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制度这些是到清末,才开始出现在清朝的。
但弘历现在得让他提前出现。
不然,关外许多地方根本就很难管理。
因为,事实上在大清与罗刹国议定边界后,生活在两国边界附近的居民,很多人都是属于一个民族。
比如,在漠北,在大清已承认的罗刹国领地内,依旧是以蒙古人居住为主。
再比如,历史上还发生过在罗刹国内的蒙古部落东归入大清的故事。
所以,要想加强边境管理,没有国籍概念不行,单靠民族甄别,根本甄别不了谁是哪国人。
特别是大清和罗刹国这种多民族帝国。
故而,弘历现在要推行国籍制度,以加强管理。
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哪怕是女真族、汉族,只要不愿意做中国人,不愿意合为一个大族,那就不能按自己人对待。
相反,如果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愿意做中国人,接受合为中华之大族,那就能按自己人对待。
这是多民族帝国在新时代必须做出的治人理念改变。
即,“天下”的概念,得往“国家”的概念转变。
这样的话。
即便是生活中同段边界线的两个居住群体是同一个民族,如都是鄂温克族,那罗刹国的鄂温克人,也别想再轻易越境干坏事。
小到越境偷盗大到越境杀人掳掠,都能更容易被发现,以及都会被视为是一种入侵。
而身份证管理,和外籍之人入境管理,则是这一改革理念的延伸。
弘历这么一说后,军机大臣们皆睁圆了眼。
“就在今天,朕收到了哲嫔之兄富察英的首级,三姓副都统奏称是朝鲜人送来的首级,只是这朝鲜人把首级放在衙门前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朕之表亲,在自己国家内被无端枭首示众。”
“这是朕的耻辱,也是整个大清的耻辱!”
弘历这时又很严肃的说了起来。
军机大臣们这才明白了过来,明白弘历这位乾隆皇帝为何要突然这样做。
他们虽然也还没有国籍制的想法,但也听得出来,这样做,皇帝是要在加强对关外的控制。
所有出现在关外土地上的人,将必须是大清自己的子民!
如果不是,那也得相关身份说明和行踪监视。
鄂尔泰这时先开了口:“君辱臣死,奴才等死罪!”
“奴才等死罪!”
“臣等死罪!”
其他军机大臣跟着附和道。
弘历摆手:“这事还没到治你们死罪的地步!”
大清本就是一个非近代的多民族帝国,虽说是中央集权王朝,但也只是相对前面的王朝更加集权而已,但对于地方的管理依旧比不上后世。
所以,在关外老家出现这种事,也不足为奇,自然也怪不得这些军机大臣。
这些军机大臣作为这个时代的官僚,对“天下”这一概念也还是更为熟悉,对“国家”这一概念则相对陌生。
“但如果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才是尔等该死之罪!”
弘历这时又说了一句。
“陛下说的是,只是推行国籍制,那对不愿意为中国之民又不愿意迁出中国之土者,就得诛杀之,如此恐难免要血流成河。”
张廷玉这时开了口。
他仿佛已经预见未来东北地区边界会发生什么事。
“那就血流成河,犯我国境者,杀无赦!”
弘历斩钉截铁说。
而弘历这话一出,张廷玉不禁心里一跳,他能听得出来,这位帝王是真没打算因为富察英的死亡而选择隐忍和退缩,是宁肯制造大量杀戮也要推行这种国籍制的。
张廷玉也就继续进言说:“只要陛下坚决,如此大事自然可成!”
“只是,欲为此事,以臣愚见,需调关内诸军才可,关外披甲者虽受陛下恩泽深重,但毕竟和诸多内心不肯为中国之民者多系同族,所以驱赶清剿外人之时,恐不会尽心尽力。”
弘历点首:“这是,降谕给兵部,苗兵营、云梯营以及西北绿营皆抽调出关,借南方各族子民驱赶清剿外夷。”
“嗻!”
“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荐刘统勋去奉天,督运粮草。”
张廷玉这时继续回道。
弘历颔首:“设奉天巡抚,让刘统勋任巡抚;再设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将军事,由兵部尚书岳钟琪担任,赶赴负责统管三省将军驱赶清剿外夷。”
鄂尔泰和讷亲等满洲军机大臣听后不禁抬头,随后同声附和:“主子圣明!”
