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1977

    五分钟后,何雨柱的总裁办公室,许大茂坐在何雨柱对面道:“柱子哥,我想把零售那部分交出去?”

    “人你选好了?”

    “嗯。”

    “晓娥吧?”

    “你怎么知道。”

    “你小子那点心思我还能不知道。”何雨柱没好气道。

    “嘿嘿。”许大茂尴尬的一笑。

    “娄家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他们想让晓娥回去,我岳父没了。”

    “娄老板岁数不大吧?”何雨柱道。

    “诶,心脏病,没救过来。”

    “节哀!”

    “晓娥自己怎么想的?”

    “她不想回去跟几个哥哥争,找她回去是她娘的想法。”

    “娄谭氏?”

    “对!”

    “家产她也不想分了?”

    “该分还是要分点的,我岳母想跟我们一起生活。”

    “你自己怎么想的。”

    “一起住也没关系,反正现在养得起。”

    “呵呵,你小子现在腰杆硬了。”

    “那也是靠着哥你,我那岳母其实是想开个酒楼,谭家菜酒楼。”

    “有话你就说。”

    “我师父不是谭家菜传人么,对了,哥你也会。”

    “这事你找老爷子自己商量去,别背着你师娘,不然我可救不了你。”

    “我懂,我懂!那晓娥的事?”

    “我同意了,你真舍得放手,你小子可是没少在里面投入精力吧。”

    “你给的担子太重了,我总感觉你不是让我考察那么简单。”

    “算你小子有长进,器械和药厂你都要考察,现在搞不了,不代表我们以后不搞。”

    “我知道了。”

    “你英语现在怎么样了?”

    “还凑合吧,日常对话没问题。”

    “那就行,以后你可是会经常往欧美跑。”

    “那我还要多练练。”

    “行了,任命的事过一阵子集团会下文,你自己回去跟晓娥先打个招呼,别弄个措手不及。”

    “不会,现在她就能搞定。”

    “你啊你,看来以前给你的担子太轻了,你小子没少偷懒吧。”

    “我哪敢啊,我在外面跑啊,选址,渠道这些。”许大茂喊冤。

    “行了,回去抓紧点办我说的事。”

    “知道了,哥,我代晓娥谢谢你。”

    “滚蛋,我用你谢,让她自己来家谢!”

    “那我可就带一家子去了,有点馋师父的菜了。”

    “去去去,跟你师父商量去。”何雨柱挥挥手。

    “那我走了,哥。”

    “不送!”

    随后何雨柱给阿浪去了个电话,这小子虽然说是在总部留了个办公室,但是大多数时间都在黄河实业那边。

    “阿浪,泰山安保拆分出一个‘泰山救援队’他们需要新的训练场地,要足够大,足够专业,香江的地头你最熟,哪里有地你帮他们找找,另外我打算建一家医院,也要选址,要交通便利,靠近市区但环境安静,预留足够发展空间。”

    “明白,老板,刚刚乔总和史斌都找过我了。”

    “嗯,具体的你跟他们商量,我要是不给你打这个电话怕是你的电话也会打过来吧。”

    “那是自然,这么大的动作,肯定要老板你同意才可以,不然我可不敢动。”

    “行了,我离开这阵子家里没事吧。”

    “没事,有事您一回来乔总就跟您说了,对了,您回来的时候我刚好在濠境没去接您。”

    “没事,我都没想到会去那么多人呢。”

    “那我去忙了。”

    “好,嘟嘟嘟”

    几天后,在将军澳工业园深处,一个高度保密的实验室内。

    来自北美的仙童核心团队正进行着航电核心部件的最后整合测试。

    实验台上,拆解自CH-47“支奴干”的原始航电核心部件旁,是仙童团队呕心沥血数月的仿制品——一套完全能自主制造的飞行控制系统核心模块。

    线路板布局、芯片封装、接口定义,都力求与原品一致,但内部的逻辑代码和部分非关键元器件的替代方案,是他们独立攻关的成果。

    首席工程师下令:“接入模拟信号,启动全系统自检。”

