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81章 未雨绸缪

    何春梅继续说道:“在常规衣物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袖口、肘部,以及膝盖部分做了加厚处理。”姑且算是设计创新。

    边景福将手放在那“创新”之处,静静地感受着衣物的质地和厚度。心中暗道,不就是补丁吗?

    以前是缝补旧衣的时候打上补丁,现在是在新衣上主动打补丁。不过对他们而言,的确有用。

    这些细节边景福早已知晓,转而问道:“只有黑色吗?”

    右武卫和右屯卫都选择的黑色,齐刷刷往校场上一站,不知道还以为大秦锐士复生呢!

    这景象虽然瞧着肃穆,到底沉闷了些。

    边景福问道:“有没有其他颜色?”

    徐达胜低眉顺眼地回应,“大量制衣的话,更推荐黑色和蓝色。”

    无论布料原本色彩如何,往黑色染缸里一浸。别管私底下怎么五彩斑斓,乍一看一定是黑的。

    至于蓝色,则是因为染料易得,但最好用白布浸染,略显麻烦一些。

    边景福蓦地转头,目光落在元德寿身上,说道:“我们大将军喜欢红色。”

    元德寿将心底的吐槽憋回去,我们大将军还喜欢紫色呢!也不见右屯卫上上下下都穿紫衣。

    徐达胜秉持着顾客至上的原则,回应道:“红色也能染。”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只是,这价格嘛,怕是要略高一些。”

    边景福果断道:“那就黑色吧!”

    二选一,黑色比蓝色耐脏。

    在金钱面前,大将军的喜好,没那么重要。

    双方的合作意向明确,自然而然地迈入了下一步的洽谈。

    徐达胜探性地问道:“贵部是来料加工,还是包工包料?”

    边景福对于两卫与恒荣祥之间的合作模式,只是略知皮毛。

    徐达胜见状,适时地将一份刚整理好的报价单递到了边景福的面前。

    边景福一条一条的仔细比对,两种方式看起来价格悬殊巨大,不得不转头询问过来人的意见。

    元德寿坦言,“去年代加工,今年……”

    叹息一声,“哪来的布料?”

    草原上的突厥人既不养蚕也不种麻,哪来那么多的布,他们最多的是各种皮毛。

    左御卫哪怕有些家底,但也不可能一气拿出来做衣裳。比起穿在身上,它们有更大的用处。

    边景福望向对面一脸平静的祝明月,暗地里感慨一句,财大气粗。

    以如今的情况来看,相当于她一力垫付为四卫制衣的大部分成本。

    边景福缓缓说道:“料子有哪些,拿来我看看。”

    祝三齐毕恭毕敬地将整理好的布料卡放到边景福手边,全是各种各样的细麻布。

    即便有何春梅这位专业人士在一旁详细介绍每种麻料的区别,边景福也只是简单地触摸、拉扯了一番后,便选定了两三样感觉不错的作为备选。

    能大批量应用的麻布,大多只有产地和织造技法的细微差异。价格和质量相对接近,即便是互相替换,一般人也难以察觉。

    更何况,如果严格要求只用一种麻料制衣,恐怕只有一两个大布商能供应得起,变数实在太多。不如多准备几个备选方案,大家都留点余地。

    到了签约时,边景福看到商品栏目里明晃晃的“毛衣”两个字,顿时明白这是一种预防风险的手段。

    玩笑道:“我到时候真要毛衣怎么办?”

    徐达胜笑眯眯地回答:“那就得谢谢长史照顾鄙号生意。”

    只不过,到时候补上的,可就是毛衣的尾款了,那价格,可就得飞上天了。

    元德寿在祝明月落款后,不紧不慢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淡淡地说道:“等到交货时,会再补上一张契约,因为各种不可控力原因,这桩交易作废。”

    他是经历过一回的人,早就知道其中的门道。姑且算是从书面上,规避了双方的政治风险。

    恒荣祥对初次合作左御卫收取了约总价一成的订金,且工期排在四卫之后。再计算一番价格,比之四卫和右屯卫略高。

    元德寿对这样的“见外价”十分满意。

    这次左御卫只下单了几千套,姑且算是初次合作试水。

    边景福突然问起一句题外话,“冬衣能做吗?”

    恒荣祥过往只代加工过单衣,四卫出征用的冬衣,除了朝廷拨付,就是庄旭从诸卫拆借,以及祝明月等人从市面上搜罗来的。

    祝三齐微微冲着祝明月和徐达胜颔首,冬衣制作技艺要求更高,但代工的人中不少人都会做,技术条件算是满足了。

    徐达胜谨慎地问道:“不知长史所说的,是夹衣还是皮袄?”

    前者就是两层单衣之间,加上丝绵亦或草絮。后者可就是真真正正的大件了。

    边景福笃定道:“皮袄。”

    徐达胜瞥一眼祝明月的神色,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敝店之前未曾做过皮袄,还得回去摸摸底。”

    哪怕有冬衣订单,也得等左御卫这一单交货后再议。

    合作顺利达成,双方都是大忙人,也就没有再搞那些酒席推杯换盏的繁文缛节,各自散去。

    戚兰娘待徐达胜等人都离开后,方才问祝明月,“左御卫怎么突然问起冬衣的事来了?”

    大吴军队的观念之一就是“能省则省”,有良心的主将不至于苛待军士,但少有人会主动为属下着想,更别说发放冬衣这种好事了。

    祝明月眼中闪过一丝幽光,手指有节奏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意味深长地说道:“当然是为了应对寒冷的战场环境。”

    这年头主将不喝兵血就算有良心了,战场上杀人如麻的主,又有几个是圣母。

    刚出了万福鸿,元德寿也在问类似的问题。

    边景福压低声音,说道:“小王爷刚削平了小半个突厥,陛下是不是又要想起高句丽了?”

    左御卫参与过东征,因为卢自珍的英明指挥,他们虽然冲得猛,但撤得也快,损失并不算严重。

    高句丽国小民弱,与突厥的凶残程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那儿的气候,可比关中冷多了。

    大军初春出发,投入战场时已然入夏,白日还好,但到了夜晚,依然有些寒冷。

    若非杨胤叛乱,让那场东征草草结束,真拖到入秋入冬,指不定要冻死多少人。

    边景福拍拍元德寿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四卫此次定然缴获了不少皮毛,我劝你们若是宽裕,多少囤一点。”

    单衣的料子钱尚且能够承受,换做皮毛,还是出料子代加工更划算。

    反正这玩意多少算是硬通货,怎么都不会亏。

    南衙诸卫之间互通“有无”,庄旭若不给个骨折价,那他的腿恐怕就要折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不错,请把《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