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与我结姻缘(一)

    春末的雨总带着点黏腻的暖意,萧琰站在 “檐角” 咖啡馆的玻璃门内,看着穿堂风卷着几片玉兰花瓣掠过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他刚结束一个冗长的建筑设计评审会,领带松了半截,衬衫袖口沾着点未干的墨迹 —— 那是刚才在图纸上标注修改意见时不小心蹭到的。

    “一杯耶加雪菲,手冲。” 他对着吧台后忙碌的店员说,声音里还带着点没散去的疲惫。

    “好的,稍等。”

    转身找座位时,他的目光落在靠窗的位置。一个穿米白色针织衫的姑娘正低头看书,侧脸的线条柔和得像水墨画,几缕碎发垂在额前,随着她偶尔翻动书页的动作轻轻晃动。桌上摆着一杯喝了一半的拿铁,拉花已经淡了,旁边摊开的笔记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迹,间或画着几支简笔的植物。

    萧琰的脚步顿了顿。他见过太多刻意营造氛围的咖啡馆场景,却很少有这样的画面 —— 安静,却不疏离,像雨天里透过云层漏下的一缕阳光,恰好落在人的心尖上。

    他选了斜对角的位置坐下,刚拿出手机想回复工作消息,就听见姑娘那边传来一声轻呼。她手边的马克杯被碰倒了,褐色的液体在桌面上漫开,正朝着笔记本的方向渗去。

    几乎是本能地,萧琰抽了几张纸巾快步走过去,半蹲下身帮她擦拭:“小心。”

    姑娘显然吓了一跳,抬起头时,眼睛里还带着点慌乱。那是双很亮的眼睛,像盛着雨后的湖水,睫毛上似乎还沾着点水汽。“啊…… 谢谢,不好意思。” 她手忙脚乱地把笔记本往回挪,却不小心蹭到了未干的污渍,“糟了……”

    “先擦桌子吧,纸够吗?” 萧琰把纸巾递给她,注意到她笔记本上的字迹娟秀,画的植物旁边标着学名,像是某种植物图鉴。

    “够的够的,太麻烦你了。” 她接过纸巾,脸颊微微泛红,“我叫李瑶,是个植物学研究员,刚才在看标本记录,没注意……”

    “萧琰,建筑设计师。” 他简单自我介绍,目光落在她笔记本上一幅画得格外细致的玉兰花上,“你画得很好,尤其是花瓣的纹理。”

    李瑶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角弯成好看的弧度:“谢谢。我总觉得植物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故事,画下来的时候,好像能听见它们在说话。”

    这个比喻让萧琰觉得很新鲜。他习惯了用线条和结构丈量世界,钢筋混凝土的棱角里,很少有这样柔软的想象。“建筑也一样,” 他说,“每一栋房子的朝向、窗棂的角度,其实都在和阳光、风、雨对话。”

    李瑶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他:“是吗?那你设计房子的时候,会听它们说什么?”

    恰在此时,店员把萧琰的咖啡送了过来。他端起杯子抿了一口,咖啡豆的果酸在舌尖散开,像忽然打开了某个话匣。“比如现在这家咖啡馆,” 他看向头顶的木质横梁,“你看它的房梁结构,是仿江南民居的抬梁式,却又在连接处加了金属固件,既保留了韵味,又解决了老房子容易变形的问题。这大概是设计师在说,传统不是只能被供奉起来的。”

    李瑶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植物嫁接,要让新枝在老干上好好生长,得找对那个契合的点。”

    雨还在下,敲打着玻璃窗,发出沙沙的声响。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一个谈论着建筑的肌理,一个描述着植物的呼吸,却奇异地找到了共鸣。萧琰发现自己很少这样放松地和人聊天,不需要顾虑专业术语是否晦涩,也不必担心话题突然中断 —— 李瑶总能从一个细微的点延伸开,比如他提到某个建筑的庭院设计,她就会说起哪种藤蔓适合沿着廊架生长,花期能持续多久,甚至会描述清晨花瓣上凝结的露珠如何折射阳光。

    “你好像对植物特别了解。” 萧琰说。

    “因为我工作的地方就在植物园,” 李瑶笑了笑,“每天和它们打交道,时间久了,就知道它们的脾气了。有的花要晒足太阳才肯开,有的草却喜欢躲在树荫里,和人一样,各有各的性子。”

    萧琰想起自己办公室窗外那盆总养不好的绿萝,忍不住问:“那绿萝总黄叶怎么办?我已经很少浇水了。”

    “可能是光照的问题,” 李瑶认真地分析,“绿萝不喜强光,但也不能完全不见光。还有,你是不是经常往叶子上喷水?其实它的叶片绒毛会积水,容易烂……”