接着。
鄂尔泰又说:“主子重用汉人于关外,重用满人于关内,如此自是能避免双方都被亲友乡党所扰。”
“但以奴才愚见,汉臣多不熟悉关外民情风俗,正如满臣多不熟悉关内一样,所以也不能完全胶柱鼓瑟,而关外一满人也一个都不用。”
“此次三省将军及其下面的副都统,未能避免天子戚属被杀,可见平时有多玩忽职守,自当处置,而派有骨力干劲者代替为妥;且还应用满蒙大臣做各都统衙门与府厅官为妥,如此才能形成满蒙大臣做实事,汉臣把控新政走向的局面。”
“所以,奴才建议选任近日作战表现突出的兆惠去东北任将军。”
鄂尔泰这么说后,弘历对此深表赞同:“鄂中堂所言甚是。”
“衡臣,拟旨。”
“三省将军及其下面的副都统皆转为候补官,令在军前继续协助正任官效力,兆惠升为黑龙江将军。”
“嗻!”
张廷玉这里应了一声。
鄂尔泰这时又言道:“岳钟琪出任东三省总督,既如此,兵部尚书一职出缺,奴才建议令张广泗担任。”
“准!”
弘历知道鄂尔泰这是在借机让自己的人上位。
而弘历想到如今亲近张廷玉的徐本进了军机处,让张广泗做兵部尚书,也正符合自己目前的平衡用人之理。
鄂尔泰一时精神振奋了些,而再次进言说:
“启奏主子,军机处这边已经议定,由国舅爷富察·福清任钦差大臣,出巡朝鲜。”
朝鲜是大清藩属国。
所以,鄂尔泰没有说让富察·福清出使朝鲜,而是说出巡朝鲜。
富察·福清现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
现在去朝鲜立一功,回来正好升正黄旗满洲都统。
对于弘历而言,不管如何,正黄旗都统这类重要职务,还是握在绝对信得过的人手里为妥。
弘历对于这个商议结果自然也满意的很。
他知道,这是鄂尔泰、张廷玉都配合的让自己这个皇帝的人先得到重用结果的结果。
因而,弘历也算是更加清楚,这两人是一直尽量不在政治上跟自己这个皇帝直接起冲突。
但官僚集团要依附两人搞党争的需要是一直存在。
所以,这里面的根本矛盾会一直存在。
弘历将来要让官僚集团不能依附这两人,就还是要把这两资历太深的人拉下神坛,进行一番否定才行。
毕竟,在大清是不能有真正的贤臣名辅,进而成为意见领袖的。
当然,也不能有太可恶的奸臣大恶,进而需得凌迟什么的。
前者始终会有摇动皇权的可能。
后者会间接说明皇帝本身不够圣明。
所以,弘历将来即便要否定鄂尔泰、张廷玉,也不能太过。
何况,两人这么配合,弘历也不好太过分。
因为两人配合,国籍制等的试行在决策层很快达成一致,而有了初本的人事方案和调兵方案,接下来一切就只交给时间。
而外界此时还不知道,他们的乾隆皇帝已经迅速做出了应对,还借此找到了换掉关外三将军、副都统等满洲官员以及改革关外的理由。
作为一名合格的皇帝,遇到问题,自然不能只是要报复,满足情绪的宣泄,还要趁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利益。
弘历现在这样做也算是皇帝基操。
当然!
弘历也从来没有被动等待这种改革机会的出现。
他自己也在主动制造机会。
在这之前,他已经严令关外三省将军,务必抓捕尽在非法入境的罗刹人及其与之勾结的关外土人,也就是鄂伦春、鄂温克等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的人。
所以,近来关外披甲清军一直有加强巡逻,哨探四处。
弘历也在召见完军机大臣后,就给三省将军去了谕旨。
在谕旨中,弘历除了严厉训饬三人玩忽职守,致使富察英被杀外,也要求三人,继续严查罗刹人擅自入境和关外土人擅自祸害地方的情况,且让这三人晓谕地方:
“凡抓捕得杀富察英者,无论主从皆给世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