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快要失控的财政与功臣云集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11月5日,京城。

    总理大臣府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税收统计,其中今年民朝税收再次增加了800万两,达到1亿1200万两这个前所未有的数字。

    而粮食增产却极其缓慢,只增加了大概300万石左右,对比今年大同社投入了两千万两用于新修水利,可以说投入产出比极其差,哪怕用这些钱去购买粮食,也比这增长的粮食要多。

    但即便是这样,这笔亏本的买卖也要做,没有这2000万两银子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当中,今年民朝粮食说不定就要减产。

    今年北方虽然受到旱灾的影响,但大同社有这么多年抗旱的经验,旱灾的影响其实是有限。

    只是大同社为了改变北方的气候,大量的土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黄河两岸五里范围,大同社会逐步清理这个范围的村庄,种植树木保持水土,以改善黄河的泥沙含量。

    加上大同社今年在黄河两岸,规划了7个泄洪区,想要恢复上古时期巨野泽的盛景,以此恢复北方的湖泊系统,改善北方干旱的气候。

    多种政策实施下去,北方有大量的田地,变成了湖泊和树林。再加上移民的原因,这才造成北方减少了600万石粮食的情况。

    但这种减产对北方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的长期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当然大同社敢这样做,这和江南粮食的产能快速提升,南洋开发逐步开始反哺本土,东宁岛与吕宋大量粮食输入中原有关。

    今年长江以南虽然也有洪涝,但新修水利之后,粮食增产明显,多收了900万石粮食,这样一减,一加当中,民朝的粮食还是处于增长区间。

    按理来说税银在增加,粮食产能也在增加,刘永这个总理大臣应该感到很欣慰。

    但实际上他看到今年的统计数据,眉头皱的都快压死苍蝇了。

    民朝的财政开支也在增加,而且增加的更快。民朝行政开支已经平稳,军事开支,随着西南清剿土司战争的落幕,这块开支也在大规模的减少。

    教育开支,医疗开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也在预算之内,移民开支,厚生金开支增加的也不多。

    但修建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开支却暴涨,导致民朝全年开支达到了1亿3000万,最终亏空了1800万两。

    这表明刘永进行了三年减少财政支出政策,几乎全部没有达到目的。

    刘永皱眉头道:“我大同社的巡抚哪来这么多钱?

    他们每个工程我都是先把钱打到各家钱庄,怎么到年底就会有如此多的超出?”

    户部尚书郭铭苦笑道:“他们制定工程计划的时候,钱往少的方向报,通过项目,做着做着就喊开超支了,户部再不给他们打钱,他们就没工钱给修水利设施的农户,逼得我们户部不得不增加预算。

    地方上的工程,一般都会超支30%左右,而这些钱又是要给农户的,户部又不好不管,这样开支自然少不了了。”

    刘永脸色不满道:“他们想借农户来压我们总理大臣府。”

    三司使李富也委屈道:“超出30%都不算什么,好歹是用水利设施,我们三司衙门都快架空了。

    地方上的钢铁厂,水泥厂,煤油灯厂,纺织厂,器械厂,蒸汽作坊,这些地方巡抚不经过我们三司使衙门同意,却挪用作坊的钱财。

    您说一个钢铁厂要建什么纺织厂,石油作坊硬要为当地修桥铺路,本要上交的利润八成都用在地方上。我们想管都管不了。”

    洪承畴去做鸿胪寺卿后,号称计相的三司使衙门,徐晨就任命了炮兵师长李富接管,他的想法是李富精于计算能管好三司衙门。

    但随着战事的稳定,大同社由战时状态改为经济建设状态,各个行省都在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桥梁,铁路等基础设施,新建工业区建设作坊。

    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中拥有的钱财太少。有一部分巡抚学着罗伟招商引资,而后建立作坊,增加税收,以此来增加巡抚衙门的收入。

    但还有一部分巡抚觉得这太麻烦了,耗时太久了,就盯上了三司使下属的工厂了。

    这些工厂都是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每个的收入那比一个工业区都多。

    以延长石油工厂为例,光靠煤油和沥青,每年的利润就超过了500万两,这些年他们还开发了其他产品,利润每年都在提升,是大同社当之无愧的第一赚钱工厂。

    这些工厂名义上由三司使官吏,但因为和地方上牵连很深,地方的巡抚衙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让这些利润为地方建设服务。

    像是购买地方的发展债券,又或是在地方建设作坊,名义上是扩张的产业,但实际上却是被地方为地方巡抚工程服务。

    这就让李富很不满了,自己这个计相几乎都被架空了,根本不能控制这些作坊的经营,甚至他们的利润都没有上交。

    偏偏他又是小字辈,现在这批大同社的巡抚,都几乎是元老。比资历,比功劳,他也比不过。

    他现在就无比后悔,早知道会这样,他当这个计相做什么!

    当自己的炮兵师长不好吗?每天教教那些学员如何开炮,如何计算弹道,然后去火炮工厂视察,看看新式的火炮,这日子过得多好。哪里像现在,明明手下有那么多作坊就几乎不能控制。

    听完之后,刘永脸色极其难看,不能再让地方这样继续各行其是了。

    1800万两的财政赤字,这要放在大明就足够亡国了。也就是大同社积累足够,这笔财政赤字还能承担。

    但再这样无序下去,从江南弄到了这3亿两黄金白银,要不了10年就会消耗殆尽。

    统计完民朝这一年的财政收入和开支之后,徐晨去元首府汇报开支收入表道:“元首,不能让下面的地方巡,再继续这样随意扩大开支,去年财政赤字还只有不到800万,今年就增加到1800万了,这还是在想尽办法收缩的情况,再让他们搞下去,我大同社即便有时候金山也要花光。”

    徐晨看完上面的数据眉头紧皱,显然这已经有点地方失控的表现,这个时代可不比后世,每一笔多的开支那都是真金白银。

    而且这个趋势也非常不好,他在后世见多了这种情况不加以限制的话,今年是1800万了,明年可能就要涨到3800万,4800万,直至民朝的财政系统彻底崩溃,而后再重新来过。

    徐晨询问道:“你打算如何制止这种行为?”