    “启动自检…通讯链路正常…导航数据注入…姿态传感器响应…引擎参数模拟…飞控舵面反馈…”试验人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逐项汇报。

    CRT显示器的屏幕上,代表各系统状态的绿色光点迅速亮起,汇聚成一片稳定的绿色海洋。

    最终,主控界面中央跳出一个简洁的英文提示:“SYSTEM READY”。

    “匹配度99.8%!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一名工程师压抑着激动汇报。

    首席工程师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声音带着疲惫却无比清晰:“通知何先生。我们,成功了。航电系统,完美复制。”

    听完秘书的汇报,何雨柱只是轻轻“嗯”了一声,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这本就是预期之中的结果。

    仙童团队的突破,只代表目前的水准,这东西是会进步的,更何况,火控、雷达这些还没纳入进去,只能算是一个小阶段的成功。

    不过他还是给予了鼓励,项目奖金和庆祝自然是少不了的,当然了这个他让顾元亨代替他去办了。

    1976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平静的渡过,‘泰山救援队’训练场地选在离岛,而‘仁安医院’选来选去最后选在了将军澳。

    何雨柱去参加了破土动工仪式,‘仁安医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然褒贬不一,主要是黄河集团以前根本就没做过相关的,所以很多人其实是想看笑话的,要知道这个医院规划的很大。

    规划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床位2000张,而且是近乎全科,这在这个时代是不敢想象的。

    当然何雨柱也不会去解释什么,医院的口碑又不是靠嘴吹出来的。

    时间很快就到了,1977年,这个年何家过得很热闹,远比去年热闹的多,去年因为特殊原因,吃饭的时候都没有酒。

    还有就是庆祝何雨垚入职西九龙O记了,这小子本来早就能毕业了,应是赖在学校跟余则成又学了一阵子才去报到。

    为此奥利安还给他开了绿灯,对了,奥利安现在已经升任助理处长,不过总部那边没位置腾出来,他暂时还在西九龙。

    何雨焱好像对军事很感兴趣,可惜香江没有对应的学校,这小子求到何雨柱这,何雨柱帮他搞到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资格,当来了用的是假身份信息,不然能不能回来还不好说呢。

    这小子也争气,居然考过了,这过了年就要去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上学去了。

    时间到了1977年的4月的某一天。

    香江将军澳工业园深处,仙童团队的实验室里弥漫着焊锡松香、臭氧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咖啡焦糊味。

    示波器的绿色光带在屏幕上无声跳动,各种精密的测试仪器发出低微的嗡鸣。

    团队成员正埋头于各自的工作台前,对一块新设计的集成芯片进行着极限压力测试。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大卫几乎是冲了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份还散发着油墨气息的《华尔街日报》。

    他声音带着颤抖喊道:“皮特森博士,皮特森博士!快看,加州,加州的苹果公司,他们,他们推出了个人电脑!面向普通用户的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一个正在焊接精密线路的女工程师抬起头,满是疑惑,“那是什么概念?小型机?”

    大卫把报纸摊开在皮特森博士面前的主工作台上,手指用力戳着占据半个版面的新闻标题和一张清晰的彩色产品照片:“不是小型机!是‘Personal Computer’!他们叫它 Apple II!就是这个!有键盘、显示器接口、能运行程序、玩游戏……价格只要一千多美元!面向家庭和个人!”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运转的低鸣。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刚才还沉浸在技术攻关中的专注氛围被一种无形的惊愕和压力取代。

    皮特森博士,拿起报纸把内容看了一遍,然后递给边上的人,报纸在工程师们手中传阅。

    “MOS 6502处理器… 4KB基础内存… BASIC语言固化在ROM里…”

    “彩色图形输出?支持游戏?”

