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小哥俩的新任务

    果然,没几天后,何雨柱把何耀祖和正在放暑假的何耀宗一起叫到书房。

    窗外的蝉鸣一阵接着一阵,屋里冷气开得足,可小哥俩都有点紧张的手心见汗。

    “都坐吧。”

    “是,父亲!”小哥俩恭敬道。

    “怎么,你们很紧张?”

    “有点!”哥俩齐齐点头。

    “紧张什么?”

    “父亲第一次这样跟我们谈话。”何耀祖道。

    “这样啊,那你们继续紧张,我说我的。”

    小哥俩面面相觑,何雨柱接着道:“贸易那边的事,耀祖做得不错。接下来有个新任务交给你们兄弟俩。”

    兄弟俩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期待,有伴了。

    何雨柱从抽屉里取出两份薄薄的文件夹,推过桌面。

    “集团打算成立一家文化公司,主营影视投资制作。启动项目是这部电视剧,《潜伏》,你们来牵头。”

    何耀祖拿起一份文件翻开。

    何耀宗也凑过来看。

    只看了几页梗概和人物小传,两人的脸色就变了。

    “爸,这”何耀祖抬起头,语气有些迟疑,“这故事好像”

    “像你姨奶和姨爷当年的事是吧?没错就是他们。”何雨柱道。

    “这剧本是我萍姨奶给的?”何耀祖道。

    “不是,我写的。”何雨柱道。

    “那,不用跟他们说一声?”何耀祖道。

    “拍出来给他们看不是更好。”何雨柱道。

    “那还真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了。”何耀宗道。

    “耀宗你说啥,大声点!”何雨柱其实听清楚了,似笑非笑看着二儿子。

    “没,没啥,我说姨奶和姨爷肯定喜欢。”

    “最好如此,不过不喜欢就是你们做的不好。”

    “啊”哥俩直接麻了。

    “啊什么啊,这事你们敢不敢接?不敢接我找别人。”

    小哥俩对望一眼,咬牙道:“接,我们接。”

    “那就好,这个呢,是基于他们的经历做了艺术加工。题材比较敏感,但意义重大,你们先去找几个香江的导演问问看他们敢不敢拍,如果不敢的话你们就去内地。”

    “爸,你打算投多少?”何耀祖问道。

    “你不是赚了一笔么,拿出十分之一,让你们试试水。”

    “这么多?”

    “大哥,不多,你看看这场景就不好找,还有道具,服装,演员,导演哪个不要钱啊。”何耀宗捅了捅他哥,这小子真的跑去学导演和编剧了,只不过才学了个皮毛。

    “哦,哦,那就这么多!”何耀祖应声道。

    “行了,那就从今天开始吧,从注册公司开始,去吧。”

    兄弟俩拿着文件退出书房,站在走廊上都耷拉着脑袋。

    “哥,怎么办?”何耀宗挠头。

    何耀祖捏着文件夹道:“走吧,先去找咱妈问问吧,先把公司弄下来再说。”

    哥俩一前一后走下楼梯,在偏厅找到小满。

    “注册公司不难,找周律师,他知道流程。至于拍电视剧.香江这边,你们先去邵氏、亚视问问看。”

    “周律师好说,可邵氏、亚视我们不认识人啊,可不可以用黄河的名头。”何耀祖道。

    “当然可以,不过怎么用就要看你们自己了。”小满看着忐忑的小哥俩笑着道。

    “哦!”兄弟俩互看一眼,比较失望,看来母亲这边只会点到为止,应该是他们老子交代过了。

    “行了,去办吧,遇到问题再说。”

    “好,谢谢妈!”

    接下来几天,两人先是跑了趟周律师那里。

    注册公司的流程比想象中繁琐,各种表格文件看得人头晕眼花。

    何耀祖负责对接,何耀宗则忙着翻黄页,打电话联系邵氏和亚视的制片部门。

    电话打过去,对方一听是家还没注册好的新公司,想拍一部民国题材的电视剧,根本没有人接茬。

    “不好意思,何生,我们最近片期都排满了。”

    “这类题材啊,市场风险太大,不方便合作。”

    接连碰壁,何耀宗有些泄气。

    二人没招了又找到了何雨柱。

    “正常,你们去趟内地走一趟吧,找你们三叔三婶,让他们帮你们介绍几个导演,问问情况。”

    “好,我们明天就出发。”

    “把你们妹妹也带回去,你们奶奶肯定想你们了。”

    “知道了。”

