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之中,一片沉寂。
大门紧闭,气氛凝重,便连光也恍然静谧,不敢浮动。
内阁五人分别坐开,都不曾说话。
李显穆微微闭着眼,其余四人皆面色凝重至极,悄然无声的打量着,想说话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再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从华盖殿回来后,李显穆便将太皇太后可能得担忧讲给了几人听,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太皇太后终究还是同意了他们去做的事。
坏消息则是太皇太后是不得不同意的,一旦这件事出现任何意外,那事情就难以挽回。
这并不算是一场豪赌。
但却是内阁少见的被逼到悬崖边上,在这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这尚是第一次。
杨荣眼见内阁中气氛凝滞,微微皱眉,第一个厉声开口道:“事已至此,多想无益,此事必须要做成!
否则我五人又有何面目,坐视天下而号令百官!”
这厉声一喝,恍若一道从天而降的惊雷,瞬间将内阁中凝滞的氛围打破,杨士奇三人的神情出现了松动。
“道理是这样,但此事必然艰难,想要干脆利落的解决掉,必然不易。”
“真的很不易吗?”出乎几人意料,端坐上首的内阁首辅李显穆竟然突然开口,且问出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
就连李显穆铁杆的杨荣,此刻也有些疑惑。
此事自然艰难,否则此刻内阁之中五人,怎么会气氛凝滞成这么模样呢?
元辅此话乃是何意?
李显穆见几人望过来的疑惑眼神,眼神锐利了起来,再次重复道:“当真艰难吗?”
说罢,李显穆指着自己,轻声却坚硬道:“我,李显穆,先帝临终前所任命的首席顾命大臣,乃是奉先帝之命,辅佐天子,安定庶民,诸臣诸卿,又以何意,竟然胆敢阻我?”
轰!
如同炸雷惊响,重重炸在内阁其余四人头顶,每个人都震惊的望向了李显穆,被这番话彻底惊呆了。
紧接着便是一股自尾巴骨之处传来的酥麻,直接导入了头皮之上,在这里、在内阁之中的顾命大臣,又何止李显穆一人呢?
他们被李显穆这番话惊醒了!
先帝临终前所任命的顾命四大臣,只要不碰上太皇太后和太后,在这个时候就有无可争议的法理。
历史上的顾命大臣总是相互攻伐,想要互相揽权,可当顾命大臣要团结一致的时候,朝廷上本就不应该有反对的声音!
纵然是皇帝也该听一听他们的建议,何况朝廷上的大臣。
有顾命二字在身上,从此以后,他们便不是同路人了!
李显穆见几人惊醒,再次重重厉声道:“我们是顾命大臣,这虽然不是免死金牌,可我们理所应当的有至少一两次特权,强压所有大臣的特权!
这样的特权不正该用在这个时候吗?
此事一旦成了,日后就算不用顾命大臣的名义,也能压制诸生!”
顾命大臣身上的法理比普通的大臣多出来的,就是有先帝遗命,一旦搬出先帝来,谁敢不从?
内阁几人已然听懂,当即齐声道:“遵从元辅之命!”
……
内阁的提议果不其然流传了出去,几乎立刻就有人通过宫中的眼线核实真伪,而后自然便得到了此事为真的机会。
甚至就连李显穆亲自去见太皇太后,而后太皇太后已然批准了此事,都探查了个清楚。
仅仅第二日,就有御史上奏,他们所奏自然不是直接请太皇太后收回旨意,而是说近日京中出现了一些流言和谣言,希望太皇太后能够辟谣。
表面上是辟谣,但实际上自然是堵太皇太后的嘴。
君无戏言,若太皇太后亲自说这件事是谣言,那之后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反悔,再重新推进这件事。
背后操持的人,此举可谓是举重若轻,在不开罪任何人的情况下,希望将这件事能够彻底消弭在无形之中。
但这些奏章进入内阁中,却直接“消失”了。
根本就到不了太皇太后那里,直接就在内阁被处理,至于怎么处理,直接扣下,留中不发。
还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
内阁便直接下发了盖着印的圣旨,明令要拆分诸部,除了吏部之外,其余权责比较复杂的诸部都要拆分,以及重新组建新的部门。
五位内阁大学士将分别负责一些部门,而这些部门,包括已经被拆分过的工部等五部,以及有朝廷公共职能的大理寺、鸿胪寺等。
最炸裂的还属于,甚至还包括都察院!
作为独立于六部五寺之外的都察院,自从这个机构成立之后,一直便是独立于朝廷政务系统之外,谁都没想到,这一次,内阁竟然会对都察院动手。
很多人都觉得内阁这是疯了吗?
直接一下子触怒所有的朝廷主要行政部门,就算是当初太祖皇帝也没这么干过,这不是直接和所有人站在对立面吗?
