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15章 准备干粮

    不待吴越有所表示,范成达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声音坚定如铁,“万万不可,军令如山,岂能随意更改。”

    更微妙的是,长安对于大军何时返回早已有了预估。为了些许蝇头小利而拖沓行事,拖到猴年马月,让皇帝让群臣如何看待他们这些前线将领?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言自明。

    吕元正提出了一个权宜之计,“提前给前方州县传信,让他们将买家集中起来,待大军过境即刻交割。”

    段晓棠很快就明白,这个方法的弊端。

    通过官方的渠道传递消息,哪怕地方官员有所行动,首先联系的也是当地豪门大族,至于更底层的百姓,他们大概率想不起来,更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

    一场“惠民”之举,彻底沦为大户们的狂欢。

    相比之下,像今日这般办大集就不一样了,但凡不是脱不开身,人们都愿意来凑一凑热闹。

    范成明明白先前提议颇有狂妄之处,不过他更不相信地方官员的节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不定他们连大户都不想联系,全当没有这回事。

    提议道:“不如同时派人去民间散散消息,让更多的人知晓此事?”

    官方、民间两手抓,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客户。

    吴越微微颔首,“可。”

    再问道:“今天还有什么事吗?”

    庄旭随即汇报了当前的情况,“牛羊马都没什么问题,就是人市那边……”

    迟疑一瞬,缓缓说道:“寇县令和户房吏员实在忙不过来,最后十几单没来得及过红契,只能明天再交割。”

    这批俘虏身份特殊,都是突厥人,而他们的青壮所掌握的技能,在汉人眼中,近似于战士,不得不多防备一点。

    这也是南衙从并州大营身上学来的经验,除了充军和扔进矿洞之外,若是流向地方民户的突厥俘虏,第一次交易,必须在官府过红契。

    至于这背后的初衷,究竟是给地方官府创收,还是防范于未然,让地方心里有数,境内有多少不稳定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山西之地沿用这套办法几十年,期间并未发生过什么大乱子,必然有可取之处。

    南衙理所当然地照搬照抄,结果没想到地方官府却先掉了链子。

    官府的文书可不是像南衙那样,简简单单二三十个字就能打发掉的。它有完整的模版,尤其涉及人身交易,更要注明被买人的身份姓名、体貌特征等信息。

    一整套手续下来,纸张若是小了,一页都写不下。若是换成竹简,那就是一卷了。

    这一天下来,光是负责盖章的人,手就没停过。朝廷的正式公章可不是萝卜章,有的是分量,光是拿起放下,重复动作上几百次,那也得落下一点劳动损伤。

    更别提那些负责誊抄的人了,他们的工作量更是巨大。

    庄旭继续说道:“寇县令答应,明天多调派一些识字吏员来帮忙,并从本地大户中借几位子弟协助。”

    这点支援对于即将到来的庞大交易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吕元正沉吟道:“明天附近州县的人就过来了,交易量更大,可不能耽误了。”那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啊!

    扫了一眼段晓棠,“右武卫里再寻摸一些会读写的军士,这时候也别嫌弃他们字丑了!”意思到了就行。

    段晓棠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军士字丑和她有什么关系?

    她的字虽然潦草,但军士学字也没学她的呀!大家的字都写得千奇百怪、各有千秋。

    准确的说,如果没有段晓棠,他们可能连写丑字的机会都没有。

    范成明忽然提到,“有人刚从牛羊营里领出牲畜来,就在城门口拆开卖了,看起来像是要专门干这一行的。”

    毕竟只是多出几头余量,临时处理一下也无可厚非。但和多出几十头的情况相比,那做派可就截然不同了。

    庄旭问道:“价格如何?”

    范成明心底计算一番差价,“大牛、大羊贵半成左右,其他弱小的更便宜点。”

    如果这一批货都能顺利卖出去的话,那下面几轮交易的本钱就都回来了。

    庄旭撇了撇嘴,“不用管。”差价尚在合理区间内。

    商机无处不在,只看你有没有这双发现财富的眼睛。针对的无非是那些本钱不够,亦或者“人缘”差点的客群。

    稍微提一点价,就能让他们参与到这场盛大的狂欢之中,有何不可呢!

    第一届四卫“分赃”筹备大会在热烈而高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了帷幕,段晓棠和范成明一起离开,途中遇到率领亲兵提着篮筐的卢照。

    范成明嗅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食物香气,热情地扬起手,大声招呼道:“阿照,这是什么?”

    卢照闻声停下脚步,转过身来,轻轻指了指亲兵手中的篮筐,平静地答道:“托火头营给卫景初准备的干粮。”

    今天卫钦找到几个同路人,明天就出发押送牲畜前往河南。他联络的接头人会继续护送这批牲畜前往山东河南交界处,葛寅会在那里等着接手。

    接力式护送是也,至于卫钦本人,折返追上大部队,到河东后再与他们汇合。

    范成明的鼻子还是不大灵,居然没闻出具体是什么食物。

    众所周知,右武卫很有几样干粮,不只一点两点的“歹毒”。

    本来想蹭一点吃的,现在彻底歇了心思,晚上,其实也不大饿。

    段晓棠问道:“哪一样?”

    卢照话说得洒脱,“豆渣饼,周仓曹说现在做这个最方便,足够支撑到河南了。”

    反正卫钦没去过草原战场,对豆渣饼应该没什么忌讳。

    卢照小声嘟囔一句,“我本来想要列巴的,那个最抗饿。”谁不说他对“发小”够意思。

    “可惜周仓曹说没有现成的。”

    其实是有的,但那算是右武卫的战略储备,若是临时有军事行动立刻就能用上,但平时可不能轻易动用。

    毕竟,这玩意吃多了容易伤士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不错,请把《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