    第二天兄妹三人过了关口,许大茂送他们去了花城机场,还给在四九城的何雨鑫打了个电话让他接机。

    何雨鑫听侄子、侄女要回来就是一愣,他还以为这个几个今年暑假不回来了呢,这都假期过半了。

    飞机在四九城降落时已是傍晚。

    何雨鑫亲自来接机,看到侄子侄女们,脸上立刻笑开了花:“还以为你们今年不回来了呢!你奶奶天天念叨。”

    “三叔!”三个年轻人齐声喊道。

    何耀祖把父亲交代的事简单说了说。

    何雨鑫沉吟片刻:“这事找你们三婶确实最合适。她认识不少圈里的人。不过.”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这题材确实敏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回到家,陈兰香见到孙子孙女,自然又是一番亲热。

    等吃过晚饭,何耀祖兄弟才找到龚雪说明来意。

    龚雪看完剧本大纲,沉默了好一会儿。

    “这剧本写得真好。”她轻声道,“可确实不好拍。这样,明天我先带你们去北影厂找找韩导,他拍过不少历史题材。”

    次日,龚雪带着兄弟俩去了北影厂。

    韩导五十多岁,戴着眼镜,很客气地接待了他们。他仔细看完剧本梗概,又听何耀宗讲了讲对镜头和叙事的想法。

    “故事是好故事,拍出来也肯定好看。”韩导放下剧本,叹了口气,“可这类题材,审查是道坎。而且经费也不小,场景、服装、道具都要精细,没有两百万下不来。”

    “钱不是问题。”何耀祖忙道,“我们可以投资。”

    韩导摇摇头:“不只是钱的问题。这样吧,剧本先放我这,我看看能不能找找门路。你们也再多问问几家。”

    接下来的几天,龚雪又带他们见了两位导演,甚至还去了八一厂,反应大同小异——题材敏感,风险太大。

    兄弟俩有些沮丧。

    晚上给何雨柱打电话汇报情况时,何耀宗的语气都带着蔫。

    电话那头,何雨柱似乎并不意外:“既然暂时拍不了,那就先放一放。你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在内地多走走看看,调研一下老百姓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也看看什么片子能上映。”

    挂了电话,何耀宗看向哥哥:“爸是不是早就料到会这样?”

    何耀祖点点头:“估计是。那我们就按爸说的,先去调研吧。”

    何雨鑫听说后,把李成儒派来给他们当向导。

    李成儒骑着摩托过来,一听是要调研影视市场,乐了:“这我可熟啊!咱们先从京城的录像厅逛起,那儿最知道老百姓爱看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成了各大录像厅的常客。

    他们发现,武打片、香港的都市喜剧最受欢迎,内地的生活剧也有市场,但大多是些家长里短。

    一次在西单附近的一家录像厅,他们发现一部反映改革开放的剧集上座率奇高。

    李成儒凑过来低声道:“瞧见没?老百姓爱看和自己生活贴近的,但又得有点新鲜劲。”

    何耀宗拿出本子记下来。

    跑了几天录像厅,他们又开始跑电影院、剧院,甚至去了几家文艺团体的排练场。

    何耀祖兄弟和李成儒又跑了几天电影院和剧院。电影院门口排长队的大多是年轻人,武打片的海报最醒目。剧院里则多是年纪大些的观众,样板戏不演了,新排的剧目多是些生活戏,台上演员念白字正腔圆,台下观众看得认真。

    他们还去了几家文艺团体的排练场。一间练功房里,几个年轻人正在排练新编的舞蹈,动作还有些生涩。带队的老教师看见李成儒,点头打了个招呼。

    “李同志,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带两位朋友看看。”李成儒递过烟,“这是黄河集团的何同志。”

    老教师打量了一下何耀祖兄弟,接过烟:“黄河集团?听说过。你们这是.”

    “我们想了解了解现在大家爱看什么。”何耀祖接过话。

    老教师点上烟,摇摇头:“现在啊,难的。老的嫌新戏没味道,年轻的嫌老戏太闷。排个新戏不容易,排出来还不知道有没有人看。”

    从排练场出来,三人都没说话。傍晚时分,他们回到九十五号院。龚雪正陪着陈兰香在院里乘凉,看见他们回来,招了招手。

    “怎么样?”龚雪问。

    何耀宗把本子递过去:“差不多跑遍了。录像厅爱放武打片,电影院也是。剧院里多是些老观众,新戏排得少。”

    陈兰香摇着扇子:“要我说,还是老戏好。新戏咿咿呀呀的,听不明白。”

