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久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和政党间的斗争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英国某种意义上是整个欧洲言论相对比较自由的地方,即便比起已经实行共和制度的美国也同样如此。
就像狄更斯在1842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美国的蓄奴制令他感到愤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对这种野蛮的行径进行抗议并且也真的这么做了,但他却因此受到了美国人对他尖锐的斥责。
在他看来,再保守的英国人们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谈论改革,但是在民主的美国,言论自由并不存在。
而英国的审查制度也跟其它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它欧洲国家大多都是在发行之前就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英国则是以事后追惩制为主。
简单来说,你想发什么就发什么,但要是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比如煽动公众对政府的仇恨,那么便会以别的罪名被起诉。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米哈伊尔完全能在英国大爆特爆,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都能拿出来,情况最差也不过是被英国驱逐或者提前润走,更多的东西应该就没有了。
因此在报纸上看到那样的评论时,如今魔抗已经极高的米哈伊尔压根就不把这点批评放在眼里,而等米哈伊尔看到的评论越来越多,他反而是惊讶的发现,称赞他的圣诞图书的评论家似乎还真不少:
“.天才米哈伊尔的故事还在继续,尽管这是他的英语作品第一次公之于世,但无疑已经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准。这两篇有着精妙绝伦的结构,结尾的巨大转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在英语中似乎从未见过这样的处理结局的方式,而如今我们应当如何为它命名呢?.”
“.难以想象这本圣诞图书竟然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第一篇和第二篇的作者竟然也是同一个人!第一个故事每一个家庭都应该看看,它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何为爱,何为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至于第二个故事,不可否认他对英国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们完全能够合理的怀疑,他并非是在讽刺英国,更有可能的是借助讽刺英国来讽刺黑暗的俄国社会”
看到这的米哈伊尔:“???”
还会祸水东引了是吧?!
但除了你们大英能搞出来这一套玩意,还有哪个国家能这么初生.
米哈伊尔看报纸的时候看的颇为随意,但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英国文坛其实已经因为他这部圣诞图书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乃至开始骚动了起来。
简而言之,米哈伊尔明明已经到达伦敦却不去拜访任何人,这在一些人眼里看来并非什么友好的行为,反而是一种傲慢的体现,以至于英国文坛的各个圈子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已经忍不住说道:
“莫非他以为他在法国取得一定的名声就能受到英国热烈的欢迎吗?那他可大错特错了!英国文学可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而且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一个俄国人罢了!”
“法国的文学家还是太无能了一些,竟然能让一位外国作家骑在他们的脖子上!英国的文学家们可不会这么丢脸!”
在这种情绪下,当他们得知米哈伊尔的新作品竟然是用英语写作的时候,主打的肯定还是一个质疑,但无论他们再怎么质疑和排斥,核心指标无疑只有一个,那便是米哈伊尔的作品的质量。
而《麦琪的礼物》和《警察和赞美诗》这两篇的质量怎么样呢?
它们都属于那种篇幅不长的,也都属于那种看一篇就能判断出好坏的,最为关键的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绝对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意外和震撼的阅读体验。
如此一来,英国的作家们在看完这两篇后几乎是一下子就沉默了,而大多数英国作家在看完之后也都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写出这样的短篇吗?”
当这个答案倾向于不能的时候,不少英国作家确实有些没绷住.
一个俄国年轻人第一次写英语作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那他们这些英国作家这些年在干什么呢?虚度光阴吗?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这真的合理吗?
不管合不合理,总之米哈伊尔已经轻飘飘地打出了一副并不复杂的牌,但英国的作家们左看看右看看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请谁过来镇压.
只能说米哈伊尔拿出来的这两篇还是有点小超标了,而与此同时,比起同一时期群星璀璨的巴黎,英国文坛这边的阵容还可以,但似乎也没有太过厉害的人物,在短篇领域就更是如此了。
英国文坛在短暂的寂静了一阵子后,许多人便不得不重新考虑起了他们应当如何对待米哈伊尔,没办法,本来以为就是个臭外国的,结果谁知道他一张嘴便是正宗的牛津腔!而且说不定比他们有些本地人还要正宗!
这样一来,该吸纳还是该继续排斥就是一个需要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这件事对于英国的评论界来说也同样如此,由于米哈伊尔初来乍到,大部分评论家依旧持有一种保守的态度,刊登在《泰晤士报》以及其它很多报纸上的报道便是证明。
不过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文化修养和操守的评论家们还是突破了一些外在的考量和偏见,而是直接将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这样一来,以这两篇的质量,他们的评价就不可能低。
在这其中,有的评论家不知道是跟狄更斯接下来有竞争关系还是受到了什么人的指使,直接就在报纸上玩了波大的,不仅将米哈伊尔的圣诞图书和狄更斯的圣诞图书做了对比,甚至还直接评价道:
“一个过早老去的天才所说的胡话显然已经连一个外国年轻人都比不上了!”
潜意思无非就是狄更斯你已经不行了,根本配不上你在英国的名声和地位,快下来吧!
虽然像这样的声音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根本不用狄更斯作出什么回应,他的朋友以及其他评论家就开始反对这种“荒唐的论调”了。
但说实话,狄更斯如果看到这样的言论应该不会好受,毕竟像他这样成名已久的人,怎么突然就被人拿来跟新人比较了.
