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历史上,文学与艺术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欧洲各国的皇室,文学爱好者、保护者和实践者可谓是层出不穷,或者说,文学教育本身就是各国皇室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即便是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也同样如此。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同时,非常热衷于阅读和写作,不仅阅读了大量启蒙思想家和古典作家的作品,还创作了戏剧、歌剧剧本、寓言故事、回忆录、政论文章和大量的书信。
到了那位击败拿破仑,带领俄国走向欧洲中心的亚历山大一世,他则是痴迷于浪漫主义文学,尤为崇拜拜伦。
而在尼古拉一世这一代,尼古拉一世本人暂且不提,他的子女确实是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在这其中,后来以“解放者”闻名的亚历山大二世算是一位诗人,他的情诗被评价为“君主诗作中的杰作”,而这哥们有时候可能是写诗写嗨了,他的部分爱情作品甚至都带有色情色彩。
至于教导尼古拉一世的子女的教师,便是前边提过的俄国浪漫主义大师茹科夫斯基,他如今虽然远在德国,但依旧通过书信等形式发挥自己对俄国的影响力。
如持续向圣彼得堡寄送翻译手稿,像吕克特的抒情诗和海涅的政治诗,影响贵族文学圈趣味;为批判作家辩护,直接致信第三厅负责人奥尔洛夫伯爵,为遭到审查的作家们辩护“文学是社会的镜子,非反叛工具”;向沙皇家族寄送欧洲文学评论,软化尼古拉一世对批判文学的压制态度等等等等。
而就在最近这段时间中,茹科夫斯基向当今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长女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递来了这样一封信件:
“致尊贵的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殿下:
对于您正式迁入马林斯基宫一事,我在此向您表达我最诚挚的祝贺。而您上月来信中提及您已经采购了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橡树林中的修道院》,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选择,或许此画中孤寂的僧侣与荒原,恰似我们深爱的俄罗斯,那在信仰与苦难间挣扎的灵魂。
而您正身处圣彼得堡,不知您近来是否听闻一位才华横溢的平民作家?此人名为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自我了解了圣彼得堡文学界出现了这样一位新人后,关于他的每一篇诗歌、每一篇和每一篇消息总能令我大吃一惊。
您一定要看看,他的作品当中包含着俄罗斯最为渺小的鄙俗和最为高尚的情操,他继果戈里之后,正在顽强地推动我们俄罗斯的文学向更深处发展。尤为令我惊诧的是,他的名声似乎已经开始在法国流传,最近我得知了一些这方面的消息,却始终感到难以置信。
相信有些消息您要比我更加清楚,而在我看来,他或许将成为您最近想要举办的沙龙当中的关键人物,等到合适的时候,或许可邀请他前来。
”
对于这封信当中提到的那位作家的名字,其实在茹科夫斯基来信之前,这位玛利亚女大公便或多或少地听闻了一些,不过此前由于她正忙着处理一些事务,并无过多去关注,更何况在传闻中,这位平民作家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似乎满是泥巴的尘土气息,见不到太多高雅的成分。
但眼见自己那位在俄国文坛举足轻重的老师都对这位作家如此推崇,因此在稍微闲下来了之后,这位女大公便专门让自己的侍女去找一找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准备认真地读上一读。
之所以是代表作品,那自然是她作为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人相当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再伟大的作家或许都会有平庸的作品,因此看作家们的代表作,才不会说过多的浪费时间乃至觉得非常一般然后心生恶感。
只是当她的侍女打听一番之后,却带着困惑的神情如此汇报道:“我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这位作家的每一篇作品,似乎都能够当作他的代表作”
玛利亚女大公:“?”
真的吗?我不信。
于是乎,尽管传闻如此,但这位女大公还是让自己的侍女挑出来几篇给她,接着没过几天,这位女大公就带着一种叹息和沉思的神情,对自己的侍女重新说道:“将他的所有作品都带给我吧!”