    何耀祖笑了笑,没接话。

    晚上,何耀祖给香江去了电话。何雨柱在电话那头听完,沉默了一会儿。

    “既然这样,先放一放。你们多在四九城留段时间,陪陪奶奶。”

    “那公司”

    “注册好了就先挂着。等有机会再说。”

    挂了电话,何耀祖把父亲的意思转达给弟弟。何耀宗有些失望,但也没多说。

    接下来的日子,兄弟俩白天有时去电器商城看看,有时陪着陈兰香串门买菜。

    何耀宗还抽空去了几趟图书馆,找了些戏剧方面的书来看。

    一个多星期后,李成儒骑着摩托来到院里。

    “两位小何总,有个事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有个朋友在搞音像制品,说是能弄到港台的录像带。我想着你们不是要了解市场么,就去看了看。”

    何耀宗接过那几张纸,上面手写了一些片名和简介。

    “这些都能弄到?”

    “他说能,就是价钱不便宜。”李成儒压低声音,“都是翻录的,画质一般,但内容新鲜。”

    何耀祖皱了下眉:“这合法么?”

    李成儒嘿嘿一笑:“现在哪管那么严。老百姓爱看,有需求就有市场呗。”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宗开口:“要不我们先看看?”

    何耀祖想了想,点头:“看看也行。”

    第二天,李成儒带着他们去了北城的一处小院。屋里堆满了录像带,几个人正在忙着翻录。一个瘦高个迎上来,和李成儒打了个招呼。

    “李哥,今天怎么有空?”

    “带两个朋友来看看。”李成儒递过烟,“最近有什么新鲜的?”

    瘦高个打量了一下何耀祖兄弟,从架子上取下几盒带子:“新到的港片,武打片,还有几部爱情片。”

    何耀宗拿起一盒,封面是手写的片名,画着一个武打明星的模糊头像。

    “这画质”

    “翻录的,都这样。”瘦高个笑笑,“内容好看就行。”

    他们挑了几盒带子,付了押金。回到院里,何耀宗迫不及待地找来录像机试放。画质确实一般,声音也有些杂,但内容确实新鲜,武打动作眼花缭乱,剧情紧凑。

    陈兰香路过门口,瞅了一眼:“这打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但何耀宗看得很认真,甚至还拿出本子记了些什么。

    晚上,何耀祖给父亲去了个电话,说了音像制品的事。何雨柱在电话那头听完,沉吟片刻。

    “这事不长久。但你们既然看了,就多了解了解。注意分寸,别惹麻烦。”

    “知道了,爸。”

    挂了电话,何耀祖把父亲的意思转达给弟弟。何耀宗点点头,没说话。

    几天后,何耀宗又去找了李成儒。

    “李哥,你说我们要是正规引进一些港片,能行么?”

    李成儒愣了一下:“正规引进?那得通过中影公司,手续麻烦得很。而且人家愿不愿意给我们这种新公司做,还不好说。”

    何耀宗没再说什么,但接下来的日子,他往图书馆跑得更勤了,还托人找了些电影发行方面的资料。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八月底。何耀祖兄弟准备返回香江。

    临走前,何耀宗把一本厚厚的笔记交给何雨鑫。

    “三叔,这是我这段时间整理的。要是以后有机会,也许能用上。”

    何雨鑫接过本子,翻了几页,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片名、观众反应和市场分析。

    他把本子递回去,拍拍何耀宗的肩膀:“耀宗用心了,你以后在这条路上肯定能走成。”

    回香江的飞机上,何耀宗一直看着窗外。

    何耀祖看看弟弟,没说话。

    飞机降落时,何耀宗突然开口:“哥,我觉得那个项目以后肯定能拍。”

    何耀祖点点头:“嗯,等等看吧。”

    回到香港的宅子时,天色已晚。

    屋里的冷气依然开得很足,何雨柱坐在客厅看报纸。

    “父亲。”兄妹三人齐声叫道。

    何雨柱放下报纸,打量他们一眼。“回来了?奶奶身体怎么样?”

    “很好,就是念叨您什么时候回去看看。”何耀祖答道。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转向何耀宗手里那本厚厚的笔记。“带了什么回来?”