但等到大多数人将内阁初步的计划读完后,很多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份计划对于怎么具体拆分六部、五寺、都察院,自然是没有的,毕竟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但对于拆分后的部门构成,却有一个大概,首先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这次改制是不裁撤官吏的,本质上只是部门职能的重新规划,而并非真的要借着这个机会,裁撤官吏。
这一条就让大多数的底层官吏,放下了心,至少不用担心明天醒来,突然失业。
其次便是第二条,对于新成立的部门,自然不可能如同现在这样,配备一个正二品的尚书,以及两个正三品的侍郎,下面还有那么多的官员。
拆分后的部门会变小,中低层官员都分流到新的部中,而各部的三巨头,命运则不同。
新成立的部,只有一个尚书、一个侍郎,尚书从二品,侍郎依旧是正三品。
看到这一条的高级官员,表情就非常精彩,按照这种模式的话,最反对的自然是现在的尚书,以及许多侍郎。
尚书既被降了品级,又被降了权力,那自然是誓死捍卫,侍郎虽然表面上官职没变,但权力却被降了,自然不满。
要知道过去的尚书,那可是七卿、九卿,站在大明顶点上的人,这么被拆分后,简直就成了要饭的。
而侍郎,当初从二品的布政使进京,能担任侍郎,属于高升,但这样拆分后,那可就不算是太高升了。
至于从二品的巡抚进京,就更是平调,连升迁都算不上。
甚至那些热门地区的巡抚,比如江南地区、河南、山东,那就更是看不上这个侍郎官位。
但……
许多人大概看出了其中玄机。
这样改制后,京中部门必然会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尚书的数量必然会大大增多。
那必然将会有一部分侍郎能够升迁,成为一部尚书,虽然日后的尚书,不如从前远甚,但再不如,那也是一部之首,总比给别人当副手强。
更暗流涌动的,则是外派的巡抚以及布政使,他们是不是也有机会能够调回京城,担任这新成立的一部尚书呢?
现代社会,各地发展的都比较好,尚且一群人都想去京城当官,更何况是古代,京城乃是首善之地,绝大多数中高级官员,都是非常想进步,想去京城执掌风云的。
这自然是李显穆早就留下的口子,否则他也不可能发疯一样的,真的把全天下的高级官员都得罪掉。
就连太祖皇帝都要拉一派、打一派,他又有什么资格,真的和天下为敌呢?
在这封圣旨被下达之后,当即便有大量的奏章上书反对,这自然不出所料,但这些奏章的数量远比想象中少。
内阁五人立刻便知道,这第一步走对了,果不其然很多人还在观望,或者在做一些准备。
京城之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量的客船被雇佣,不知多少好马奔腾出京,无数人带着信件,星夜疾驰要将京中的陡然发生的大事告知亲朋、师长等。
怕是只有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才能比得上他们的速度。
这是无数人眼中翻身回京的机会!
身在外省的人慢了一步,京中的官员们则在此圣旨下发的当天,无数拜帖便堆满了内阁五位大学士的门庭。
内阁五人自然知道,这都是来跑官的,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进步,尤其是杨士奇和胡濙所担任尚书的户部和兵部,四个侍郎都来问此事。
甚至就连李显穆的吏部,两个侍郎也都送上了拜帖。
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此次吏部虽然不参与改制,也就是不分权,主要是吏部没什么可分的。
吏部的职责非常简单,经过千年以来的演化,科举等事项早在唐朝就移交给了礼部。
而后又一次次削减权力,到了如今,吏部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
武官的则归兵部。
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其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主责就是推举官员,其他职责基本上消失,再怎么也分不出来,再改制也只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白白折腾,所以才不参与。
但不参与归不参与,等到诸部分完后,吏部尚书会跟随其他诸部,直接降级为从二品。
左右侍郎比较焦虑的是,吏部会不会也只留下一个侍郎呢?
毕竟其他诸部都如此,难道还独独让吏部特殊吗?
在计划之中,吏部的确是特殊,毕竟如此多的事务,交给一个侍郎,那自然不合适。
是以李显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朝廷改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各部门的职责明确,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规整,日后若是某一部的事务不能完成,自然会额外增添。
吏部既然不动,那短时间内就不会动。”
这算是给二人吃了个定心丹,离开了李显穆的府邸。
事实上李显穆曾经是想过要拆分吏部的。
毕竟谁都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一次拆分,没有拆分的吏部,根据官场相对论,权力、地位比其他部门更大了。
所以他生出了将吏部拆分成两个的心思,分别负责一部分省份的官员考选。
但最终担心由此酿成更大规模的地域官僚集团对抗,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古今中外,地域集团永远都是政治斗争中的主力之一。
如今大明朝堂上的主流集团,虽然是因为理学和心学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对立起来的。
但在两大集团内部,依旧有地域集团的影子。
甚至杨士奇之所以能隐隐和李显穆稍微抗衡一点,也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江西派的支持。
江西人杰地灵,在曾经的江南三省中,是最佼佼者,历次殿试之中,一甲、二甲人数都很多,这些人入仕后,自然能更快的走向高位。
形成了极其深厚的力量。
这算是从李祺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当初江西派就隐隐和李祺对抗过,只是没有正大光明的对抗。
后来李显穆收服浙东,再加上李显穆践踏江南,最后王艮去浙东传播心学,最后收拢了包括浙西的整个浙江,于谦甚至成为了心学正统派的继承人,当初最反对李祺的地区,如今却成了心学的大本营之一。
江西曾经有意借着王艮靠拢,但却由于历史原因失了先手,于是不得不转向对抗,毕竟让江西屈居于浙江之下,他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最终这些人都聚拢在了杨士奇麾下,江西学术氛围浓厚,对心学的研究自然不弱,成果斐然,所以很多江西学子本身也在心学和理学之中摇摆,这种态度也正是杨士奇对李显穆的态度。
大部分时间合作,但彻底合作却不可能。
而这,仅仅是大明地域政治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其他各种明争暗斗,可谓是层出不穷。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之下,再火上浇油。
如果真的让党争成了朝廷的主流,那就全完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