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蘩霄说:“你说在森林里见到的稀奇东西是什么?”
帧启说:“一些类似贝壳的东西上绘制的波形图案。收藏家们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尹蘩霄说:“具体是什么东西呢?”
帧启说:“是石头和贝类。这些波形图案并不像是我们人类绘制。雕刻非常细致。让我想起了微雕。”
微雕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这时一位穿着灰色西装的男子经过。他和在场的人都打了招呼。
他注意到帧启手中的照片,说:“你们在这聊行程计划吗?我叫段葵晋。一个收藏家。”
“你好。我们正在聊,贝壳上的奇怪符号。” 帧启拿着一个贝壳照片说。
“是的,我看到你们拿个照片。恰巧我这有一个实物。” 段葵晋拿出来一个贝壳,上面正刻有波形文字。
“这个是哪里搞来的?”
“是在我们要去的目的地附近。不过这个消息没有对外公布。那个区域还不是很安全。”
“是的。能借给我们看看吗?”
“可以。不过注意,这个估价可能很贵的。”
“我们会小心。”
帧启拿过来那个贝壳,像是唐冠螺,白色,一圈一圈刻上了波形。
段葵晋说:“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文字。”接着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假如这是一种波形文字。
波形有幅值、频率、相位、脉冲宽度等特征量。
不同的特征量组合,可以表达不同的预设值信息。
波形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波形有不同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正弦波形是在时域中定义的,但其波形失真参数却用正弦波形通过傅里叶变换后在频域中各谐波分量相对于基波幅度的大小来表示;锯齿波的非线性是指实际波形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速率较低的锯齿波的非线性可用等间隔精密采样的方法进行测量。脉冲的幅度和描述系统瞬态特性的前沿、过冲和顶部下降等参数是最常见的测量项目。
傅立叶变换,表示能将满足一定条件的某个函数表示成三角函数(正弦和/或余弦函数)或者它们的积分的线性组合。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傅立叶变换具有多种不同的变体形式,如连续傅立叶变换和离散傅立叶变换。它可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
数字可能是对应于不同的频率。
方位可能是对应于不同的幅值。
时间可能是对应相位。
体积可能是对应脉宽。
而且这些波形不是标准的正弦和脉宽。而是多种波形叠加。
但是在不知道一个生物的特征、族群社会关系,这些文字也没有办法解读。在人类社会中,有长辈晚辈的关系,有自己定义的年月日星期时间概念,有自己命名的地理位置。
那么面对其他生物语言,对其自己的概念不知道,对语法也不知道,难以判断。各种可能性近似无穷无尽。
“听起来很新奇。” 帧启认真地听完后说道。“我们看它是否有规律。”
他们用相机拍摄下来,将这环形的立体的一圈圈波形还原到同一幅平面图中。
“先把波形还原成用函数表示,然后输入到音频播放器。”
他们用图像识别出来波形,定义一个最大峰值为1,近似用正余弦函数叠加的形式表示。把函数图叠加和原始的波形比较,看起来差不多了。
输入到播放器后,只是一段滋滋啦啦的噪音。
段葵晋找来了动物学家播樟,“这次有幸邀请到了各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在考虑是否是某种动物的声音。”
“也许我可以对比着找找。”
播樟想着找来动物的声音库,准备逐一比较。
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着一张神秘而复杂的波形图。那波形线条起伏跌宕,宛如深海中隐藏的秘密密码。
他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好奇。他想这张波形图绝非寻常,或许蕴含着海洋世界中某个未知的重大发现。他找到了一个庞大的海洋动物声音库。
声音库里存储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声音波形,从鲸鱼那悠长而深沉的吟唱,到海豚欢快清脆的哨音,再到章鱼神秘莫测的脉冲信号,应有尽有。这些波形数据是无数海洋生物学家多年来辛勤研究的成果。
他戴上耳机,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比较工作。他首先将目光聚焦在波形图的起始部分,仔细分析其频率、振幅和波形特征,然后在声音库中挑选出可能匹配的动物声音波形进行比对。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灵活地敲击着,调整着声音的播放速度、音量大小等参数,让波形图和声音库中的波形在屏幕上同步显示。他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变化。