    何耀宗将笔记本递过去。“在内地做的市场调研,和一些想法。”

    何雨柱接过本子,一页页翻看。房间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过了半晌,他合上本子。

    “先休息吧。明天上午来书房。”

    次日早上,兄弟俩准时来到书房。何雨柱已经坐在桌前,那本笔记摊开在桌上。

    “内地暂时拍不了,你们有什么打算?”何雨柱问。

    何耀祖先开口:“我们可以先在香港拍些其他题材,积累经验。”

    何雨柱看向何耀宗。“你说呢?”

    何耀宗沉默片刻。“我想再试试别的途径。或许可以找香港的导演拍,但主要在内地取景。”

    何雨柱手指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项目重要吗?”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祖答道:“因为姨奶和姨爷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不止。”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这样的故事很多,但能被拍出来的很少。现在不合适,不代表以后不合适。”

    他转身看向两个儿子。“公司已经注册好了,不能闲着。耀祖先去贸易公司跟着学习运营。耀宗既然对制作有兴趣,就利用业余时间去TVB或者亚视找个实习岗位。”

    何耀宗愣了一下。“实习?”

    “从基础学起。场务、助理导演,什么都行。”何雨柱回到桌前坐下。“你们得知道这个行业怎么运作。”

    兄弟俩点头应下。

    几周后,何耀宗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亚视制作部做助理。

    第一天就被派去跟一个民国题材剧组的场务。

    现场一片忙乱,执行导演正在发火。

    “道具组怎么回事?这桌子明显是现代工艺,镜头一扫就穿帮!”

    何耀宗跟着道具组的人跑去仓库换家具。

    高温下,他扛着一张仿古桌子往回走,汗水浸透了衬衫。

    执行导演看到他,愣了一下。“你是新来的?何先生的儿子?”

    何耀宗放下桌子,抹了把汗。“是,桌子放哪里?”

    执行导演指了个位置,多看了他两眼。

    那天收工时,执行导演找到他。“明天你跟导演组吧,做场记。”

    何耀宗点头。“谢谢导演。”

    晚上回家,何耀祖看到弟弟手上的水泡,皱了皱眉。“怎么弄的?”

    “搬家具。”何耀宗简单冲洗了一下,“哥,你说得对,从基础学起很重要。”

    何耀祖沉默片刻,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

    “贸易公司最近在接触日本的录像设备厂商。”

    兄弟俩坐在餐桌前,讨论到很晚。

    很快,何耀宗已经能熟练地做场记和调度。

    何耀祖则在贸易业务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影视设备供应商。

    一个周末,何雨柱把两人叫到书房。“现在有什么新想法?”

    何耀宗先开口。“民国题材的成本比想象中高。场景和道具要精细,每集预算至少得十五万港币。”

    何耀祖接着说:“内地市场还在发展,但录像带市场增长很快。或许可以先制作一些成本较低的节目。”

    何雨柱听完两个儿子的汇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几下。

    “香港和内地拍戏,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他问道。

    何耀宗先开口:“香港更看重效率。场景搭得快,拍得快,一天能完成十几个镜头。导演说了算,投资方一般不过问具体拍摄。”

    何耀祖接话:“内地更注重流程。每个环节都要审批,剧本要层层送审。但他们对历史细节更考究,会请专家来看服装道具。”

    “成本呢?”

    “香港人工贵,但场景复用率高。内地人工便宜,但实景拍摄开销大。”何耀宗翻开笔记本,“同样拍一天戏,香港成本是内地的三倍,但香港剧组只需要内地一半的时间。”

    何雨柱点点头:“审查方面?”

    何耀祖拿出一份文件:“香港基本不管内容,只要不违法。内地需要提前送审剧本,拍摄完成后还要再审查。特别是民国题材,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审批。”

    “演员呢?”

    “香港演员专业,但片酬高。内地演员片酬低,但需要协调单位关系。”何耀宗补充道,“内地主要用各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需要提前借调。”

    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如果两边合作呢?香港出资金和技术,内地出场地和人员。”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祖先开口:“现在政策还不明确。听说珠江电影厂和香港有合拍项目,但需要特别审批。”

    何耀宗补充:“而且两边工作习惯不同。香港剧组习惯加班,内地剧组按时下班。需要磨合。”

    何雨柱转过身:“你们接下来分头调研。耀祖去了解合拍政策,耀宗去学习制片管理。三个月后我要看到详细方案。”

    “是,父亲。”

    何耀宗犹豫了一下:“如果合拍可行,我们是不是可以重启《潜伏》项目?”

    何雨柱微微摇头:“那个剧本就留着耀宗以后拍吧,你们重新找个剧本,之前你们三叔不是找人收集了很多故事回来,就从那里面选。”

    “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不错,请把《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