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几个小建议

    “哥,吃饭了。”

    喜顺和六子捧着两个托盘,小心翼翼地走进屋。

    里屋,王嘉恩正在书桌上奋笔疾书,头也不抬地回道:“你们先吃。”

    外头两人将3盘菜和馒头放好,上面还有几个烤土豆。

    随即又好奇地走进屋,凑到了书桌前。

    最近六队里面也在搞扫盲活动,两人也认识了一些字。

    六子歪起脑袋,赞叹道:“哥,你写的字好看,规规整整的。”

    王嘉恩笑笑:“你们先去吃,我写完这一段的。”

    “噢。”

    两人回到外头,坐在桌子旁静静等待。

    王嘉恩则是继续埋头苦写。

    他在给上级写一些建议。

    论智慧,初代们都是千年不遇的大才,但王嘉恩拥有领先80年的经验,可以帮他们减少一些试错成本。

    远的东西以后再说,这两天他就光写晋、陕地区的发展,以及将来光复华北之后,黄河的处理问题。

    晋省是个好地方啊,有山有水有矿,旁边延长还有一个大油田。

    就这样的先天环境,要是在沿海,能有个港口,直接起飞!

    王嘉恩给出的建议就是,大力发展工业,但在满足自身消耗的情况下,对矿产类原材料的开采加以限制,甚至以后战争结束,原材料什么的尽量去进口。

    矿是会挖光的,上一代人为了高速发展,大量开采,让后代的子孙们怎么办?

    要用也用别家的,家里的就留给后代。

    研发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口工业成品,这才是对外贸易的正确打开方式!

    几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几千吨稀土矿换回芯片的事情,太辛酸了。

    而对于研发环境,王嘉恩也给出了建议。

    研究室内可以增设支部,但只负责后勤、安保等服务性质的工作,没有外行指导内行的权力。

    更不得以莫须有的借口找研究人员进行审问谈话,更没有直接抓人的权力,且任何工作都须经过科室研究领导的同意。

    必须从一开始就给那些大神们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从根子上杜绝科研体系内的官僚陋习,让科学家们能将精力都放在技术攻关上面。

    要不然整天想着应付那些争权夺利的家伙,还有多少心思能放在为国效力上?

    到时候会外语的就被定性为特务,真是抓特务吗?

    杀鸡儆猴罢了,只是为了让大神们知道谁说了算。

    这些例子,也被王嘉恩写成了“我们那边的真实事件”。

    老爷爷何许人也,或许早就猜出了一些事情。

    早在1888年,就有一部小说叫《回顾:2000-1887》,里面的小说主角就通过休眠的方式,去到了112年后的美国,看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

    所以“穿越”这个词,对于这年头的一小部分人并不陌生,只是大家都认为那只是小说,都不信。

    就比如上次来的那些列强代表,他们都只是认为王嘉恩背后有一个神秘组织,藏得很深,并没有往“穿越”方面想,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世界太大了,洋人没到过的地方很多,就说南极,哪怕是在蓝星上的21世纪,其真正探索的范围也不到10%。

    等到王嘉恩“预言”的事情在未来一一验证,或许老爷爷就能确信他是怎么回事了。

    再之后就是黄河的问题,也是王嘉恩上次在会见列强代表之后,这几天一直心心念念的。

    我们的母亲河,真就跟我们广大的母亲一样,有慈爱,也有暴躁。

    自己的孩子稍有不听话的,直接就是一巴掌,哪个王朝不注重水利,她就会抡起她那粗壮的胳膊。

    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母亲河下游决口泛滥的次数达到1590次,较大程度的改道26次,超大范围改道6次,所过之处,那真是寸草不生!

    可以说,每次改道,都造成了一个鼎盛王朝的由盛转衰,或者干脆直接灭亡。

    因为每次涝完了,紧跟着就是大旱。

    可能叫她母亲河,不是因为亲近感恩,而是被她给彻底揍到喊妈了吧。

    其他文明的母亲河露出温婉的笑意:乖,妈妈这里适合生存,好好感受母爱吧,孩子们。

    而我们的母亲河却用拇指了指自己的鼻尖:我这里也适合生存,但是只有强者才配做我的子孙,接招吧,孩子们,吃我一记扫堂腿!

    后世也在极力治理黄河,但自从黄土高原植被被破坏后,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疑难杂症,哪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而王嘉恩给出的方案,就是在上游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同时,在中下游重开一条新的河道,让黄河的入海口转到黄海。

    这个方案也只有现在能实行,因为沿途都还没怎么发展,都是一穷二白。

    后世有人提出过,但是可行性已经没了。

    沿途的瓶瓶罐罐太多,不说那些建好的高速公路、国道、铁路之类的基础设施,光说拆迁款,就能赔到吐血。

    重开河道的好处当然很明显,第一个就是能将黄河航道利用起来!

    对比后世的长江,年运货量能到30亿吨,而黄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下游河段流速减慢,上千年的泥沙堆积导致河床太高,最浅的地方不到2米,根本无法通行大吨位的船只。

    再看长江,在武汉之后,能通行5万吨级货运船!

    黄河的运力一旦上来,那对于其中下游的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绝对是一大助力,内销的可以直接出口了呀!

    比如晋省,如果能把运城打造成武汉那样的航运大城,那是什么光景?

    简直不要太美!

    另一个大好处,黄河从黄海注入,可以保护渤海的同时,还能在黄海海岸线造陆啊。

    每往前造一公里的陆地,我们的专属经济区就往外移一公里!

    可别小看这一公里,结合大海的辽阔,那是价值数亿的渔业资源!

    别的国家吭哧吭哧在那里挖土填海,我们的母亲河如果利用好,每年啥事不用干,就能帮我们新增10几平方公里的土地!

    当然了,这是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但如果能完成,那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不错,请把《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