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状元世家

    一、玉笥焚香

    成化七年(1471年)深秋,余姚龙泉山北麓的王氏宗祠内,青烟缭绕如龙蛇盘柱。十八岁的王华跪在先祖牌位前,脊背挺得笔直,膝下青砖沁出的寒意顺着骨髓直钻心口。三日前,他从钱塘江畔的客舟踉跄上岸时,怀中还揣着半块发霉的胡饼——那是他典当最后一件长衫换来的盘缠。此刻,族老们浑浊的目光正穿透香雾,钉子般钉在他瘦削的肩胛骨上。

    “云山,”族长用烟杆敲了敲供桌上的黄榜,“你父王伦耗尽家财供你读书,若此番乡试再落第……”

    话音未落,祠堂外忽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匹枣红马撞开朱漆大门,驿卒高举描金漆筒高喊:“绍兴府王华,中解元!”

    王伦手中的茶盏“当啷”坠地。这位以诗书自诩的私塾先生,此刻竟像个孩童般扑向漆筒,枯瘦的手指在“易经魁首”四字上来回摩挲。忽然,他转身盯着儿子额角的淤青——那是前日被债主推搡撞上门框的伤痕——突然放声大笑:“此伤当刻碑!世人只见我儿今日风光,焉知昨夜风雨?”

    二、五岁不言

    十年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春分夜,王家老宅的紫藤花在细雨中簌簌作响。产房内,郑氏紧攥着浸透血水的被褥,恍惚间见绯衣仙人托玉印入怀。待婴儿啼哭划破黎明时,屋檐下的白鹤竟齐声长唳,惊得稳婆打翻了铜盆。

    “此子额庭如悬璧,必是文曲转世!”闻讯赶来的云游道士抚须惊叹。然而当王伦将《孝经》置于孙儿襁褓时,婴儿突然睁眼,漆黑瞳仁里竟似有星河流转。

    这双异瞳让王家陷入长达五年的惶惑。小守仁能跑会跳,却始终闭口不言。每逢宾客来访,他便蜷在书房角落,用树枝在地上画些古怪符号:有时是北斗七星错位的星图,有时是《河图》《洛书》交叠的纹样。仆妇们窃窃私语,说小公子定是孟婆汤喝得少了,带着前世记忆投胎。

    转机出现在弘治元年(1488年)的浴佛节。五岁的王守仁跟着祖父逛庙会,途经大雄宝殿时,忽见一游方僧趺坐诵经。小童猛地挣脱祖父的手,跌跌撞撞扑到蒲团前,开口竟是梵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老僧手中念珠“啪”地断裂,琉璃珠子滚落满地。他颤抖着捧起孩子的脸,目光穿透那双幽深的眼睛:“三十年后,当有光明照破山河。”

    三、竹影叩窗

    改名“守仁”的当夜,王家书房烛火通明。七岁的孩童伏在《大学章句》上,鼻尖几乎贴到泛黄的纸页。窗外春雨敲打新竹,沙沙声里忽然混入异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稚嫩的童声在黑暗中响起。

    王伦惊得毛笔坠地,抬头见孙儿正指着朱熹注疏,一字一顿道:“格竹七日可致知?谬矣。”

    老人手背青筋暴起。他想起三日前,这孩子盯着庭院修竹发呆整日,深夜竟抱被褥宿在竹丛下。此刻月光穿过窗棂,在守仁脸上投下枝桠状的光斑,恍若某种古老谶纹。

    “汝父明日便到京城殿试,”王伦突然起身推开轩窗,任夜风卷着竹叶扑进书房,“若他高中状元,你待如何?”

    守仁抓起案上未干的狼毫,在《帝鉴图说》扉页画了幅古怪的舆图:居庸关的箭楼歪斜如剑,漠北草原上画满密密麻麻的骑兵。墨迹未干的笔锋突然顿住,一滴浓墨晕染开胡虏的旌旗。

    “我要去那里。”孩童指着关外某处,眼神灼亮如焚。

    四、金殿传胪

    同一时刻,紫禁城奉天殿内,王华正经历此生最漫长的等待。寅时的更鼓声中,他望着蟠龙金柱上凝结的晨露,忽然想起离乡前夜——五岁的守仁将一枚温热的鸡蛋塞进他掌心,蛋壳上用朱砂画着歪扭的八卦。

    “陛下驾到!”

    鸿胪寺官的唱名声惊破思绪。当宪宗皇帝展开王华的策论时,忽然轻笑出声:“卿言‘帝王之学,当以正心为要’,莫非暗讽朕修玄炼丹?”

    殿内死寂。王华瞥见司礼太监怀恩微微摇头,却仍挺直脊背:“臣闻陛下夜批奏章至四更,此即正心。若移此心于治国,何愁四海不宁?”

    突然,宪宗将策论掷于御案,起身时九龙金袍扫翻青玉镇纸。就在群臣伏地战栗时,皇帝却抚掌大笑:“好个‘移心治国’!传旨,今科状元赐王华!”

    消息传到余姚那日,守仁正在龙泉山巅练剑。七岁的孩童望着信使快马掠过姚江,忽然以木剑指天:“他日我名,当逾此山!”江风骤起,吹散的话语坠入崖下万丈深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王阳明传不错,请把《王阳明传》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王阳明传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