美妙的曲子到底叫什么名字,它的作者又是谁而已。
但问题在于,米哈伊尔确实是没法回答这位作曲家的问题,不过面对米哈伊尔的含糊,这位作曲家似乎是想到了,总之他一脸难以置信地一直追问米哈伊尔,以至于当时帕纳耶夫和在场的其他客人全都忍不住看了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那也是真没招了,只能是尴尬地冲这位作曲家笑笑,然后用一种开玩笑的语气无奈地回道:“你说的那一段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弹出来的,可能是俺寻思这样弹比较好听,就根据感觉试了这么一下,巧合巧合。”
这位作曲家:“???”
什么叫我觉得这样弹会比较好听?
你在说什么?!
当时听到这个回答后,这位作曲家只觉得天都塌了,虽说音乐界的天才数不胜数,而且一个比一个夸张,就像莫扎特八岁时就写了一首交响乐,并且开始在欧洲巡演,而肖邦也是在七岁就创作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和降B大调波兰舞曲。等到了八岁的时候,肖邦已经能够公开表演钢琴独奏,技术的熟练让很多中年钢琴家为之汗颜。
但是,哪有二十一岁时才显露出音乐天才的?
虽然此前米哈伊尔先生似乎是没有什么能接触到钢琴的机会
种种思绪划过,这位作曲家的脑袋险些宕机,甚至说他都开始怀疑米哈伊尔是不是此前就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只是瞒着大家不说而已,只为了能在别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天才和高明。
但问题在于,米哈伊尔先生似乎又不是这样的人。
在震惊和疑惑的双重状态下,面对帕纳耶夫等人的询问,这位作曲家也是忍不住跟他们说了自己的发现:
“就在刚刚,我从米哈伊尔先生那里听到一段陌生但十分新颖、优美的曲子,可以我的储备量,我竟然无法找到对应的曲子,就当我忍不住去问米哈伊尔先生的时候,结果你猜他对我说了什么?
他竟然说他觉得这么弹会好听所以就这么弹了!”
听完他这番话,帕纳耶夫等人不仅不吃惊,反而还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亚历山大,我们认可你的幽默了!不错的笑话,但是你怎么能拿米哈伊尔这个初学者开玩笑呢?好了好了,快来坐下吧,兴许是你喝的太多了,产生了一些幻觉.”
于情于理,对于这样离谱的事情,帕纳耶夫等人根本没有相信的理由,因此他们便只当这是一个玩笑,而不相信的同时,他们也是忍不住调侃了一下这位作曲家的专业水平。
听到这些话的亚历山大:“.”
听到他们都这么说,这位作曲家一时之间还真以为自己是不是产生了什么幻听,但面对朋友们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调侃,他一下子就涨红了脸庞,反驳了两句的同时,甚至开始希望米哈伊尔的音乐天赋确实是真的,好让这些调侃他水平的家伙好好开开眼界。
于是说到最后,这位作曲家反倒是来到了米哈伊尔面前,然后忍不住对米哈伊尔说道:“米哈伊尔先生,请加紧练习吧!为了我,请对他们展现你的惊世天才吧!”
米哈伊尔:“.”
对此米哈伊尔只能是先点了点头,来上一句我努力。
其实对于米哈伊尔来说,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发挥,那肯定还是得有所铺垫的,一上来就拿出太复杂的曲子当然不行,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钢琴乐无疑是在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况下,要是想铺垫一手,那先来一些简单但是比较优美的曲子或许会比较合适。
至于究竟选什么,米哈伊尔还在考虑当中,但肯定是会拿出一两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作曲家的愿望估计会在接下来的某一天里实现
不过现在的话,帕纳耶夫等人显然没把这件事情当回事,而这件事大概是会作为一个玩笑在他们这些人中间的小圈子里流行起来,甚至都不用等到之后,当米哈伊尔练完琴再次坐到帕纳耶夫他们这里的时候,帕纳耶夫就已经对着米哈伊尔开了个小玩笑道:
“米哈伊尔,在亚历山大的口中,你已经是我们俄国的莫扎特了!就是年纪可能稍稍大了一下。”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
对于帕纳耶夫的这些话,米哈伊尔当然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而看到他这样的反应,帕纳耶夫心中唯一的那点疑虑也消失了,转而又同别人说起了话。
我就说!怎么会再发生这么离谱的事情呢?
