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朱由检:毁灭吧,我想回家!

    “陛下,这就是你说的两个屁股大的?!”朱求柱正对着眼前的两匹小母马发呆。

    “你懂什么,这可是西域贡马,比你牧场养的那些玩意大只多了!”朱由检鄙夷道。

    “陛下啊,马之优劣,在适其用,非在其高。陛下这大宛马冬需暖棚,不耐粗饲,仅充玩好,不堪战阵呐!”朱求柱无奈道。

    “瞎说,大就是好,你不要就算了!”

    “别别别,臣要,臣要,谢陛下赏赐!”朱求柱抱着马腿不撒手。

    他是养马的,怎么可能不识马呢?这玩意贵呐,整个大明都没有几匹,价值千金啊!

    “那你好好养,西域贡马母本朕一共也才七匹。”朱由检有些依依不舍道。

    大明的马政一塌糊涂,辽东镇拥兵十万众,但战马两万都没有;整训京营的时候,一共翻出来一万多匹马,编成三千选锋骑兵。

    这几年打了不少胜仗,缴获了不少战马,但战马的折损率也高到了让人心塞的地步,一场仗打下,战马折损过半。

    而且缴获的也不是什么好马,无论是蒙古马还是女真马,相比于大明开国时期的战马,普遍有退化的倾向。缩边一时爽,但丢失了关西七卫的后果,是大明失去了西域大体型种马的稳定来源。

    当然,战马的矮化,一半是种不行,另一半是饿的!马种退化以后,明军骑兵不得不进行了骑兵战术革新:人马俱甲的重骑兵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人着甲,马空挡的所谓“精锐铁骑”。

    面对马政衰颓,大明也不是没有挣扎过。但无论是从西域进口的中亚、西亚战马进行繁育,还是用葡萄牙进贡的欧洲马进行育种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杂交出来的小马驹难以存活。

    养马不是养兔子,“英雄小母马”一辈子也就能繁育七到八胎,种群数量难以扩大。《大明会典》记载,仅十匹西域贡马的年饲养成本,就相当于三百匹蒙古边马。

    所以,西域贡马就成了“漂亮小废物”,只能留着给皇帝拉车,或者赏赐给功臣,骑到街上跟法拉利一样,足以引起围观。

    就像大明不愿意出口火器一样,蒙古部族也不傻,他们也不乐意给大明出口良种战马,甚至会刻意截杀西域进贡的战马;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也有意识地阻止女真马向大明流失。

    西方与大明倒是没有直接的领土冲突,但在欧洲,优良战马也是稀缺的宝贝;而且从西欧到大明,海上航行万里,耗时半年,船上的恶劣生存条件连船员都很难活下来,更何况是娇贵的热血马。

    崇祯五年,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第十五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也即所谓的“瑞典阶段”,战争烈度进入巅峰时期,全欧混战,参战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龙骑兵、胸甲骑兵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胸甲骑兵坐骑的标准是不低于 1.52米,精锐要求不低于 1.58米,这样的要求,朱由检的御马都达不到。

    而现在边军主要装备的边马,多是马种杂交出来的战马,肩高更是只有 1.35米,就这已经算大明境内的优秀马种了;民用乘骑马大多只有 1.2米上下。这种情况让朱由检感到焦虑:这样还怎么拳打法皇、脚踩神罗啊?!

    历史已经按下了加速键,进入了一个很诡异的时期。欧陆挣脱了中世纪,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脱胎换骨,从“野蛮人”变成了时代的主角;而曾经的东方文明顶塔大明,正在走向全面的衰落。

    朱由检也想醉生梦死,他也完全有条件醉生梦死,躺平是很舒服的。当他睁开眼看大明,发现大明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千条万绪让他无从下手,只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打败了建奴,大明就安全了吗,可是万历三大征打击的对手,有哪个又比建奴逊色了呢?宁夏之役,面对的是蒙古鞑靼部的反扑;播州之役,是西南土司的反叛;万历朝鲜战争,面对的是将满清按在地板上狠狠摩擦的日本人。