值得一提的是,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的容貌和性格都酷似尼古拉一世,被朝臣描述为“拥有沙皇般的威严面容”,正因如此,她也确实很受尼古拉一世的宠爱,甚至在婚姻这一块都难得的为她破了例。
当然,容貌酷似尼古拉一世倒也不算什么坏事,毕竟尼古拉一世在年轻的时候称得上一句美少年,而尽管有着坚强的意志,但就像尼古拉一世评价她的那样:“我的玛莎有士兵的脊梁和诗人的心。”
于是在阅读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位女大公的侍女们竟然多次看到她对着一些文章流下了眼泪,有些时候也不由自主地就露出了讽刺的微笑。
等到她将这些作品一口气看完后,她在将印有这些作品的杂志放进自己书架的同时,也是忍不住对自己的侍女说道:“从今以后,有任何关于他作品的消息都统统告诉我吧,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便能写出如此多的佳作,在我所知道的作家当中他还是头一个。我们俄国竟然已经有了这样的作家?
而不得不说的是,他也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作家,这样的文章所引起的非议和恶意竟然都没能打倒他吗?”
对于这样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这位女大公的态度确实不同寻常,只因她虽然是受到尼古拉一世宠爱的长女,但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对尼古拉一世的文化专制政策。
此前由于还未正式入住自己的居所,有些想法只能在心里想想,但当她的马林斯基宫终于修建完成并在1845年正式入住之后,她便借由这个平台准备正式开启自己的一番事业。
简而言之,她属于温和的改革派,在1845年之后,她便多次在马林斯基宫组织沙龙讨论农奴制弊端,而在她的沙龙里,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都是常客,还由此被记录在了第三厅的档案里:
“女大公沙龙中,涅克拉索夫持续散布煽动性言论……其诗歌将乞丐与贵族对比,意图不轨。”
“此人借沙龙渠道传递《现代人》杂志(禁刊),但因皇室庇护无法拘捕。”
虽然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在这个沙龙里念反动诗歌和反动文章,但好在是这位女大公的大腿确实够粗,因此他们两个并未遇到太大的麻烦。
而随着这位女大公开始关注米哈伊尔的作品,并且开始考虑什么时候正式邀请米哈伊尔来她的沙龙,那么她自然也是关注起了《现代人》杂志。
就在米哈伊尔学习和练琴的这段时间,《现代人》杂志已经发行了两期,只不过每次拿到手,这位女大公高兴的同时难免有些遗憾,只因这两期除了正在连载的长篇以外,其它什么都没有,似乎作者正在忙着其它一些事情。
不过即便如此,在拿到新杂志后,这位女大公还是很快就抽出时间看了起来。
于她而言,这部正在连载的长篇最令她感到惊异的无疑还是那些看似充满了矛盾但似乎又有迹可循的心理描写,尽管中的一个个人物似乎都处于神经质的状态下,但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种心理绝非耸人听闻,而是似乎在向人心的最深处进发。
至于这部前面几期的内容,依旧围绕着两条线索推进,在那位可怜的小姑娘涅莉那里,由于我救了她照顾她,终于是逐渐对我敞开了心扉,并且跟我讲了她母亲和她的经历:
“这是一个一度经历过幸福的弃妇的故事;她贫病交加,受尽折磨,众叛亲离;她可以指望的最后一个人——自己的生父,也对她闭门不纳。她父亲曾因她而受尽侮辱,后来又由于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凌辱丧失了理智。
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女人的故事;她拉着她认为还是孩子的自己女儿的手,在寒冷而又肮脏的彼得堡沿街乞讨;这女人后来又接连好几个月躺在潮湿的地下室里奄奄一息,她父亲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肯宽恕她,直到最后一分钟他才猛然醒悟,急忙跑去宽恕她,可是他看到的已不是他爱她胜过爱世界上一切的女儿,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样的故事,似乎又跟中另一条线形成了呼应,娜塔莎抛弃了她的父亲,选择跟公爵的儿子私奔,而写到这里,那位老人不出意料地输掉了官司,毕竟一个小贵族又怎么可能赢得了一位公爵?
