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自我选择

    从苏州火车站出来,老沈热泪盈眶。

    这两个多月来他走南闯北,为了采访南极考察队队员们的家属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不是在黄山漫天的戈壁小镇,就是在峻岭深山的孤寂村庄,要么就是烈日炎炎的渔港和寒风凛冽的边城。

    这次总算来到苏州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四周来往穿梭的小车和琳琅满目的商店不禁让他生出一种回到文明社会的错觉。

    “苏州汤面甲天下,不好吃不要钱。”

    街边商家伙计一句吆喝,顿时坐了许久火车的老沈感到饥肠辘辘,他想都没想就坐了进去,大手一挥,焖肉面加三虾面的组合就上了桌。

    苏州汤面有千年历史,形成现代制作体系也能追溯到清朝,不管是“红汤”还是“白汤”,均以猪骨、鸡架、鳝骨等食材文火慢熬而成,讲究“清而不油”。

    老沈虽是常年居于北京的重庆人,但对苏州这碗红汤面格外钟爱,三下五除二就把面吃了个精光,最后就连汤都没放过,统统收进肚子。

    酒足饭饱,可以开工。

    坐公交车几站路,老沈就抵达了今天的采访地点。

    红砖白墙黑瓦,典型的江南风格建筑,大门旁挂着一块小小的招牌——苏州市第一丝厂。

    这厂子可有来头,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缫丝企业,没有之一。

    作为苏州乃至中国纺织行业的一张名片,这座占地近50000平方米的厂子养活了苏州数以万计个家庭。

    很多职工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住的是厂子分配的家属院和宿舍楼,小孩上学就在厂办学校,吃饭业在食堂和厂营小馆。

    总之衣食住行与吃喝拉撒,几乎都由丝厂包办,这一排排织机仿佛就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甚至还形成了“岗位世袭”的风潮,所有人都把子女后代进厂接班视作理所应当,但凡是有“走出去”想法的年轻人就是离经叛道和不识好歹。

    今天老沈要采访的主人公也是这么想的。

    “我就当没养这个儿子,反正他在南极干什么我有不关心,哪天碰得馒头时报就知道我是为了他好了。”

    老沈之前采访的家属不管自己生活环境如何,对于家人加入南极考察队这件事基本都抱着自豪骄傲的态度,眼前这位情绪激动的中年男人倒是让他有些出乎意料。

    “这参与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的建设是多么光荣啊,整个国家只派出去五百多个人,你的女儿还是海洋鸟类的研究员,这是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功绩,怎么还不高兴呢?”

    男人不语,只是一味地生着闷气,老沈看了眼在国营厂子里少见的宽敞办公室,那块写着副厂长的名牌似乎说明了一切。

    “沈记者,你别见怪,陶厂长他就这么一个闺女,小时候学习成绩好,考到了上海读大学,本来想着毕业了回厂子接班,好好带着工人们搞几个先进技术出来,结果却迷上了那个什么海鸥?说什么都要去研究所工作,那晚上把陶厂长气的呀,整个家属院都能听到吵架声。”

    从家属那里寻不到答案,老沈只能转而向厂子里的其他职工求助。

    接待他的厂办专门负责对外联络的吴科长,四十多岁,头发已经稀稀拉拉,嘴里都是典型的“外交辞令”,完全就是那种对现状满意,对未来没有追求的做派。

    “我们厂子好几万个职工,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想把孩子安排进来,陶厂长矜矜业业干了几十年,对厂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想要让女儿来接班继续做贡献,没人会说闲话。”

    “沈记者不瞒你说,小陶这个出身背景,多少人都羡慕着呢,一个女孩子,待在爹妈身边,再找个门当户对的男人,这家里不就蒸蒸日上了嘛。”

    吴科长的话让老沈陷入沉思,走到丝厂家属院的路上恰逢一批工人下班,他们欢声笑语,推着自行车并肩而行。

    老沈能够认出其中有些人眉宇间就有几分神似,想来应该就是厂一代和厂二代的组合。

    丝厂分配给陶厂长的房子品质上佳,是少有的独门独户小院,虽然和隔壁人家只有一堵薄薄的砖墙相隔,但已经好过了苏州当时大部分国营厂工人的住宿条件。

    敲了门,稍等了片刻,一位看着病恹恹的中年女性从小院走了出来,她正是考察队队员的母亲。

    “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才冒昧来打扰您。”

    老沈把在陶厂长那碰壁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没想到这位母亲却并没有为任何一方而生气,反倒是笑得前仰后倒。

    “沈记者,我是1954年去的新疆,作为苏州第一丝厂组织的第一批援疆纺织女工,我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我闺女也是出生在新疆,她见过那片自由自在的天空,所以怎么可能会选择待在这苏州的小院里平平凡凡过一辈子呢?”

    这个家应该是很少有外人到访,所以一打开话匣子就说个不停,虽然和采访内容无关,但老沈却来了兴致,摊开本子,将这位母亲口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新疆的激昂往事一一记录。

    “当时有82名少数民族女工提前来我们厂子学习缫丝技术,记得有个维吾尔族的女工还怀着孩子,我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去了和田新建的缫丝厂,一开始根本吃不惯蒸馍和羊肉,食堂盖了一半,吹起风来黄沙满天,就一口沙子一口肉地吃着。”

    “虽然条件艰苦,但新疆的同志们对我们苏州来到女工颇为照顾,生完孩子后我的身子一直不好,又没奶水,当地的百姓就每天走十几里路送新鲜的羊奶过来。”

    “一晃眼啊,快三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回到了苏州,但我的心却还在边疆的土地上。”

    老沈没想到这位母亲的讲述会以这样一句话来收尾,他隐隐之中似乎想到了什么,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被抢了先。

    “老陶埋怨了一辈子,说去那么远的地方帮国家搞建设,结果把身子弄坏了,临到老了回家还要人照顾,哈哈,他这人嘴巴毒,但其实心里比谁都疼我和闺女。”

    “所以他最不希望的就是女儿跑远,最好是待在身边,待在厂子里安安稳稳过日子,可惜啊,女儿终究还是遗传了我的脾气。”

    从第一丝厂的大门口出来已经是华灯初上,临街巷子里传来了阵阵饭香,老沈才想起来自从上午那两碗面之后就再没吃过东西。

    换做以往他肯定会再找一家面馆大快朵颐,但今天却突然想换个选择,于是瞅准某个苏帮小炒的门牌便走了进去,个把小时后才挺着涨涨的肚子出来,却还是感觉还意犹未尽。

    “果然啊,选择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如果今晚还是去吃了面条,是不是就要错过这家的松鼠鳜鱼和响油鳝糊了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破冰不错,请把《破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破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