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匈奴祭天金人(×)武成王殿踏板(√)【求月票】

    大家围着匈奴金人左看右看,发现金人后背上刻着一行行隶书小字,记载着定襄北大胜的经过,还有李沮苏建等人的名字。

    文字最后,写着【元朔六年,三月十二,进奉匈奴祭天金人于混元宫】的内容。

    从文物的角度来说,这尊祭天金人绝对能在世界青铜器历史上排到前列,同时还能丰富史料的研究,只是关于战争的描述跟当今世界的历史描述有出入。

    周易抬起手,刚要抚摸一下,给这件青铜器赋予时光的洗礼,武媚娘突然说道:

    “照儿妹妹还没来,等她来了再施法吧,正好一起做个见证。”

    周易点点头,还没来得及说话,一身道袍的李清照就从文宣王殿中走了出来,手中还提着一只嘎嘎叫的大鹅。

    见大家都在看自己,第一才女略略有些不好意思:

    “上次公孙妹妹说铁锅炖大鹅可好吃了,我便买了一只,让仙长做给我尝尝,要是好吃,等师公回来我就下厨,让师公给铁锅炖大鹅增加一些文艺气息。”

    周易:“……”

    嘴馋就明说,别拿大苏当挡箭牌,不过大苏要是写一首《念奴娇·炖大鹅》,应该也颇有趣味。

    他好奇的问道:

    “你师公要回来了?”

    自己还没跟赵煦提这一茬呢,咋听才女这口气,好像很笃定的样子?

    赵煦说道:

    “昨日朝堂上,我已下诏让苏轼回来了,担任封丘县尉,从九品的小官……我看他的生平跌宕起伏的,就以从九品的官身作为终点吧。”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以后苏东坡不会被起用,不会得到升迁,这个从九品的官身会伴随他余生……赵煦不喜欢苏轼,要不是跟李清照牵扯上关系,苏轼大概率会在海南岛孤独终老,直至身亡。

    历史上,苏轼临死前遇到赵佶登基大赦天下,才被提成了七品的朝奉郎,相对来说,从九品的县尉更安稳一些,可以写写诗词尝尝美食,挺好的。

    这会儿人已经来齐,周易把手放在了祭天金人上。

    这尊金灿灿的金人瞬间变得暗淡起来,接着由金色变成了铜绿色,不少部位还有铜锈。

    两千一百多年的光阴加持上去,整尊金人立马变得很“可刑”。

    大家看着这神奇的一幕,觉得增加了铜绿的金人看上去古朴了很多,公孙大娘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打算回去了激励一下李隆基。

    霍去病问道:

    “师尊,此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周易环顾一周,发现武成王殿门外的地面不太平整,有一处沟壑还没填上,便打算将那条沟再挖一挖,将匈奴金人填进去,让所有进出武成王殿的人轮番践踏。

    虽然造型很古朴,但毕竟是匈奴人的信仰图腾,该践踏就得践踏,这样才能更快的降低匈奴国运。

    李清照问道:

    “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好像也有类似的祭天之物,到时候也挖坑埋起来吗?”

    周易点了点头:

    “对,外族的东西要么毁掉,要么埋起来被反复践踏,决不能放在这里享受香火。”

    祭天金人至少有一吨重,几人试了试,根本无法徒手搬运,周易说道:

    “我先做饭,吃了早餐到山下找一套搬运重物的工具,到时候很轻松就能挪过去。”

    说完,他去厨房做早餐去了。

    公孙大娘邀功似的领着赵煦去了看看种马。

    第一批次五十匹,下次来了会再捎来五十匹,别看种马的数量才一百匹,但却能供应起上千匹母马,只要繁育得当,不出五年,就能发展出一个超大的万匹马群,骑兵的问题这不就解决了嘛。

    霍去病冲赵煦问道:

    “大宋没有马场吗?我看史书上说,朱元璋在安徽都能培养出顶级骑兵,大宋的版图更大,应该更容易吧?”

    赵煦一听就苦笑起来:

    “士大夫自断手脚,如今作茧自缚矣,不过我已经开始推动此事了,加上公孙姑娘和青莲真人赠送的种马,我大宋三年内,必将有骑兵!”

    霍去病说道:

    “现在就可以有,我们缴获了上万匹马,多到无处圈养,你们若是准备好的话,我可以一点点带到这边来。”

    每隔五天来一次,每次带几十上百匹马,两个月后,大宋就能组织一支骑兵部队了。

    不过有马只是骑兵的基础,想要形成战斗力,还得进行严苛的训练,官员们也要敞开了供应补给,不能克扣。

    到了前线,还得严加看管坐骑,不能让那些将领们瓜分了。

    总之,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这个霍去病帮不了忙,只能靠赵煦自己。

    赵煦行礼道谢:

    “冠军侯对我大宋的提携之恩,赵某没齿难忘,下次您再过来,就可以带一些马了。”

    陈汤问道:

    “你这就准备好了?朝中的官员不会把马瓜分了吧?”