    只是因为大明将他们打败了,所以才会显得他们无足轻重。本质上,建州女真的叛乱与这些人的叛乱并没有区别,只是轮到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大明已经没有能力去应对了。

    很神奇的一点在于,朱由检弄死建奴以后,当下大明的人也不会察觉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可能在他们的眼里,弄死建奴和弄死倭奴、弄死鞑靼是一样的。

    大明还是那个天下无敌的大明,官僚士绅还是那群官僚士绅。但这跟被天灾人祸逼迫得快要活不下去的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明需要稳定民生,需要平定边患,需要推进手工业化发展,需要发展海军事业,需要整顿吏治,需要思想启蒙、重塑国家认知、建立起近代化民族国家等等,大明的欠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次想到这些,朱由检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我能行吗?!”

    从实用主义出发,大明需要的是足量的骡马,甚至是驴;需要的是骑马步兵,而非骑兵。但骑兵又远远还未走到被淘汰的时期,强大的骑兵,永远是农耕文明低成本暴打游牧民族的不二之选。

    无论是汉武帝选育天马、河曲马暴打匈奴,李世民灭突厥,还是明初北伐,都证明了这点。

    不过,无论哪一种,骑马步兵也好,优良骑兵也罢,大明首先要拥有自己的骡马繁育能力,而不是只能依赖战场缴获以及马市交易。

    朱由检逃离北京的时候想的是:世界那么大,我得去看看。出来个把月想的是:大明真他娘的大,累了,毁灭吧,我想回家!实际上,他如今也还只是在北直隶周围打转而已。

    从山西进入河南,最显著的一个感受就是地形突然变得平坦开阔了。回头看,是一副如同到达了世界边缘的神奇景象,山西高原拔地而起;向南看,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远远望去,天空好像和大地交汇到了一起。

    进入河南以后,朱由检没有去洛阳,而是按照山西旧例,直扑开封而去。因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设在开封。抵达开封以后,开封城的官吏明显是有了准备,整一个大型卖惨现场:

    河南巡抚不经意间露出官袍下带补丁的里衣,布政使穿着破洞的草鞋;有的官吏觉得糊弄不过去,竟直接弃官逃亡了。朱由检被气笑了:抓贪官果然没有这么容易!

    系统性的问题,依靠他匹马单枪,实在是有些力有不逮。开封也是个佛教氛围极其浓郁的地方,著名的开封铁塔就是座佛塔。

    此时开封城内的和尚,要么跑掉了,要么躲起来了,跑远的,朱由检拿他们没办法;躲起来的髡贼,可不能放跑了!

    中国有句古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走了,但寺庙和寺庙名下的田地跑不掉。

    抵达开封的当天晚上,朱由检就住进了周王朱恭枵家里,对于这位周王,朱由检还是很有好感的,明末的藩王一个赛一个抽象,周王是其中表现最好的,要不是死的早,他没准能撑起南明!

    对于皇帝的突然到访,这位“乱世贤王”的表现依旧很慌。他手握二十万亩土地,作为老牌藩王,封地又是在开封这个好地方,这么多年下来,还是有点积蓄的,他生怕皇帝找他借钱,更怕他不借钱,皇帝就找他借头!

    朱由检跑得有些累了,从河南再往东就是南直隶,再渡江就是南京,他打算到南京待上一段时间,就准备北返,然后北伐。他就是在华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转个小圈圈。

    朱由检感觉自己的这番出巡,还是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消息是会泄露的,当敌人有所准备,打击起来就不容易了;他也没有同时在两京十三省发动清洗的人手。

    不过,来都来了,逃亡的犯官,直接下追捕令,按照籍贯追到老家去,人跑了也要抄家;留下来的,也要审,避免他们浑水摸鱼。

    朱由检蹲在开封,让河南本地官员配合清缴寺产,按照半年前的土地归属去收缴,如果是近期转出的,不仅不承认,接纳方也要受到调查;发现是此前“投献”的,要么补缴二百六十三年欠税,要么没收田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不错,请把《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