    “开放式架构,鼓励第三方扩展卡…”

    “这…这简直是在小型机架构上做了极致的简化和优化,把成本压缩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负责电路设计的女工程师艾米莉亚声音干涩,带着难以置信,“他们怎么做到的?MOS 6502的性能…他们找到了最廉价的平衡点!”

    “关键是理念!”另一个资深工程师马克猛地拍了下桌子,激动得脸色发红,又带着一丝懊恼,“不是性能最强的,而是最便宜、最容易使用的,把计算机从机房搬进书房!”

    “上帝,这个定位太精准了!我们还在为飞行器琢磨百万美元的航电系统时,他们已经在撬动一个可能是百亿、千亿美元的市场!”以前团队负责外联的诺顿失声道。

    谁不渴望站在技术浪潮的潮头,他们团队以前不就是想弄出这样的东西,可惜没弄出来,最后导致仙童都没了。

    “大卫,你都没出去过,报纸哪里来的?”皮特森博士问道。

    “博士,这份报纸是安保送进来的,说是老板特意让送过来的。”

    皮特森博士猛地抬起头,特意送来的?

    实验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皮特森博士身上。

    老板的这个举动,绝非偶然!

    “老板是什么意思?”艾米莉亚蹙眉,“是告诉我们,我们落伍了?还是…在点醒我们什么?”

    “AppleII的核心是MOS6502,这是一种8位微处理器,架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廉,性能足够支撑个人计算的需求。它的成功,证明了微处理器大规模民用化的巨大潜力和可行性。而我们…”

    他环顾了一下实验室里那些更复杂、更精密的航电系统组件,“我们的方向,似乎还停留在‘高精尖’的特定领域。”

    皮特森博士沉声接口道:“但微处理器技术本身是相通,MOS6502的成功,恰恰印证了何先生最初构想的正确性——计算的未来,必然属于更小型化、更普及化的设备。AppleII只是成为了这条路上的第一个耀眼的路标!”

    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沮丧、或思索的脸庞:“先生们,女士们,沮丧和恐慌毫无意义。老板送来这份报纸,不是要打击我们,而是要我们看清楚方向!看清楚我们真正的战场在哪里!”

    皮特森博士走到一块黑板前,拿起粉笔,用力地写下几个关键词:微处理器,低成本,普及化。

    “Apple II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也证明了市场的饥渴。但这只是开始!”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被激发出来的兴奋,“它的性能还很基础,它的应用还很初步。我们仙童团队,拥有的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半导体设计和集成能力!我们不是在追赶,我们是要超越!”

    “那我们还要继续研究这套航电么?”有人问。

    “当然,艾佛森,请不要本末倒置,航电是我们近期最关键的任务,这是用来证明我们实力的,如果这个都搞不定,你认为老板会让我们继续去搞别的?”皮特森博士语气有点不好。

    “是,博士。”

    “我想老板应该是在催我们加速速度,因为有更大的舞台等着我们。而这套航电给了我们很多新东西,这都是将来会用上的。”

    “我不完全赞同,我觉得现在这套我们也不能放下,以后肯定要分出人手来继续迭代,这才是老板想要的。”团队的副手亚历山大道。

    “何先生把我们聚集在这里,投入巨大的资源,难道只是为了复制一套别人的航电系统吗?不!我相信他看得更远!他看到了芯片本身的价值,看到了微处理器作为‘大脑’,在未来无数领域——不仅仅是个人电脑,还有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甚至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飞行器控制——的核心地位!”

    “我赞同!”皮特森博士道。

    “那我们接下来?”

    “续续研究航电,另外我回去找老板申请一些设备,MOS6502的研发我们也要提前准备。”

    “好的,博士。”

    “行了,都继续忙去吧,我出去一趟。”皮特森博士道。

    皮特森博士匆匆离开实验室,开车直奔黄河大厦。

    他需要确认老板的意图,并争取推进新方向的资源。

    何雨柱似乎预料到他会来,示意他坐下,桌上正摊开着那份《华尔街日报》。

    “博士,报纸看到了?”何雨柱道。

    “是的,老板。Apple II的出现,确实印证了您之前的远见。微处理器民用化、普及化的浪潮已经开始了。我们团队深受震动,也深感时不我待。”皮特森博士深吸一口气。

    “那你过来是?”