完全就是亚历山大幻听罢了!
此时此刻,帕纳耶夫莫名地在心中松了一口气
而就当米哈伊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练习钢琴的时候,远在巴黎的屠格涅夫,由于这段时间没少参加雷卡米埃夫人的沙龙,那就难免会跟乔治·桑目前的爱人,同时也是在如今的巴黎非常著名的钢琴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碰面。
坦白说,对于这样的会面,屠格涅夫多多少少是有些尴尬的,毕竟早在二战之前,沙俄和普鲁士就已经发动过“瓜分波兰”的行动,而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尼古拉一世便兼任波兰国王,并且让那位让位给他的哥哥康斯坦丁去波兰担任总督。
而就在1830年,波兰一批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和青年学生发动起义,他们袭击了俄国派驻波兰王国的总司令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居住的君士坦丁宫,攻占军火库打算解放华沙。
但在沙俄派出十二万大军镇压起义后,这场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而肖邦便正是一位波兰人,并且对自己的祖国怀揣着深厚的感情,自始至终都密切关注着波兰的情况。
因此他在面对屠格涅夫这位俄国人时,即便屠格涅夫在波兰问题上秉持着尊重和同情的立场,他也依旧没有给屠格涅夫好脸色看,而且遇到了多半是会毒舌几句。
对此屠格涅夫确实是有些无奈,于是便有意地躲着这位声名远扬的作曲家,尽量不跟他出现在同一个沙龙里面,即便他也确实发自内心地欣赏他的音乐。
但像这种事情,有时候赶上消息没那么灵通的情况,一个不小心还是会撞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屠格涅夫则是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并不像之前那样在沙龙里面一直吹牛逼,而是偶尔会用略带惊奇的目光,看着那对并未结婚的恋人。
之所以惊奇,当然还是在巴黎的圈子里,对于这对恋人的关系,有些人确实是将其戏称为乔治·桑先生和肖邦小姐。
只是屠格涅夫虽然主动降低存在感,但随着《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持续爆火,就连乔治·桑都成了这部的忠实读者,以至于有时候会忍不住主动询问这部后面的剧情,看看屠格涅夫是否能‘剧透’一下。
而屠格涅夫虽然不会透露,但偶尔也会稍微卖个关子,说出来一些模棱两可的消息让巴黎上流社会的先生们和太太们猜猜看。
这种事情当然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肖邦却是一个嫉妒心很重的人,以至于在这之前,跟李斯特交好的乔治·桑不得不减少跟李斯特在公众场合的互动,好抚平她这位爱人的情绪。
像现在的话,大抵是从乔治·桑那里听多了一位俄国人的名字,总之在有一次沙龙偶遇了之后,说着说着,这位身材纤弱、面容惨白的男人便忍不住问起了屠格涅夫:
“我实在是听过这位米哈伊尔先生太多次了,那么我想请教一下,他的音乐素养如何?是否有着很好的鉴赏能力?”
面对这个问题,虽然屠格涅夫努力回想了一番之后发现确实没怎么听到米哈伊尔谈论相关的内容,但为了避免被这位音乐家嘲讽野蛮、粗鄙,屠格涅夫便难得在米哈伊尔的故事上谦虚了一把:
“据我所知,他略懂一点,鉴赏能力应该也不错。”
“哦?真的是这样吗?”
听着屠格涅夫那谨慎的说辞,肖邦明显表现出了不信任:“我不信。不过听您说他接下来很快就要来到巴黎,那我到时候好好跟他交流一番就知道了。”
屠格涅夫:“?”
坏了,我是不是害了米哈伊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