当播放到一段鲸鱼的声音波形时,学者微微皱起了眉头。他发现,虽然两者在某些频率上有相似之处,但波形图的整体形状和节奏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于是,他果断地跳过这段声音,继续在声音库中寻找下一个可能的匹配对象。
有时候,当某一段声音波形与波形图的部分特征高度吻合时,他的眼中会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因为他知道,仅仅局部的相似还不足以确定这就是波形图的来源。他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地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有些海洋动物的声音波形非常复杂,包含了多个频率成分和调制信号,给比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他继续对这段匹配的声音波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的海洋生物资料,试图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
无脊椎动物:发声最多的是甲壳类,如蟹类和虾类等。这类动物通常用钳和触角之类,撞击和摩擦发出劈啪声、喀哒声或锉磨声。大部分是无脊椎动物在进食和运动中发出的,噪声频谱介于20赫到20千赫之间。在这些动物群集的温暖海区,噪声很大,在10~20千赫范围内,可能比 2级海况下的海洋噪声大45分贝之多。软体动物中,贝类在它们的壳开合时发出碰撞声;乌贼和章鱼在用坚硬的嘴进食时发出锉磨声,在喷水向前推进时发出砰砰声;藤壶和海胆在移动时也会发出喀哒声。无脊椎动物的某些发声可能和繁殖有关,或作为警告的信号。
甲壳类:海洋甲壳动物发声器分为 3类:①摩擦发声器。如龙虾的触角活动时摩擦额板,发出吱吱的响声,其频率为 6~84赫;赤虾类的发声器由几个到几十个数目不等的一列小脊组成;蟹类和歪尾类具有类似的小脊,互相摩擦发声。②大螯臼杵发声器。鼓虾、珊瑚虾、海绵虾等,都能由大螯两指急剧合拢发出强烈的爆破声。 ③掠肢掌指弹射发声器。 口足类虾蛄科等的种属,以其掠肢的指节骤然弹开,发出弹击声。特别是指虾蛄等属的掠肢指节猛然弹击时发出强烈的弹击声响,其弹击力能够击破玻璃瓶。
鱼类:鱼类的声音主要有摩擦声、鱼鳔振动声和游动时产生的流体动力声。许多鱼在咬啮、从岩石上剥下食物、摇动鳍部或摩擦咽部凸起部分时,都发出锉磨声,其主要频率为100~4000赫。大部分鱼类都有特别的肌肉和鳔连接或长在一起。这些肌肉振动时,引起鱼鳔振动而发声。栖息在中国沿海的石首科鱼类都会发声,其群体发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节律。其中,以发声著称的大黄鱼,通常发出短促的敲击声(0.1秒),或连续发出5~10个短促的敲击声,听起来好像击;蟾鱼发出的叫声,基频为200~300赫,持续时间较长(0.5秒),通常称为汽笛声。不同鱼类发出的声音,频谱和波形都不相同,可利用来判断发声的鱼类。蟾鱼和黄鱼的某些叫声和产卵有关,有些则是在求偶、攻击、防御或受惊时发出的。鱼类在游泳中,特别是骤然变速或变向时,也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声波。
哺乳动物:有些哺乳动物,例如大部分齿鲸类,都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海豚能发出持续时间为几十微秒、频率达100千赫以上的短促叫声,这种声音的发生和鼻道中的特殊气室有关。海豚头上的额隆,起着声透镜的作用,把接收的声波变成狭窄的声束,海豚根据水中物体对自己叫声的反射声,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海豚重复发出的叫声,频率随目标距离的缩小而增高,故可以借助这种声探测而不用视觉或其他感觉,自由地穿过障碍物或捕捉食物等。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不但对距离和方向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而且有相当强的识别目标的能力,能判断水中物体的形状和材料。多种齿鲸能发出声调变化的声音和叫啸声,其频率变化的范围为 1000~10000赫。这种叫声随种类和情绪而异,起着通讯的作用。中国长江中特产的稀有动物白鳍豚,也有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能力。大的须鲸发出的声音,通常在400赫以下,甚至于低达20赫,可能起通讯作用。海豹和海狮类动物在水中也能发出吠声和短促的声脉冲,并有某些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功能。
但是他最后得出结论,这并不是他已知的海洋动物发出的声音。(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