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后继有人

    一月的哈尔滨大雪纷飞,整座城市都被披上了白色的衣裳。

    老沈推开招待所的窗户,冰冷干爽的新鲜空气立马就涌了进来,让昨晚没睡好的他感觉一阵神清气爽。

    关于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队员家属的系列报道在刊出后大受好评,不但再次引发了对于南极科学考察的关注热潮,同时还将“英雄家属”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推上了前台。

    历史往往只会记录主角的名字,但在丰功伟绩的背后,还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发生。

    任何成功放到国家层面上,就绝脱不开万千人民的助力。

    对于大部分旁观者而言,一项壮举的诞生后所迎来的无非就是聚光灯和鲜花簇拥,但对身处其中的参与者来说,更好的礼物应该是理想实现的喜悦和对家庭牺牲的交代。

    老沈穿戴整齐后匆匆下了楼,今天的采访对象很是健谈,电话里甚至主动张罗要请吃饭。

    “好不容易来趟哈尔滨,必须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

    老沈那时候还不明白“我们”指的是谁,几次想要推脱却实在架不住对方如火一般的热情,最后只能谋划着到时候自己提前把单给买了,这才决定赴约。

    靖宇十一道街和十二道街之间,一座二层砖楼映入眼帘,蓝色底的招牌上写着“道外回民饭店”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开面的棕色木质小门旁是一圈绿格纹砖块装饰,穿戴着白色工作服的大姨进进出出,不断招呼着络绎不绝的食客们。

    这家饭店的来头可不小,1959年开业,是公私合营后道外区最大的回民饭店,在老郭家馆、华兴号、三合成等饭店基础上重新组建,主营菜式品种有馅饼、水饺、各种熘炒、套菜,每到冬天还会加营传统民族风味涮羊肉。

    饭店的职工阵容更是堪称全明星级别,老郭家馆郭绍先、镇兴馆杨增善、永发合杨耀福、老仁义馆佟继章、杨家馆杨玉珍、蔡家馆蔡玉河等等,这些可都是在哈尔滨餐饮届响当当的名字。

    毫不夸张地说,道外回民饭店不仅书写了哈尔滨回民饭店的历史,同时也开创了哈尔滨回民饮食业的黄金时代。

    所以当老沈刚一走进饭店大堂就被浓烈的肉香所吸引,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瞄向其他食客桌上的一盘盘美味佳肴。

    “那个扒羊肉条看起来好酥烂,配上酱汁应该非常下饭,好想尝一下。”

    “水爆肚看着也好吃,那人咬一口还会爆汁,蘸点麻将或者辣油绝对无敌。”

    “这就是有名的清真烧麦吧?还从来没尝过正宗的呢,北京那些店做得都不地道。”

    要不是知道还有正事办,老沈估计已经忍不住要点上几个自己喜欢的菜开始大快朵颐了,最后凭着优秀的“职业素养”,他才忍住了肚子里的馋虫,朝着约定好的包间走去。

    “沈记者?您好,您好。”

    “到底是新华社的记者,真是一表人才啊。”

    “快坐,快坐,这个位置专门给你留的,千万别客气。”

    刚一进门,老沈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宽敞的包间里满满当当地坐着十几个人,有男有女,年纪看起来都不小了,最起码也有个五十来岁。

    这些人几乎同时“唰”地一下起身欢迎,那整齐程度就好像专门训练过一般。

    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客套话”,寒暄之余却已经把老沈按在了预留出的主位上。

    如此情景换成任何人估计都会发懵,老沈努力回忆着那位考察队队员的资料,那上面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只说她是一名孤儿,小时候母亲就因病早逝,父亲在边疆执行任务的时候也不幸牺牲,被同连队的战友抚养长大,后来学成毕业,这才进入到海洋局下属的研究所工作。

    “难道你们都是?”

    老沈想到了唯一的可能性,而且很快也得到了证实。

    “王以德牺牲后,排长本来是要自己把芽儿带回家的,我们都不同意,后来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就决定一起抚养。”

    “一晃眼啊,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排长前些年走了,很多老伙计也不在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15个人了。”

    “不过芽儿是真的有出息,考进了北京大学,加入了海洋局工作,现在还成为了南极考察队的英雄,哈哈,真是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崽。”

    服务员进进出出,端上热气腾腾的美食,有南煎丸子、扒肉条、熘胸口,还有锅包肉、熏炒伞袋和老式馅饼。

    每一道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足以让任何食客垂涎欲滴,但此时的老沈却完全没了刚才的“食欲”,他沉浸在老战士们的讲述中久久无法自拔。

    “沈记者,不好意思啊,年纪大了就喜欢忆往昔,好了好了,大家今天就不要说这些了,沈记者大老远从北京过来采访,我们作为芽儿的父母,就是配合,绝对要做到知无不言。”

    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战士发了话,这场精心准备过的聚餐才回归了正题,所有人都很热情,纷纷举杯敬酒。

    老沈也破天荒地没有拒绝,酒量并不好的他努力回应着每一位老战士的善意。

    “也不知道芽儿在南极怎么样?听说那边天气很差,动不动就刮十几级的大风,老天保佑,能平安回来就好。”

    当年在边疆挥斥方遒的战士,临到饭局结束还是说了句有些“私心”的话,但老沈却没有感觉到哪怕一丁点“突兀”。

    眼前这些大叔大姨年轻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奉献了整个青春,现在的他们虽依然有颗赤子红心,但作为芽儿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能安全回家更是无可厚非。

    “沈记者,松花江那边要举办冰雪节了,要不留下来玩几天再走。

    菜都吃完了,酒杯也空了,采访任务顺利完成,回到寒风刺骨的街道上,老沈却不似来时那么怕冷。

    他只感觉心里热乎乎的,连带着身体也变得格外暖和。

    “下次有机会再来旅游吧,五百多名考察队队员的家属,我到现在可连一半都还没走完呢。”

    走在马路上如织的人流里,看着街道两侧闪烁的霓虹灯,雪城风光无限好,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这幸福的景象有着芽儿父亲的一份功劳,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位英勇烈士的女儿也踏上了为国家进步抛头颅、洒热血的征程。

    老沈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他已经想好了今天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叫《后继有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破冰不错,请把《破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破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