    赵煦摇了摇头:

    “并未,但机会摆在面前,我不能错过,此次回去,我就开始着手在汴京附近修筑马场,再派人训练骑兵,一点点从头做起……”

    公孙大娘笑嘻嘻的说道:

    “剑未佩妥,出门便是江湖……加油呀小煦煦,你可是两宋唯一一位铁血皇帝,要打出风采,把西夏从地图上抹去!”

    赵煦咂摸着【剑未佩妥,出门便是江湖】这句话,觉得意味十足,那种慌乱感和紧迫感,跟如今的大宋如出一辙。

    他向公孙大娘深施一礼:

    “多谢公孙姑娘勉励,赵某会铭记于心的。”

    很快,早饭就做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饱餐一顿,周易开车下山,找赵伟借搬运重物的小推车,顺便打印几张祭天金人的照片,让大家带回去激励军队。

    道观小院里,陈汤忙着杀羊,霍去病系着围裙利落的宰鹅,武媚娘领着公孙大娘和李清照在菜地里穿梭,准备中午要吃的蔬菜,赵煦和李白一个把西瓜放进冷水中冰着,一个准备中午要喝的啤酒饮料。

    来到混元宫,大家抖落掉身上的所有头衔,什么才女、帝王、将军、校尉、诗人、舞姬等等,全都摇身一变,成了活色生香的普通人。

    这里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也有【不胜人生一场醉】的洒脱。

    很快,周易从山下回来,带了一套挪车用的小推车,这玩意儿别看一点点,但两三吨重的车子,轻轻松松就能挪走。

    周易将长生殿的门槛卸下来,然后用绳子系着祭天金人,大家一起拉着缓缓放倒,接着用小推车将头部脚部腰部三个部位支起来,慢慢挪到了武成王殿门口。

    按照金人的大小将门口的沟壑修整一下,然后把祭天金人横着填进去,正好跟路面是平的,看起来像是门口多了一根横着的青石。

    埋好后,大家轮番站上去踩踏一番,希望能降低匈奴的国运。

    武媚娘说道:

    “以后可以把异族的东西都埋到这附近,只有踏着异族的图腾,才能进入华夏武将的至高神殿。”

    周易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华夏武将的至高殿堂,就得用异族的血肉来铺垫。

    但文宣王那边呢?

    要不给孔子他老人家烧一份孔府的降表增增血压?

    埋好祭天金人,武媚娘打算找找颉利可汗的遗物,看有没有类似的祭祀物品,有的话也带过来。

    另外再预定一个高句丽皇家祭祀品,给武成王殿铺路。

    摆弄完这些,周易领着大家去三清殿为薛崇简祈福,然后来到厨房,先把大鹅剁块,跟排骨和五花肉一起炖上,接着将新买的烤炉支好,点上木炭,再把腌了一夜的羊从冰箱的冷鲜层里搬出来,固定到烤架上,开始做烤全羊。

    烤炉带自动旋转功能,设置好转速就不用管了。

    陈汤看着自动旋转的烤架,脑瓜子顿时活泛起来:

    “这玩意儿,很适合审问异族的俘虏啊!”

    周易听得嘴角一抽:

    “你的太阳灶审问法已经够可以了,烤炉就算了,木炭挺贵的,不划算。”

    陈汤一算这个账,觉得确实不合适,明智的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说道:

    “我和老甘到酒泉了,这是辛庆忌给辛弃疾写的一封信,先生,辛弃疾小兄弟,会不会来啊?”

    周易说道:

    “这个暂时还不好说,得摸索一下,不用心急。”

    辛弃疾出生在金兵统治的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他爷爷辛赞和他父亲辛文郁名义上是金国的官,但私底下一直在联络各方义士,准备推翻金国的统治。

    六岁那年,辛文郁带族人练兵不慎暴露,被金国人用毒箭射伤身体,不治身亡。

    从那以后,仇恨就深深种在了这位辛氏子孙的脑海中。

    二十来岁时,辛弃疾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造反,声势挺大,周易觉得要是来的是这个时期的辛弃疾,高低得请他看一遍《敌后武工队》。

    中午,当烤架上的羊变得金黄滋滋冒油时,周易撒上烤肉料,又烤了几分钟,宣布午餐正式开始。

    铁锅炖大鹅,烤全羊,另外还有鲜灵的蔬菜和啤酒饮料。

    大家围坐在一起,觥筹交错,好不快乐。

    赵煦原本想验血来着,但如今霍去病要赠送马匹,他吃完饭就打算带着种马回去,开始安排汴梁马场的事宜。

    城外那些百亩大的庄园,一个个全都要收缴了,开辟成骑兵的训练场,另外还要安排人种植苜蓿,解决马匹的粮草供应问题。

    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比较耗费心神……赵煦咬了一口酥脆喷香的烤羊肉,脑子里不自觉闪出了赵佶的身影。

    这个好弟弟但凡能做点正经事,自己也不至于如此紧迫……未来几天,全靠揍他来提神醒脑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不错,请把《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