    她讲得细致,萧琰听得专注。窗外的雨渐渐小了,阳光穿透云层,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纯粹地和人聊过天了,没有项目截止日期的催促,没有甲方的修改意见,只有咖啡的香气、雨声的余韵,和一个陌生人分享着关于生活细节的琐碎知识。

    “不好意思,是不是耽误你时间了?” 李瑶看了看表,忽然意识到自己聊了太久。

    “没有,” 萧琰摇摇头,拿起手机时才发现,屏幕上有好几个未接来电,但他此刻并不想立刻回过去,“我很喜欢听你说这些。”

    李瑶的脸颊又微微泛红,她合上笔记本,开始收拾东西:“我也该回去了,下午还要去给新到的多肉换盆。”

    萧琰看着她把笔记本放进帆布包,包上挂着一个小小的银杏叶挂件。“那个挂件……” 他指了指,“是银杏叶标本?”

    “嗯,去年秋天在植物园捡的,自己做的。”

    “很好看。”

    李瑶站起身,对他笑了笑:“今天谢谢你,还有…… 谢谢你的咖啡知识,虽然我没喝你的咖啡。”

    “下次有机会,可以请你喝手冲,” 萧琰鬼使神差地说,“或者,你可以教我怎么养绿萝。”

    李瑶愣了一下,随即眼睛弯成了月牙:“好啊。那…… 我先走了。”

    “再见。”

    看着她撑着一把浅蓝色的伞走出咖啡馆,萧琰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又喝了一口。刚才她坐过的位置,似乎还残留着淡淡的栀子花香,和咖啡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很特别的气息。他拿出手机,给助理回了个电话,语气里的疲惫已经散去了大半。

    “萧工,刚才甲方又说想改一下外立面的材质……”

    “让他们发具体要求过来,” 萧琰看着窗外李瑶渐渐远去的背影,声音平静,“我们明天再碰。”

    挂了电话,他走到窗边,看着那把浅蓝色的伞消失在街角。雨彻底停了,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清香。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心,刚才帮李瑶擦桌子时,似乎沾上了一点淡淡的墨水印,那是从她笔记本上蹭到的。

    他忽然觉得,这个春末的下午,好像有什么东西,随着那场雨,悄悄落在了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萧琰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变化,依旧被项目图纸、评审会和甲方的各种要求填满。但他总会在某个间隙想起那个雨天的咖啡馆,想起李瑶说起植物时眼里的光,还有她那个挂着银杏叶挂件的帆布包。

    周三下午,他难得准时下班,路过花店时,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买了一盆新的绿萝。店员告诉他这是 “黄金葛”,叶片上有好看的黄斑,比普通绿萝好养。

    回到家,他按照李瑶说的,把绿萝放在客厅靠近阳台的位置,那里能晒到散射光,但不会被阳光直射。他还特意找了块软布,小心翼翼地擦去叶片上的灰尘,动作笨拙得像个第一次照顾植物的孩子。

    做完这一切,他看着那盆绿意盎然的植物,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有李瑶的联系方式。那天分别时太匆忙,竟然忘了问。

    他拿起手机,翻遍了通话记录和社交软件,都没有任何线索。唯一的信息,是她在植物园工作,喜欢植物,还有那个 “檐角” 咖啡馆。

    或许,她还会去那里?

    接下来的周末,萧琰比平时起得早。他换了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没打领带,走到 “檐角” 咖啡馆时,才发现自己来早了,店门刚开,店员正在擦拭玻璃。

    他点了杯和上次一样的耶加雪菲,选了同一个位置坐下。阳光很好,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暖洋洋的。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开始画咖啡馆的窗棂 —— 木质的框架上,爬着店员精心布置的常春藤,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

    画了大概半小时,门口的风铃响了。萧琰下意识地抬起头,心跳忽然漏了一拍。

    李瑶走了进来,今天穿了件浅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抱着几本书,帆布包上的银杏叶挂件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显然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萧琰,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即笑了起来。

    “好巧。” 她说着,走到他对面的位置坐下。

    “不算巧合,” 萧琰坦白道,“我想找你请教绿萝的问题,又没有你的联系方式,就想来碰碰运气。”

    李瑶的眼睛亮了亮:“你的绿萝怎么样了?”

    “好像好一点了,” 萧琰拿出手机,翻出早上拍的照片,“我按照你说的,换了个位置,也没再喷水。”

    李瑶认真地看着照片,点了点头:“嗯,叶片颜色亮了些。不过你看这里,” 她指着一片新叶,“还是有点蜷,可能需要稍微松松土,让根能呼吸。”

    “松土?” 萧琰有点茫然,“怎么松?”

