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书的时候只觉得这八个人的名字难记,又或者是我们当时要记的东西太多,便是他们这些人都只记了一个囫囵】
【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而其中苏洵、曾巩又是相对而言比较低调容易被遗忘的】
【博主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口诀,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其中韩柳生在唐,剩下六位宋朝忙】
【当然也有变种的记忆,三苏曾在韩柳树下欧老王!】
王安石:“?”
为什么不是老王曾在韩柳树下殴三苏?
也是,他们父子三人老夫一个人打不过!
各时空许多人听到这里的时候有些忍俊不禁。
后人读书似乎很急,很赶,不求着将书融会贯通,细细品味字里行间中的典故和含义。
而是囫囵吞枣一般将所有的东西先记下来,强行给灌输下去。
许多师者皱着眉头,认为此法其实并不妥,读书怎么能急,如何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
要是搞不清楚背后的含义随便乱用,是会闹笑话的。
但他们终归还是没说什么,毕竟后人所处的年代跟他们相隔甚远。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明白,正是因为现在这一套行不通了,所以才变了。
如果他们继续抱残守缺,岂不是跟清朝那些腐儒一样了。
【如果不是为了赶路,语文应该会是最美的吧】
【唐宋八大家中其中六位不仅出自宋朝,更出于同一个时期,其中苏轼、苏辙、曾巩更是同期考生】
【也正是北宋嘉佑二年被世人誉为千年龙虎榜的那场科举】
【那么今天我们来沉浸式的体验一下嘉佑二年的这场科举,看一看那些被忽视在其中的隐情】
【这一年嘉佑二年的汴京,如果你从天上去看,便会发现汴京的文气浓郁到可以冲破云霄!】
天幕上画面一转,千年龙虎榜五个闪着金光的大字骤然落下,惊的无数人心中一颤。
千年龙虎榜!
不少人脑海恍惚,记忆翻滚想起了一些东西。
好像天幕在很久之前提过。
出了很多名人,除了唐宋八大家里说的这几位,好像还提到了张载、程颢程颐。
而这一届科考的状元叫章衡,留下了一句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还说苏轼评价他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让他们实在是记忆犹生。
这场科举难不成还有其他值得说道的地方吗?
【现在假设你是北宋嘉佑年间的学子,也参加了这一次被誉为千年龙虎榜的科举】
【你要面对的对手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理学二程的程颢程颐,大儒张载】
【其中二十四人史书单独列传,九位官至宰相,而清澈懵懂整日里只知道阿巴阿巴的你,还不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可谓是真正的误闯天家】
各时空学子:“......”
不是你给我回来!
才刚有那了那么一点代入感,想象着自己要跟这些大才争锋,怎么说的我们好像傻子一样。
你才只会阿巴阿巴!
【你参加了这场考试,不出意料的落榜了,你的朋友章衡成了那一年科举的状元,但出了考场没多久你便发现,你的主考官欧阳修遭到了考生的口诛笔伐】
【为什么呢?】
【他在阅卷期看见太学体的卷子,有一个算一个直接毙掉】
等等。
什么是太学体?
宋以前许多文人脸上泛起了疑问。
这不对吧,就因为用了太学体,就连文章内容看都不看便直接罢黜会不会太苛刻了?
嘉佑二年。
不少学子看着天幕黑成了锅底!
确实很过分啊,这不公平,用太学体怎么了?
还有天幕你为什么不早点讲啊!
都已经考过了你才说,你让我们怎么办?!
【那么什么是太学体呢,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阴阳怪气浮夸怪诞的文风,对文坛的发展和朝廷人才的选拔有很坏影响】
【而欧阳修作为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要扭转这一不良风气,于是一大批卷子被拿下】
【曾靠太学体得到第一的刘几等人落榜,而像章衡这样没有标新立异的朴实之作得到了推崇】
【而这个刘几两年后又来参加科举,这一次他重新换了一套文风,照样考上了状元】
卧槽!
还有高手!
刘几是谁?!
各时空许多人瞬间懵了,别说其他朝,就连宋朝有许多人对于刘几这个名字不熟悉。
刘几听到这里用力握拳!
好耶!
身边的朋友一阵惊讶后纷纷道贺。
刘几摆了摆手,脸上虽有喜色但心中仍觉可惜。
早知道这一次考试就不用太学体了,他还真想看一看,如果凭硬实力,谁才是真正的状元!
如果他在这一次千年龙虎榜中得了状元,那一句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岂不就是在说他了!
【显然欧阳修搞的这一波操作是很成功的,虽然让他遭到了一些毁誉,但文风确确实实被扭转了】
【没有谁愿意跟自己过不去,要是想当官自然要老老实实按上面人的喜好来】
【刘几也是换了文风才中了状元,但也这说明只要有实力怎么都能发光】
【所以科考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谨,一切均以文采取胜,哪一次都少不了场外因素】
【主考官因为种种原因干预科举的情况很常见,除了主考官,皇帝的个人喜好也很重要】
许多学子在这一刻认同的点了点头。
的确如此,他们可太懂场外因素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们为了搞清楚主考官的喜好可以花大价钱,会拼了命的去钻营。
这种钻营从他们决心踏入考场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从县到府,再到省一直到最后都免不了如此。
没办法,他们对于自己的情况心中有数,人和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是每一个参加科举的人都像刘几这般实力如此强劲。
有时候多了那么一点情报,再加上一点运气说不定就过了。
当然除此以外,自己也还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就拿欧阳修来说,他当年科举是省试第一名,也就是会元,到了殿试却只拿了甲科十四名】
【后来主考官告诉欧阳修,你本来殿试能拿状元,这么做是让你收敛锋芒,提携你上进】
【而这个考官便是大名鼎鼎的宰相晏殊...】
此子不错,但仍需打磨。
不少官员听到这里脑海中下意识的就冒出了这句话。
然后脸一黑,他们不少人都是这句话的直接受害者。
现在听到这里感觉有点恶心。
你问过我了没就跟我说要打磨,你怎么不打磨自己呢?
怎么总有人喜欢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号去做这样的事呢?
欧阳修听到这里捋了捋胡须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当年那场考试他问心无愧,所以并不在乎世人如何看待。
还有当年得了十四名这件事,当时他心里面的确是有些失落的。
如今来看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