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未来

    九天之上,李祺在沉思。

    此刻的大明正处于一个剧变的前夕。

    任何一个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宣宗朱瞻基的早死,改变了大明王朝的部分走向。

    相对于朱棣和朱高炽的大限信息,朱瞻基的大限信息,才是最关键的!

    因为他留下了一个幼主继位。

    这个幼主有多幼呢?

    只比东汉幼儿园那些皇帝强一点。

    朱祁镇于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生,宣德十年正月初十登基为皇帝,所以他虚岁九岁,但周岁实际上只有七岁。

    在现代不过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在古代也不过是刚刚懂事而已。

    皇权产生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如果李显穆得知了这个信息,他早做准备,定然能够从中攫取利益。

    但问题来了。

    在历史上,宣德皇帝朱瞻基最终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

    遗诏中明确“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所谓三杨辅政,是因为张太皇太后不贪恋摄政大权,而将权力下放才出现的。

    李祺皱眉沉思,不到危急存亡之秋,正常皇帝都不可能把摄政大权交给臣子,朱瞻基自然更是如此,所以李显穆是注定拿不到张氏、孙氏那样的权力。

    宣宗驾崩后,以张太皇太后的性格,一定会将政事委托于李显穆,到那时李显穆的权势甚至会超过万历时期的张居正。

    但问题不在这里。

    而在于仅仅七年后,张太皇太后就会薨逝,那时国家大政就会落在孙若微手里。

    她是不是妖后且不说,但她的政治智慧和眼光,是远远不能和张太皇太后相比拟的。

    那时李显穆的位置就会比较尴尬,如果还想要做事,就会注定走上一条“无君无父”的道路。

    李祺思索良久,最终伸手一招,道具窥天宝鉴出现在他手中,宝鉴流光溢彩,散着湛湛神光。

    这件道具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便是每年初一时,李显穆主动祭拜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对大明和李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作用。

    第二个作用则是李祺可以主动发送信息,但需要消耗极多香火值和成就值。

    朱瞻基驾崩时间过于重要,李祺思索良久还是决定要直接将这条信息,告知他儿子李显穆,以便李显穆提前布局。

    作为居于天上的祖宗神,随着李氏的发展,他渐渐有了更高的自由。

    ……

    九天之上的昼夜、日月、星辰、四季,都在李祺的一念之间,人间则正处于沉沉深夜间。

    李显穆早已和衣而眠,偌大的尚书府寂然无声。

    处于沉睡中的李显穆正在做梦,这是一件在他身上极少发生的事情。

    他梦到自己腾空而起,飘飘向天上而去,太阳在头顶,清风环绕身侧托着他,白云则被他踩在脚下。

    这是哪里?

    这个疑问在瞬间将李显穆从混沌中击出,他陡然在梦中惊醒,而后他环视周遭,重重的违和感落在他心中,微微皱眉,下一瞬周围的一切环境都彻底破碎掉,他从梦中醒来,只觉怀中心口上微微发烫,他顿时面上一凝。

    没有惊醒妻子,轻手轻脚的下了床榻,走到院中,如银色天水的月光倾在他身上,恍若一层薄纱。

    在他心口的皮肤上,印着一枚玉签,正是和窥天宝鉴一共降下的玉签,这还是玉签第一次,在他不曾入宗祠叩拜时发出异动。

    李显穆的手在心口上一抚而过,转瞬间玉签便落在他手中。

    湛湛散着金色的青光自玉签上散发而出,在月色下愈发熠熠生辉,带着神圣而沉重的意味,恍若青史、恍若时空。

    李显穆向着月亮的方向望去,在沉沉的夜色中,那里是唯一的光,他脸上含着期待和好奇,“父亲,是您在给儿子什么启示吗?”

    手中玉签愈发灼热起来,湛湛青光缓缓落下,形成几个铁笔勾画的字,李显穆也随之望过去。

    只见一行字落在他眼前,只见一行字落在他心间!

    宣德十年帝崩!