而在通过报纸了解了一下伦敦文化界的纷纷扰扰之后,米哈伊尔稍稍思考了一阵,便决定正式开启自己在伦敦的社交活动,至于第一站,那肯定还是米哈伊尔熟的不能再熟的狄更斯老师。
就这样,米哈伊尔找中间人递上了一封表达拜访意愿的信件,而狄更斯也并未拒绝这件事,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于是乎,就在这普通的一天,米哈伊尔正准备前往狄更斯的家中。
而在去往狄更斯家的途中,米哈伊尔还按照他的出版商艾略特的书信去了出版商一趟。
出版商艾略特让米哈伊尔过来显然是为了告知他一个好消息,米哈伊尔才刚到不久便听到了艾略特兴奋的声音:“米哈伊尔先生,经过这些天的口口相传以及报纸上的那些评论,您的圣诞图书每天的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是在稳步增长,连除伦敦外的其它地方都有人想看这本书!
我估计您的书马上就要再版了。”
“这样啊。”
对于这个消息,米哈伊尔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道:“好,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就交给你了,我先走了。”
出版商艾略特:“?”
第一次用英语写作就能有这样的销量和反响,他难道就一点都不震惊吗?
真不愧是叱咤俄法两国的米哈伊尔先生.
就在出版商艾略特暗暗心惊的时候,米哈伊尔却是已经拍拍屁股走人了。
而在剩下的这段路程,米哈伊尔倒是也稍稍回忆了一下狄更斯的生平以及他在这一时期的性格。
简单来说,狄更斯家原本的条件其实还算马马虎虎,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部的一个小职员,收入一般的同时还有八个孩子。
虽然他们一家人过得不宽裕,但前面至少还维持着一种表面的体面生活,只可惜在狄更斯十岁那年,他们家的债务彻底爆炸了,他的父亲锒铛入狱,而狄更斯则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去谋生。
他十一岁就到一家生产黑鞋油的店里当学徒,他在地下室工作,过了不久,他的工作已非常熟练,老板认为可以让他作为活广告,为过往的行人表演了,于是把他安置在橱窗里,附近的男女小孩纷纷跑来,他们一面啃着果酱面包,一面将鼻子紧贴在玻璃上看他干活。
这些屈辱的日子在他心头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以至于他在日后几乎不愿意同任何人谈起这件事情,而也正是这样的记忆成了他创作的素材库,并且让他不由自主地关注英国儿童乃至劳工们的命运。
而另外一件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事情,那便是他在十八岁的时候被一个坏女人狠狠玩弄了。
那时的狄更斯一文不名,他爱慕的对象则是一位小银行家的女儿,这位银行家的女儿虽然没考虑过结婚,但她却乐得跟男人们调调情,而由于狄更斯是她周围青年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她便给出了一定的信号。
就这样,还是萧楚南的狄更斯一下子就被吊到了,然后一追就是三年。
而这位银行家的女儿心里很明显比较有数,玩玩可以,结婚不行,于是她在去了一趟巴黎之后,她对待狄更斯的态度很快就冷淡了下来,但狄更斯却是不肯轻易放弃,还在恳请与她会一次面。
银行家的女儿最终答应了,于是狄更斯在相见时便顾不得自尊,开始苦苦哀求,但这依旧未能改变最终的结局。
老伦敦炮王拜伦在年轻的时候同样被女人玩弄过,于是他在接下来的一生都要把遭受的痛苦施加到别的女人身上当中去,狄更斯虽然不像拜伦这么恶劣,但这段感情经历依旧深深的影响了他。
首先潜在的影响是让他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一种鄙视女人、喜欢理想中的美女的坏习惯,简而言之,喜欢抽象的理想化的女性,并且主打一个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其次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狄更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即便他跟他的妻子性格不合,但两个年轻且有激情和欲望的年轻人最终还是结了婚。
最终的结果便是婚后他跟他的妻子产生了许多矛盾,但迫于社会现实,这年头的英国显然是不能轻易离婚和分居。与此同时,他还爱上了自己的小姨子玛丽,在玛丽去世后,他又爱上了另一位小姨子乔治娜,某种意义上来说狄更斯老哥也是挺专一的了
只能说狄更斯这老哥总得来说是个正派人,并且一直作为活动家为英国的下层民众们发声和奔走,但在私生活这一块确实有待推敲,至于究竟如何,或许真的只有他们本人才知道了。
就当米哈伊尔暗暗为这年头的婚姻制度摇头的时候,在另一边,为了招待一位即将上门的新客人,狄更斯也是早早的就让自己家里的人做了准备。
对于最近报纸上最近的那些争议与评论,狄更斯虽然尽量让自己不要关注,但他一个没忍住还是翻了翻报纸,而恰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评论的他顿时就感觉一阵气闷.
不过狄更斯倒是并未对那位俄国年轻人有太大的恶意,毕竟他写的确实很不错,而且狄更斯在念给自己的家人们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所以气闷更多的还是因为他那颗作为作家有些纤弱的心吧。
而在这种情况下,当米哈伊尔表示想要拜访的信寄了过来的时候,狄更斯的脑中也是闪过了很多念头,但他也并没有拒绝的理由。
于是就在这一天,将作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坛的无冕之王的狄更斯很快就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紧接着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年轻人便径直朝他走了过来,然后他便微笑着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狄更斯先生,下午好。”
听着这一长串叽里咕噜的名字,尽管稍微有点复杂,但狄更斯还是将这个名字记了下来,接着他便也报上了自己的名字:“查尔斯·狄更斯。”
而在看到米哈伊尔伸过来的手时,他也并未过多犹豫。
于是很快,两个人的手就这样重重地握在了一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