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工匠社会与湖广艰难的转型

    大同历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7月25日,南直隶。

    李文兵又在金陵巡视几天,金陵原本是江南的经济中心,这些年发展虽然不慢,但已经比不上扬州。

    但李文兵更喜欢金陵的环境,扬州富虽然富,但却是繁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感,根本不是他想象当中的大同世界。

    在扬州富商豪奢,工匠疲惫,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为金钱而奔波,整个环境充满了拜金的气氛。

    但金陵虽然人口不如扬州多,富裕也差一点,但这里的工匠不用那么行色匆匆,更加从容自信。

    这里的富商也没有扬州那么多,豪奢,这里没有大量的勾栏瓦舍,酒池肉林的场景。

    却有大量服务普通工匠的酒馆茶馆说书馆,以及街道旁大量的足球场,在金陵有种江南水乡的从容。

    产业的发展,也是分散在南直隶多个州县当中,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所以南直隶的百姓只用待在自己家乡,或者是家乡的县城打工即可,既不用千里奔波去大城市赚钱,也不会出现赚到钱,却因为难以在打工的地方立足而感到不满,这里的主角不再是那些豪奢的商人了,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忙忙碌碌的工匠。

    金陵的傍晚,整座城市才像是活过来了一样,工匠们呼朋引伴,三三两两,或是去戏院,或是去茶馆,要不找旁厂区旁边的空地,踢一场足球赛消遣娱乐。

    李文兵看着这些从容自信的工匠道:“你做的很好,难怪元首继续让你留在南直隶,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这几年大同社的将军巡抚,每年都会调动一两位,防止他们形成山头,只有李岩的南直隶巡抚,却没有被调动,徐晨给的理由是南直隶在进行一场社会实验,让他们给予一定的帮助,今天他终于看到这场社会实践的成果了。

    李岩苦笑道:“我努力了十几年,官营体系也就接纳了三十万,能影响百万工匠,但对比整个南直隶2000多万人口,依旧是杯水车薪,想要建成大同世界,需要努力上百年。”

    李文兵笑道:“事情不是一代人就能做的完的,你这个模式就很好,我们一点点复制到其他行省,一点点的往着大同世界前进,让天朝文明走出治乱轮回,我等也算是不虚此生。”

    “砰砰砰!”忽然一个足球飞了过来,落在他们脚底下。

    一个中年的汉子走过来抱歉道:“我等的足球没有砸到你们吧。”

    “没有!”李文兵笑道。

    “李执政!!”来人惊愕的说不出话来,整个人也紧张的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李文兵看着这个略显肥胖的中年道:“你倒是有点面熟,你是我们大同社的社员?”

    这个时候潘旻惊讶道:“李巡抚。”

    李岩笑道:“这位是我们大同社的总理大臣。”

    潘旻马上道:“李执政好。”

    李文兵笑道:“你们这是在踢足球赛?”

    潘旻从容道:“工友之间的友谊赛。”

    李文兵笑道:“踢足球赛好,既能锻炼组织力,又能团结工友,社长就说过,足球赛是属于我们工友独有的文化生活,现在各个行省都有自己的联赛,弄的也是如火如荼,我看机会成熟的时候,可以搞一个各个行省的冠军联赛,让各个行省的总冠军,去京城踢足球,加大各行省工友之间的流。”

    李岩笑道:“执政您这个提议好,我的也想见识见识其他行省工友的球技。”

    李文兵看着还有点紧张的孔晨笑道:“不用这么紧张,我也不吃人,你叫什么名字,你们工厂是做什么的?”

    潘旻看到紧张咋说不出话的孔晨道:“他是我们厂长,叫孔晨,我们厂是生产蒸汽抽水机。”

    “孔晨?”李文兵终于有点想起他了。

    “你不是在扬州开工厂,怎么来金陵了?”

    孔晨苦着脸道:“扬州竞争激烈,我把厂子搬迁到金陵,加入官营体系了。”

    李文兵脸色这才稍微好了一些道:“能知错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

    孔晨马上道:“我一定谨记执政的教诲,我大同时间添砖加瓦。”

    这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李文兵的好心情,他在南直隶考察半个月之后,踏上了北返的轮船,他要回去组织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

    话分两头,相比一路考察的李文兵,李富和刘宗敏却是一路做恶人,他们牢记刘永的话,对那些资不抵债的作坊,生产效率差的作坊该关的,关,该发卖的,发卖,工匠能安置的安置。

    这一路从北到南各州府官吏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好脸色,把他们看成丧门星,对关闭的作坊,他们用尽各种方法拖,甚至请他们向元首求情,但都被两人坚决的拒绝了,这口子开了,他们后面的事情还要不要做?

    所以他们一行人走的极慢,到九月份的时候才走到了湖广行省的襄阳府。

    但他们想要关闭襄阳第三纺织厂却遭到了襄阳府上下的抵制不说,连湖广巡抚沈植都出面抵制。

    他来到招待所对两人诉苦道:“我们湖广行省自从纳入大同社以来,每年要往中原输入千万石以上的稻米,去年往中原输入了2700万石稻米,社里在南洋购买粮食,又是加价,又是补贴,一石三元,我们湖广的稻米却只有9角。”

    “我知道这是为了救助中原的灾民,南洋是个外人,不给高价钱,他们是不会往中原运输粮食的,湖广和中原是同胞兄弟,这个责任我湖广要背,也应该背。”

    “这十几年来为了保证民朝的粮食安全,我湖广行省所有的重心都放在粮食生产上,湖广上下几万官员,修水坝,修水渠,开荒种地,人家开纺织厂,我们在种地,人家修钢铁厂,我们还在种地,没办法谁让我们湖广是天下的粮仓,湖广熟,天下足,这是连小儿,都懂的话。”

    但种地只能让大伙吃饱饭,想要富裕就要发展产业,第三纺织厂的确有点亏本,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把他们关闭呀。

    要真的按市场价来算,我们湖广一年对外输出两千多万石粮食,全部按市场价来算,一年怎么也要多出2000多万元,怎么没看到有谁把这笔钱补给我们?”