    夜色寂然,李显穆心中却满是惊涛骇浪。

    恍若苍天崩毁、泰山开裂、覆满万年积雪一朝崩塌,台风携汪洋之海掀起千米高的水墙,纵然如此,也不能形容他此刻心中万分之一的震撼、震惊、震骇!

    当今皇帝朱瞻基才二十多岁,竟然只在位十年就驾崩?

    更让人惊骇的是,当今皇帝还没有儿子呢!

    那……

    李显穆立刻就意识到为什么父亲今日,一反常态的主动联系了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只有第一次相见,是父亲主动联系,其后再也没有过。

    因为这条信息太过于重要,它甚至会决定李显穆在宣德朝的整个执政风格,以及各项政策的计划,最关键的是,面对皇帝的态度!

    在知道皇帝朱瞻基只能活十年,甚至可能还不到十年,李显穆立刻就意识到,只要朱瞻基有儿子,那注定将会是一位幼主!

    李显穆的眼中闪过了亮光,甚至比天上熠熠生辉的辉月还要璀璨。

    他白天时胡思乱想时的事情,竟然真的会发生,一个幼主啊,若是能够成为未来的首席辅政大臣,那岂不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伊尹、周公、霍光、诸葛亮,这些历史前辈都在他前面给出了一个臣子所能够到达的权势顶峰。

    予取予夺,甚至废立皇帝。

    李显穆倒是没想过废立皇帝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但秉政天下,他却有极大的兴趣。

    无数繁杂的思绪在他脑海中纷乱闪过,最终定格在一件事上,那就是未来他面对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态度。

    这十年时间,他要强化一些人设标签。

    他要做一个帝党,攫取皇帝尽可能最高的信任,但也不能完全的顺从皇帝而显得媚上,要既显得有风骨,又让皇帝事事顺心。

    侍奉皇帝本就不易。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更不容易。

    但佛家有句话说得好——

    三十年众生牛马,六十年诸佛龙象。

    如今的一切都是为了蛰伏,一切都是为了家族和大明天下。

    李显穆越想越激动,已然全无睡意,激动的在院中踱步,不断的盘算着当前朝廷中的局势,以及朱瞻基的执政策略和偏向,准备研究一下,怎么能够让皇帝更信任他。

    “夫君。”

    柔柔的一道声音自门槛处传来,张婉披着一层轻纱站在门前,皎洁月色落在她脸上、身上,好似月中仙子立在月光中,脸上带着倦意,“天色这么晚了,夫君可是有事?”

    李显穆压下心中思绪,笑道:“方才睡不着,出来透透气,回屋吧。”

    门被掩上。

    ……

    翌日。

    天光大亮,京城再次恢复了人声鼎沸,朝廷政策发布的反应时间也到位,朝廷分拆诸省的事情,引发了轩然大波,其中尤以南直隶风波最大。

    至于甘肃、湖广、辽宁则有反应者寥寥。

    概因天下人口,七成在江南,是以江南士子占据了主流,此番分拆南直隶,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纷然的议论之声。

    朝廷的大动作震惊了无数人,因为这可不仅仅是分拆土地,南京的一整套京城官僚机构,都随之裁撤,自大明永乐年间以来,朝廷就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动作。

    其中所牵扯的利益自然是极为庞大,谁都没想到内阁、六部以及皇帝,在没有更加广泛的听取意见、甚至没有在朝会上商议这件事,就私下里自己决定了。

    很多朝臣都发现了这种迹象,那就是朝会越来越形式化,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在廷议上,甚至皇帝和内阁商议后,就会实行。

    这实际上让皇帝亲信拥有了更多的权力,有的尚书,比如工部尚书,他甚至最长的时候,除了朝会外,有三个月的时间,没有私下被皇帝召见过。

    一切事务都是通过内阁大学士内外上下通传。

    这注定会让他的意见在皇帝这里变得不重要,继而在政治中被边缘化。

    之前还只是高官有这种感觉,普通的朝臣本来也见不到皇帝,但拆分诸省之事,实在太大了,才会激起这么强烈的反应。

    李显穆入宫后,一进文渊阁就见到了堆积如山的奏章,以及苦笑、皱眉、唉声叹气的阁臣。

    李显穆哂笑道:“这是陛下让人搬来的?”

