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爷爷的信!【求月票】

    一元观内,李白、岑勋、元丹丘、王之涣和穿着崭新道袍的胡紫阳并列站好,向主殿的太极图行礼告别。

    此次西去,几人会以李白为中心,尽可能的帮大军创造战机。

    虽然大部分将士都扛不住高原反应,难以占领吐蕃的土地,但帮吐蕃减少一下人口还是能做到的。

    等几人行礼完毕,公孙大娘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念诵起了王之涣的送别诗: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皱了皱眉说道:

    “如此激昂的场面,居然是此种惆怅之诗,这是哪个酸腐之人写的?”

    公孙大娘嘻嘻一笑:

    “你写的。仙长能看到后世之事,所以嘛,这是我特意找出你在未来写的诗句,如何?”

    王之涣觉得不符合眼下怒斩吐蕃的基调,而且他还指望着吐蕃的人头换酒喝呢,如此好事,岂能惆怅: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莫道攀折苦,扬鞭灭吐蕃(bō)!”

    改动几个字,意境立马不一样了,从感叹折柳送行,变成了纵马扬鞭灭吐蕃,境界陡然拔高好几层。

    该说不说,盛唐时期这群诗人,都是调动情绪的高手。

    公孙大娘将这首诗记下来,打听起了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

    “他是你家族中人吗?如今在哪就职?”

    王之涣点了点头:

    “乃是我族兄,长我一岁,性格恣意狂放,喜好美酒,三年前赴乐昌任县尉,据说近日会回京另履新职,可惜我要出征,无法等他了。”

    李白:“……”

    你是馋师尊的酒了吧?

    听说王翰比王之涣还喜欢饮酒,不知道能不能把他骗到前线杀吐蕃,让大唐多几个将军诗人。

    一行给大家的佩剑一一开光,还表示会在佛祖面前,为大家诵经祈福。

    胡紫阳说道:

    “你还是多学仙长赐予的数学教材,早日编纂出适合大唐孩童学习的教材,若能推行至全国,对大唐的促进是无可估量的。”

    一行双手合十说道:

    “真人放心,小僧谨记。”

    众人相互告别后,李白等人就翻身上马,离开一元观,前往城外大营,随薛讷所在的中军一起出发。

    他们几个没带铠甲,因为李白打算求周易从网上买几套铠甲,现代钢片的强度更高,同样重量下,比唐代铠甲的防护能力高一截。

    一元观内,太平公主计算着大军每日消耗的粮食,忧心忡忡的说道:

    “关中别的都好,只有粮食数量颇为不足,如今开战,更是需要海量粮食,但运力有限,长此下去,必生祸端。”

    公孙大娘觉得这根本不是个事儿:

    “小太平不要着急,大不了我去中原一趟,把那边准备好的粮食通过混元宫转运,直接让李白弟弟带到前线,不仅节省运输的时间,还能防止折损和克扣……”

    太平公主饶有兴趣的问道:

    “一次能转运多少?”

    公孙大娘说道:

    “具体没算过,上次道长说哪怕只铺一米厚,一次也能运数千吨,若是全部放开,一次一万吨是不成问题的……混元宫的院子很大,能堆放海量粮食,只要我和李白弟弟配合,江南的粮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运来。”

    听到这个数字,太平公主突然觉得与其费力运输,不如让小姨妈出一趟差,届时发函让各地将粮食准备妥当,直接运到长安,必然能缓解饥荒。

    当然,在这之前,一定要将世家大族囤积的粮食倒腾出来,过去囤积粮食高价卖出,朝廷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但如今,世家别想再赚这份黑心钱了。

    公孙大娘翻看着现代关中的耕地面积,发现居然有一千八百万亩,而且就这还有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了呢。

    她将这个数字摆在太平公主面前说道:

    “关中的耕地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得让大孙子发动流民垦田了,别说一千八百万亩,就算只开发出一千万亩耕地,按照后世的秋耕春种,夏秋两季的收成来说,每年丰收的粮食也会是天文数字。”

    史料上介绍大唐,往往会说关中土地开发过度,导致耕地面积迅速萎缩。

    但事实上,还是跟世家霸占土地有关,今天空一块,明天空一块,空的土地越多,粮价就越高,倒腾粮食的利润就越大……

    太平公主想了想,拿起对讲机,调到李隆基的999频道,摁下了对讲按钮:

    “傍晚来一元观吃晚饭,讨论一下提升粮食产量的事。”

    正在武德殿办公的李隆基一听,赶紧答应道:

    “谨遵姑姑号令,侄儿忙完手头的奏折就去。”

    要是别的事儿,李三郎会处理完手头的事再动身,但提升粮食产量,这可是国之大事,再要紧的政务也要为此事让路!