    “用小铲子轻轻把表面的土翻一下,别伤到根就好。” 李瑶耐心地解释,“或者,你要是不介意,我可以……”

    “会不会太麻烦你?”

    “不麻烦,” 李瑶笑了笑,“我今天本来也要去花市买点土,正好可以帮你看看。”

    那天下午,萧琰第一次走进了本地的花市。和他想象中杂乱的样子不同,这里其实像个小型植物园,各种植物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香。李瑶显然很熟悉这里,和几家摊主打着招呼,用他听不太懂的术语讨论着某种兰花的花期。

    “你看这种泥炭土,” 她拿起一袋土给萧琰看,“透气性好,适合绿萝。还有这个珍珠岩,混合一点进去,能防止盆土板结。”

    她一边挑选,一边给萧琰讲解各种土壤的特性,哪种适合多肉,哪种适合观叶植物,哪种需要发酵后才能用。萧琰听得认真,手里提着她选好的土和肥料,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走到一家卖花盆的摊位前,李瑶停了下来:“其实你的绿萝可以换个大点的盆,现在这个有点挤了。”

    萧琰看着摊位上琳琅满目的花盆,有陶土的,有陶瓷的,还有造型别致的水泥盆。“哪种好?”

    “陶土盆吧,” 李瑶选了一个素色的粗陶盆,“透气性好,虽然不如陶瓷盆好看,但植物住着舒服。”

    萧琰想起自己设计建筑时,也总会优先考虑实用性,再兼顾美观。他笑了笑,接过那个陶土盆:“和做人一样,内在舒服比外在花哨重要。”

    李瑶看了他一眼,眼里带着赞同:“是啊,好看的东西很多,但能让人觉得舒服的,才最难得。”

    从花市出来,萧琰邀请李瑶去他家帮忙换盆。他的住处是个顶楼的公寓,装修风格和他的人一样,简洁利落,以黑白灰为主,只有阳台上摆着几盆植物,显得有点孤单。

    “你的房子视野真好。” 李瑶走到阳台,看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

    “当时选这里,就是因为阳台够大,” 萧琰说,“想着能种种东西,结果……”

    “结果发现没那么容易?” 李瑶笑着接话。

    “嗯,” 萧琰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总觉得,植物嘛,浇水就行,没想到这么多讲究。”

    李瑶挽起袖子,开始动手换盆。她的动作很熟练,先把绿萝从旧盆里小心地取出来,轻轻抖掉根部多余的土,然后在新盆底部铺一层陶粒,再放上混合好的土,把绿萝放进去,一点点填土压实。

    “你看,” 她指着根部,“这里的根已经盘起来了,确实需要换大盆。”

    萧琰站在一旁看着她,阳光落在她认真的侧脸上,绒毛清晰可见。他忽然觉得,这个平时只有自己身影的房子,因为多了一个人的存在,似乎变得温暖了许多。空气里有泥土的气息,还有李瑶身上淡淡的栀子花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

    换好盆,李瑶又教他怎么判断盆土是否缺水 ——“用手指戳一下,下去两厘米都干了,再浇水”,还有怎么给叶片除尘 ——“用湿布轻轻擦,别太用力”。

    “其实植物和人一样,” 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你。开花,长新叶,都是在说谢谢呢。”

    萧琰看着阳台上那盆焕然一新的绿萝,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不止学会了怎么养植物。

    那天晚上,萧琰收到了李瑶的微信好友申请,验证消息是:“绿萝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他通过申请后,发了一张绿萝的照片过去,配文:“谢谢。”

    很快收到了回复:“不客气。晚安。”

    萧琰看着屏幕上的 “晚安” 两个字,忽然笑了。他走到阳台,看着夜色中的绿萝,叶片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他想,或许生活就像养植物,需要慢慢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从那以后,萧琰和李瑶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很少聊工作上的烦心事,更多时候,是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萧琰会拍下看到的有趣建筑细节 —— 比如老房子墙上独特的砖雕,或者现代建筑里巧妙的光影设计;李瑶则会发一些植物园的日常 —— 新绽放的珍稀兰花,雨后冒出的蘑菇,甚至是松鼠偷藏松果的样子。

    有时,他们会约在 “檐角” 咖啡馆见面。萧琰会带他最新的设计草图,李瑶则会带来她采集的植物标本。有一次,萧琰设计一个社区公园,卡在了景观布局上,李瑶看着图纸,忽然说:“你看这里,” 她指着一片空地,“如果种上几棵合欢树怎么样?夏天开花的时候是粉色的,像羽毛一样,孩子们肯定喜欢在下面玩。而且它的根系不深,不会影响旁边的步道。”