这位老人即将破产,由此甚至萌生出了跟那位公爵决斗的想法。
而那位公爵此前虽然表现得格外高尚和敬重娜塔莎,但熟知他儿子软弱天真善变的本性的他,无疑是以此充当权宜之计,只要这么拖下去,他的儿子自己就会变心。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眼见一切都在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后,这位此前一直彬彬有礼,表现得十分高尚的公爵,也是变得越来越轻佻和放肆,似乎在伤害了别人还不够,还希望别人在精神方面为他们提供一点乐趣,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此外,我还想对您说明一点:我性格中还有这么一个您不知道的特点——我对所有这些庸俗不堪、分文不值的天真烂漫和田园牧歌深恶痛绝,我的最大享受就是永远装腔作势,先是自己装成这副模样,采取这种腔调,接着便百般抚慰和鼓励某个永远年轻的席勒,然后突然给他一记当头棒喝。”
“这种突然撕下假面具,这种恬不知耻地突然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真面目的玩世不恭,能使人获得一种特殊的快感。”
在彻底显露出这样的姿态后,他便得意洋洋地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我记得,在当时,我曾怀着人道主义的目的回到乡村……嗯,于是我就追起姑娘来了。记得一个牧羊女有个丈夫,是一个很帅的年轻庄稼汉,我把他痛打了一顿,想把他送去当兵(这都是过去的恶作剧,我的诗人!)但是没有送成。他死在我办的那家医院里了……
我在村里办了一家医院,有十二张病床——设备好极了……话又说回来,这家医院我早停办了,然而当时却引以自豪:我是个慈善家,可是一个庄稼汉却因为妻子被我打死……
啊呀,您怎么又做鬼脸了?您不爱听,恶心?触怒您那高尚的感情了?好了,好啦,请稍安毋躁!往事如烟,俱往矣。我做这事的时候,满脑子全是理想,想造福人类,建立一个慈善社会……当时我就走上了这条路。我打人也就在这时候。现在我不打人了;现在该装腔作势了;现在,咱们大家都在装腔作势——时局使然……
但是现在我感到最逗的还是那个大傻瓜伊赫梅涅夫(管家)。我有把握,这老家伙肯定知道这庄稼汉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可是那又怎么样?他由于心地善良,他的心好像蜜糖做的.而且十二年来硬是袒护我,替我撑腰,直到引火烧身,烧着了他自己。
哈哈哈!好了,这一切全是扯淡!来,干杯,我的年轻朋友。我说:您喜欢玩女人吗?”
怀揣着某种颇为特殊的心理,这位公爵已经完全兴奋起来了,以至于向中的“我”说起来自己的人生准则:
“比如说,我早已经自我解放了,没有任何羁绊,甚至不受任何义务的约束。只有当某事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时候,我才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不用说,您对凡事凡物决不会这么看;您的手脚被捆住了,您的口味是病态的。
您追求的是理想,是美德。但是,我的朋友,我倒挺乐意承认您惠予宣示的一切;但是,倘若我十拿九稳地知道,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我怎么办呢?一件事越高尚,其中自私自利的成分就越多。
爱你自己——这是我承认的唯一准则。人生是一笔交易;不要做冤大头,不要虚掷金钱,但是,当有人为您做了什么事,倒也不妨略予酬劳,这样做,您也就为他人尽了自己的全部责任——如果您硬要说什么道德不道德,这就是我的道德。
虽然,不瞒您说,依愚见,还是不付给他人报酬为好,要迫使他人为您白干。我没有理想,也不想有理想;我从来也没有感到有追求理想的必要。人生在世,即使没有理想,也能过得很开心,很美……”
看到这里,尽管之前早就惊叹于这部当中精深的心理描写,但是到了这一部分,随着这位此前彬彬有礼、表现得极为高尚的公爵显露出自己真正的面目,这位玛利亚女大公在唾弃这位公爵的无耻的同时,整个人的身心都仿佛随着这暴风雨一般的思想洪流飞到了天外。
等到一切落幕,余下的只有如同洪钟般的文字的回响,隐隐间似乎还传来了作者的激愤和痛斥,正义何在?公理何在?这便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而人除了无耻地生活下去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生活,难道就真的别无他法?
善良和勤恳只能沦为何物?
等到这位女大公从震颤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她往下翻的手竟然微微有些颤抖
与此同时,由于这一期的内容是如此赤裸裸且富有冲击力,也是让这一期的《现代人》,引起了更大的讨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