    另一边,北宋哲宗世界,赵煦拔营后,随大军慢悠悠的向西行进,经过几天时间,总算赶到了郑州荥泽,也就是后世的桃花峪,黄河下游的起点。

    黄河身为华夏的母亲河,上游不声不响,中游虽然声势浩大,但一直顺着自己的河道前行,算是规规矩矩。

    但从荥泽到入海口的下游就不一样了,打宋朝开始,黄河下游成了华北和黄淮平原的灾难,三年一决堤,五年一改道,几乎就没安生过。

    黄河边上,章惇抚须说道:

    “如今看来,借助黄河阻挡辽国南侵,是个非常错误的操作,若当时没改道,或许黄河还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北宋期间,黄河改道几十次,遍布整个华北平原,现在黄河的河道并不好,河底太高,堤坝太弱,几乎每年都会决堤,以至于汉唐时期的富庶之地河北,如今多了不少白地。

    赵煦问道:

    “黄河可有治理之策?”

    曾布想了想,出了个不是主意的主意:

    “可按照汉朝之法,掘开大堤,让其自行流淌,等河道形成,命人在两岸筑堤便可……西汉到盛唐数百年间,黄河没给百姓造成灾难,便是此法的功劳。”

    要是没有三易回河,这个办法还行,但现在整个华北几乎全是黄河故道,真要掘开大地让黄河自由发挥,说不定会分成数个岔口,整个河北都会变成泽国。

    章惇问道:

    “仙长那里可有办法?”

    赵煦摇了摇头:

    “如今师尊所在的世界,采用的是延续数百年的【束水攻沙】之策,兴建了水利枢纽,每年汛期放水,让洪水冲刷河道,将河底的淤沙冲进海中,河槽降低后,黄河的危害自然也会减小……师尊说,治理黄河是千年工程,一时半会根本别想完成。”

    赵煦猜测应该还有玄学治理的手段,但周易没说,他也没敢多问。

    还是先统一疆域吧,师尊说过,大一统王朝才有资格治理黄河,想要治理,就得一统华夏。

    赵煦打算将西夏和辽国全部征服后,再着手治理黄河,让喜怒无常的黄河,再次变成滋养华夏大地的母亲河。

    他们以高规格礼仪祭拜了黄河,然后继续向西前行。

    从这里开始,唐朝时期的漕运河道就淤塞不堪,别说行船了,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平地。

    赵煦说道:

    “以后疏通漕河便交给西夏党项人了,将河道重新打通,洛河不再入黄,而是接入漕运河道。师尊说的汝河河道,届时也去看一看,若能再开一条漕运河道,必能成为我大宋的黄金水道!”

    章惇和曾布都知道要迁都的事了,两人五味杂陈,觉得这个世界,终究会变成自己不认识的大宋。

    傍晚,大军就地扎营,赵煦闲着没事,骑马去射了几只黄羊改善生活。

    马上要上战场了,他得抓紧一切机会训练自己的箭法和枪法,免得斩将夺旗时出现失误,丢师尊的脸面。

    黄羊肉炖好后,赵煦吃饱喝足,开始跟着军中的老卒练习枪法。

    他这么勤奋,让随军的老臣非常汗颜,章惇曾布等等纷纷挑灯加班……官家不休息,我等岂敢睡?

    八月十七上午,混元宫的小院正式进入了拆除阶段。

    这座修建了几十年的小院,承载着周易的童年记忆,如今终于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

    开挖之前,他领着两大两小四个美女,在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的东西,便冲等待已久的赵伟挥了挥手。

    赵伟当即启动挖掘机,开始对小院进行拆除。

    挖机的铲斗轻轻一推,房子就轰然倒塌,感觉昨天搬家之后,把房间的支撑也搬走了。

    三清殿后院,大头杨扎着围裙,在忙着切肉做大锅菜。

    今天来了不少邻居,要帮忙周易整理砖头,清理建筑垃圾,方便赵伟挖地基打垫层。

    旺哥戴着白线手套,扛着四五把铁锹,挨个儿分给王双庆李永康等人,赵伟刚把北面的房子推倒,几人就下手了,开始清理建筑垃圾。

    正忙着,旺哥从周易那间房的地基中,扒拉出一个金属箱子,像是铸铁加工的,很有分量:

    “小易,这有个箱子,是不是你爷爷埋的财宝啊?”

    周易一听,小跑着过去,将那个箱子抱起来,发现确实挺有分量,他小心打开,结果看到里面静静的躺着一封书信。

    信封上用毛笔端端正正写着四个字:

    【小易亲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不错,请把《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