    萧琰看着图纸,想象着合欢树开花的样子,忽然觉得那个空间活了起来。“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他好奇地问。

    “因为我小时候住的院子里就有一棵,” 李瑶的眼神柔和下来,“夏天的时候,我奶奶总在树下给我讲故事,花瓣落下来,像下雪一样。”

    萧琰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院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夏天的时候,整个墙都是绿色的,蝉鸣从早到晚不停歇。“我小时候的房子,有个很大的院子,我爷爷喜欢在里面种各种蔬菜,我总在里面追蝴蝶。”

    “后来呢?” 李瑶问。

    “后来城市改造,老房子拆了,” 萧琰的声音低了些,“现在那里建起了高楼,我再也没回去过。”

    李瑶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建筑和植物不一样,房子拆了就没了,但记忆还在。就像我奶奶种的合欢树,后来也因为修路被移走了,但我还记得它开花的样子,记得树下的凉椅,记得奶奶的声音。”

    萧琰抬起头,看着李瑶。她的眼睛里有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他忽然觉得,自己和她之间,似乎有某种相似的东西 —— 都在怀念着一些逝去的事物,却又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创造着新的美好。

    “你的公园设计,” 李瑶看着图纸,“能不能留一块地方,做个小小的‘记忆角’?比如放一些老房子拆下来的砖瓦,种上一些以前院子里常见的植物,让那些像你一样搬走的人,回来的时候能找到一点熟悉的感觉。”

    萧琰的心猛地一动。他一直试图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来打造这个公园,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 情感的连接。“你说得对,”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圈出一块地方,“这里可以做个小广场,用老砖瓦铺地面,周围种上爬山虎、牵牛花,还有…… 合欢树。”

    李瑶笑了起来,眼睛里像落满了星光:“一定会很漂亮。”

    那个周末,萧琰邀请李瑶去看他设计的一个刚完工的图书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在建筑里融入这么多植物元素,” 他有点紧张地说,“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图书馆坐落在大学城里,外观像一本打开的书,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阳光可以充分进入。走进里面,李瑶立刻被惊艳到了 —— 中庭里有一棵巨大的榕树,从一楼一直延伸到三楼,枝叶繁茂,仿佛把整个森林搬进了建筑里。书架沿着榕树的根系分布,读者可以坐在树下看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书页上,温暖而安静。

    “太漂亮了,” 李瑶忍不住感叹,“你真的做到了让建筑和植物对话。”

    “其实是受你的启发,” 萧琰说,“你说植物能让空间有呼吸感,我就想试试,能不能让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一个让人能放松下来的地方。”

    他们沿着书架慢慢走着,萧琰给她讲解设计细节 —— 如何计算榕树的生长空间,如何保证根系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如何通过玻璃的角度让阳光既能照进来,又不会太刺眼。李瑶听得认真,偶尔会指着某株植物问:“这是琴叶榕吧?它在这里长得真好,看来你找对了光照的角度。”

    走到三楼的露台,这里种满了各种多肉植物,排列成有趣的图案。“这些是我从花市淘来的,” 萧琰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能不能养活。”

    “放心吧,” 李瑶笑着说,“多肉喜欢阳光,这里通风也好,肯定能长得好。你看这个,” 她指着一盆熊童子,“它的叶子摸起来像小熊的爪子,很可爱吧?”

    萧琰伸手轻轻碰了碰,确实毛茸茸的,有点像小时候玩的毛绒玩具。“确实很可爱。”

    那天下午,他们在图书馆待了很久。萧琰看着李瑶坐在榕树下看书的样子,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上,像镀了一层金边。他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他设计这个图书馆时想要的感觉 —— 安静,温暖,有书,有植物,还有…… 让人安心的人。

    离开的时候,夕阳正美,把图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李瑶忽然说:“萧琰,谢谢你带我来看这个地方。我好像有点明白你说的‘建筑会说话’了。”

    “那你听到它在说什么了吗?” 萧琰问。

    “它说,欢迎你来,慢慢读,慢慢感受。” 李瑶转过头,对他笑了笑,“就像生活一样。”

    萧琰看着她的笑容,忽然觉得,自己心里的某个角落,好像也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发芽。

    初夏的雨来得频繁,有时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有时是突如其来的暴雨。一个周末的下午,萧琰正在家里修改图纸,忽然收到李瑶的微信:“植物园的温室漏水了,好多植物都淋湿了,我得去处理一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左眼见飘心中喜不错,请把《左眼见飘心中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左眼见飘心中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