    “要按市场化来经营,就全市场化经营,先给我们湖广补偿1亿元的粮食钱,不能总有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吃亏,这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沈植显然怨念颇深,一时间全部都发泄出来了。

    从大同社攻占湖广行省之后,对两代巡抚的任务就是保粮食,湖广行省所有的资源和钱财,都用在修水库水渠开荒,增加粮食产能这些项目上。

    湖广的官吏,最开始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们知道粮食对北方的重要,湖广的粮食就是用来救活他们的亲人,他们的乡亲。

    所以他们身先士卒,带着湖广农户修了十多年的水利设施和开了十年的荒地。

    但北方的旱情逐步减少,对湖广粮食的需求也在减少,尤其是这两年,无穷无尽的天灾过去,去年整个民朝粮食增产一成多,元首府就放开了湖广粮食的限制,允许一定的自由买卖。

    天下的农户放开肚皮吃了一年,都没把这些粮食吃完,一日三餐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普及,农户现在也能彻底吃个饱饭。

    今年夏收,整个民朝从南到北都是大丰收,湖广更是前所未有的增产两成,年产粮食增加了3000多万石,湖广从上到下都喜笑颜开,但官仓却通知他们,今年收的粮食要再减少一成。

    当初大同社定下要储存到足够天下人吃三年粮食的宏伟目标,居然在大同社成立25年之后,真要达成了,现在官仓居然要满了。

    湖广的粮食放开了限制,长到一元二角的情况下,夏收之后快速跌到一元一。

    沈植的湖广官员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要谷贱伤农,今年秋收如果再丰收,粮食的价格只怕还会跌破一块。

    湖广行省他们忧患意识很高,在大同社放开粮食的限制之后,他们意识到北方度过了这场旱灾以后不会缺粮食,湖广要想办法转型,而他们看着民朝各个红火能赚钱的产业。

    钢铁行业利润虽然高,但投资太大,建设的工期太长,技术要求也高,除非有元首府的支持,不然他们弄不出来。

    想要弄蒸汽机,低端的小型抽水机,锅驼机,市场饱和利润也不高,这种小厂子在湖广到处都是。

    最后他们看中了纺织厂,纺织厂投入相对来少,技术难度也不高,湖广有一定的基础,当时民朝纺织业红红火火,于是他们决定湖广原有的纺织厂要扩展,还在襄阳城再建立一个大型的作坊。

    结果他们这个作坊还没建设好,新大陆的战事结束,庞大的军需订单消失了,还因为新大陆土著疯狂杀入西班牙人,一个几千万的大市场也被土著杀的干干净净,短时间内消灭了上亿的市场,纺织行业由最赚以前的行业迅速变得产能过剩。

    而像襄阳第三纺织厂这种,已经处于纺织出多少布就要亏多少钱的窘境。

    李富和刘宗敏两人一时间被说的哑口无言,这十年湖广贡献的确最大,他们不但要往北方供应粮食,还要往江南两广地区供应粮食。

    关键大同社为了控制物价粮食的价格并不高,最缺粮食的时候,甚至不允许粮食自由买卖,而是直接定死了粮食的价格。

    李富沉默半天劝说道:“你们继续坚持下去也是没用,短时间内纺织行业供过于求,不消除一些落后的产能,这种情况是不会得到改善的,你们这种新建立的纺织作坊,生产效率是比不上那些老作坊,只能陷入越生产越亏的窘境。”

    沈植道:“把新建立的纺织厂就这样贩卖,其他的作坊不会用这些机器去生产布,这不一样是产能过剩,有什么不同,我只求元首府给我们一点时间,我相信襄阳第三纺织厂能做到扭亏为盈。”

    刘宗敏想了想道:“如果沈执事一定要坚持,那也可以,元首说了,纺织厂以后的损失,由你们出公使钱来负责,如果还不够,就拿功臣年金和厚生金来偿还,谁挖的坑谁填,这就是元首的态度,您确定真要拿一省人的养老钱和公使钱来博一下?”

    刚才开口滔滔不绝沈植沉默了,这个责任很重大,真不是他能独断专行的啦。

    他想了想道:“我需要商议一下。”

    李富道:“老沈,我们可以给你三天时间,这三天内给我们一个答复,我们也好向元首复命。”

    沈植和湖广高层商议一阵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以后粮食会越来越多,湖广的粮食价格还会下降,湖广要坚决转型,要保下襄阳第三纺织厂,熬过这阵寒冬。

    于是李富和刘宗敏两人召集了当地商贾,带着他们找到沈植道:“老沈,既然你坚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们湖广行省先把欠下的债务偿还,还有我要再警告你一次,民朝《契约法令》规定,契约完成,钱货两清,因意外的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月,现在你们已经欠了人家半年的账款,这笔钱也应该还了。”

    沈植愕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不错,请把《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