    刘永道:“地方巡抚弄钱的地方有两个,一就是工程超支,逼着总理大臣府为他们擦屁股,我打算今年严明制度,再有超支的地方巡抚,由地方巡抚擦,知府弄出来的,由知府擦,县令弄出来的亏空,由县令擦,拿他们的公使钱来填。总之谁挖的坑谁去平。”

    徐晨点头道:“应当要严明制度,权责对等,正好就借着此次的公民议会把这一次的新制度,告诫各地的巡抚。”

    刘永继续道:“二就是明确作坊的管理权,像陕西巡抚黄松年,他今年一年就从陕西的石油作坊,钢铁作坊,纺织作坊用了上千万两银子用来建铁路。沥青马路和作坊,不能再让他们花大同社作坊的钱。”

    徐晨想了想道:“只是抓大放小,大型的作坊严令由三司使衙门来管理,稍微次一点的则交给地方巡抚的衙门。再小一点交给知府衙门,县衙。

    一些小的作坊我们管不过来,也没那个精力管,干脆就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去管,但要和他们说好权责分配,这些作坊赚的钱由他们支配,但亏了钱,也由他们地方巡抚来承担,不要再想民朝给他们擦屁股。”

    刘永想了想,交一些作坊给地方管理,换他们承认那些大型作坊由总理大臣府控制也可以。

    就在刘永和徐晨两人想办法压制地方巡花钱的冲动。

    而在长安城郊外的足球场,明朝的这些巡抚就集合在一起观看足球。

    今年随着高大壮与田见秀两人的努力,广西,贵州两地的土司力量终于被围剿干净,西南地区已经完成改土归流,由大同社的官员直接管理。

    同时因为南明提前吞并了东吁国,杜麟征他们已经不想再在云南浪费时间,想要提前建设东吁国,于是两国谈判之后,大同社决定提前一年把交换云南的粮食和军火交给他们。他们则提前一年撤出云南,至此大同社正式统一了天下。

    所以今年大同社的元老回来的特别多,高大壮田见秀这些在前线的将军也回来,在南洋的赵云飞,日本的杨秀头,朝鲜的张献忠等也全部回到京城。

    高大壮看着这宏伟的水泥造足球场感叹道:“这还是我第一次来京城,却没想到如此繁华,光这一个足球场就能容纳上万人,却只为了让京城的百姓娱乐。”

    西域总督王耀文也羡慕道:“这要在西域足够建一座坚固的堡垒了,这天下就是这样,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我想修个铁路到现在还没有规划。”

    而后他看向黄松年道:“老黄,天下的巡抚,你最富了,你可是我们西北王,能不能给我想想办法?”

    关中是大同社的根基,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民朝最富裕的行省,即便是这些年江淮行省,南直隶追了上来,但还是比陕西行省差半步。

    而陕西的税收和物资也主要是供应给西域,河套,大漠等地,这三地都要靠关中的物资补给。所以才有了西北王的说法。

    黄松年翻白眼没好气道:“你可不要给我找麻烦,我大同社连帝王都没有,哪来的什么西北王。”

    “元首大概又不会当真。”王耀文满不在意道。

    黄松年摇头道:“你再拍马屁也没用,长安到哈密全程3500余里,而且一路还有高山戈壁,道路险险,元首都承担不起这条铁路的建设费用,更不要说我关中了。”

    张献忠笑道:“你西域占着丝绸之路,还有各种宝石,玉石,想来应该也赚了不少钱,你自己慢慢修就是了,每年修个几百里,总有一天能贯通啊。”

    王耀文苦脸道:“宝石就是再值钱,那也只有少数人买得起。更不要说这几年西南地区冒出一堆翡翠,这玩意儿更靓丽,挤占了玉石的市场,和田玉的价格都降了三成,我的日子也变得更难了。我还要镇压准格尔,哪里有闲钱修得起铁路这种奢侈的玩意儿。”

    高大壮淡然道:“你何必心急,等几年就是了,西域是西北的屏障,元首迟早会修通连通西的铁路的,只是现在中原要紧。”

    王耀文无奈道:“某没有大壮哥你命好。”

    高大壮为两广都护府都督,这一年来大同社加大了对两广的投入,建立了甘蔗园,橡胶园,烟叶种植园,还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投入,西南地区快速稳定,当地的百姓都跟着大同社打工,建设经济作物园,根本不理会那些只会盘剥他们的土司。

    田间秀笑道:“我西南你也妒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你当是开玩笑。要不要我们俩换一换?”

    王耀文无奈道:“都差不多,我西域不是戈壁就是沙漠,我去西域好几年看到的雨,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在区域挖水渠你都不能露天挖,要在地底下挖坎儿井,为了种粮食,我这几年每年都要带着士兵挖个几百里坎儿井,吃沙子都快吃饱了。”

    而后他看向赵云飞羡慕道:“说来说去还是你们南洋好,那些海上一条船就有价值几万的货,光收税就让你们南洋舰队富的流油。”

    赵云飞道:“个地有个地的苦,海商富裕,不代表南洋舰队富裕,现在我南洋舰队驻扎的巨港,出了港口就是一片原始森林,只能看到一些猴子,大海的风险也不比你区域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不错,请把《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