    杨荣苦恼的揉了揉头,叹声道:“是啊,一大早陛下就让宫人把这些奏章都搬到了文渊阁,让我们将这些朝臣的奏章批阅掉。

    这次对分拆诸省的反对声很大,甚至今天我上朝时,已经有人骂我祸国殃民了,我看是南直隶士子。”

    “虽然大明迁都北平,但南直隶依旧是京畿,乃是首善之地,一直以来都有特殊的照顾,如今变成江苏省和安徽省,没了特别的照顾,出身南直隶的士子不骂才怪。”

    内阁几人都无奈的摇了摇头。

    在朝廷政令下达的数日之内,就有无数奏章飞入了通政司,而后被送进了皇宫之中,有提出自己意见的、有其他分拆建议的以及大量的反对。

    自然是会有人反对,毕竟废除南直隶,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那可是一整套的京官体系,上千名有中高品级的官员,纵然没有实权,可就算是保持官身品阶,维持社会地位、社会特权,那也是极其重要的。

    况且其中还有许多蛰伏的人,随时准备着杀回京城,譬如南京六部尚书,谁没有一个一朝返回京城,再次执掌六部的梦呢?

    可现在南京六部直接被废除,这一切都成为了梦幻泡影,让人如何能够心甘?

    李显穆等人自然知晓这件事,这也是为何不讨论就直接实行的原因,因为注定将会迎来巨大的反对浪潮,唯有用坚实的中枢权力,强行推行下去,待此事真的推行完,也就不算什么了。

    “分拆诸省对大明有益无害。”李显穆毫不在意道:“既然如此,不过是些挠挠之言而已,不必在意。

    我倒是比较好奇,士林对巡抚都御史如何看待?”

    杨士奇沉吟道:“目前所见到的皆是赞同,对于三四品的高官而言,一下子多出了十九个高等职官,自然是欣喜的,地方的话,主要是布政使的反应还不曾彻底汇总。

    但总的来说要分人的情况,若是有晋升希望的,自然是希望有这个职位,若是没有晋升希望,那自然是不愿意让自己头上再多一个人。”

    布政使别称“藩台”,这是从唐朝藩镇渐渐演变出来的称呼,诸如藩王等等,这一个“藩”字,就代表着权力,而现在每一个省上面都有一个“抚台”压着,这“藩台”可就不够“藩”了。

    李显穆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望向了堆积如山的奏章,缓缓道:“我有一个建议想要上呈陛下。

    先帝的精力远不如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所以一应政事皆委于内阁。

    几乎每日都有两三人在皇帝身边,随时使皇帝能够问政。

    当今陛下则不喜批阅这等废话连篇的奏章,且天下事无巨细,皆累于陛下。

    既然陛下不时要询问我等的建议,那若是我等能先将奏章看过,将我等所思的建议记下,然后粘在奏章上,再呈递给陛下,作为陛下的参考。

    岂不是能大大减轻陛下的工作吗?诸位觉得这个建议如何呢?”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李显穆这个建议一看就知道是非常有可行性的。

    皇帝不时问政,而后他们回答,这效率其实不高,毕竟说话是很费时间的,但若是按照李显穆所说的这种方式,皇帝就可以直接过滤掉所有的废话,甚至不需要从头去思考,而是直接考虑他们的建议合不合适。

    在没有宰相制度的大明朝,这的确是非常适合当下的一项政治制度。

    “只是陛下会同意吗?”

    内阁没有傻子,这项制度必然加强内阁的权力。

    “若是喜欢乾纲独断的太祖皇帝必然不会同意。”李显穆微微笑道:“但当今陛下是很可能同意的,因为这项制度加强的不仅仅是内阁的权力,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啊?

    众人有些懵,他们怎么没看出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