    “我想拆分团队,分出一部分人手搞跟APPLE公司一样的东西。”

    何雨柱点点头道:“你很敏锐,设备方面,需要什么,列个单子给顾元亨,他会全力配合采购。”

    “太好了,谢谢老板支持!”皮特森博士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地。

    “这个你不来找我,过一段时间我也会找你的。”

    “看来我来的很及时,另外,就是实验室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场地和设备,支撑航电项目已显拥挤,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涉及更前沿的微处理器设计和系统集成测试,空间和专用设备都严重不足。陈胜先生那边的新实验室……”

    “新加坡方面我问了,还需要时间。”

    “那”

    “你们现有的再扩一下吧,也找顾元亨就行,我会跟他打招呼。”

    “还有人手问题,老板。”

    “你们不是招了不少学生么,现在还没让人家到岗吧,或者丢去别的地方学习了,我看可以用起来了。”

    “是,我是怕公司不好安排,毕竟人数不少。”

    “住的地方不用担心,我会让人安排好的,你可以去联系那些人了。”

    “好的,那我就先去做事了。”目的达到皮特森就着急走。

    “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提,如果顾元亨他们解决不了,可以直接来找我。”

    “知道了老板,我以后会这么做。”

    “去吧,期待你们的成果。”

    “我们会努力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77年6月6日,位于纽约曼哈顿核心地段的黄河君悦酒店项目,克服了重重挑战,主体结构终于封顶。

    这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东方元素的地标性建筑,象征着黄河集团正式跻身国际顶级酒店运营商之列,其璀璨的玻璃幕墙在哈德逊河畔熠熠生辉,成为何雨柱全球布局中最耀眼的一块拼图。

    1977年7月10日,依托仙童团队对“支奴干”航电系统的深度消化吸收,并结合自身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积累,黄河重工旗下的航空部门成功实现了首架中型通用直升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当这架涂装着黄河标志的钢铁雄鹰在将军澳上空平稳翱翔时,标志着黄河正式具备了直升机制造能力,为未来的“泰山救援队”乃至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国产化装备支撑。

    1977年8月8日,与港府合作的第三个大型公共屋邨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地交付使用。

    数万个家庭得以入住崭新、设施完善的居所,极大地缓解了香江底层市民的居住压力。

    黄河实业(地产)以其高效、可靠和注重社区营造的口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香江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地位,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和港府的深度信任。

    1977年9月9日,将军澳码头整体完工。

    将军澳工业园配套的现代化深水码头工程宣告全面竣工。

    这个集货物(油料)装卸、仓储、转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拥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高效的运营体系,显著提升了黄河自身庞大的物流吞吐效率,同时也为整个新界东部的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香江重要的新兴港口之一。

    1977年10月23日,位于香江心脏地带中环的顶级豪宅项目——黄河“云顶华府”成功封顶。

    该项目定位极致奢华与私密,采用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顶尖建材,在寸土寸金的中环树立了新的豪宅标杆,彰显了黄河在高端地产领域的驾驭能力。

    1977年12月1日,在陈胜的全力推动下,位于新加坡的尖端半导体研发实验室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里配备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成为仙童团队(现黄河半导体核心)除香江总部外最重要的研发基地,专注于微处理器设计、工艺优化及未来电子技术的探索。

    它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器,更是黄河融入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关键一步。

    当然所有人不知道的是黄河自己的MOS6502结构已经完成了设计和样品制造,开始测试,只要测试成功就会去申请专利。

    随着1978年的到来,只有何雨柱知道,一个更大的时代序幕,正在缓缓拉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不错,请把《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