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针锋相对!朱老四别来无恙啊?

    倭国京都港的海风带着咸腥气,吹得码头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燕”、“晋”、“明”三面大旗在风中对峙,旗幡下的人影更是剑拔弩张。

    朱棣一身玄色蟒纹袍,腰悬玉带,站在码头东侧,身后亲卫个个面色沉凝。他时不时瞥向西侧的朱棡,眼神像淬了冰——朱棡今日偏穿了件明黄锦袍,虽比龙袍少了日月纹样,却也足够扎眼,摆明了要压他一头。

    “三哥倒是清闲,”朱棣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刺,“听说昨日又收了三个倭人藩主的投名状?这是把西国当成自家后院了?”

    朱棡慢条斯理地抚摸着腰间的金带,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比起四弟在畿内圈占的万亩良田,这点‘后院’算什么?再说了,父皇令我与四弟共守倭国,西国的事,我自然要多费心。”

    他顿了顿,故意提高声音,“总不能像某些人,只知道盯着眼前的这点好处,忘了镇守海外的本分。”

    “你说谁只盯着眼前好处?”朱棣往前一步,气势逼人,“这些年若不是我苦心经营倭国之地,你现在能站在这儿说风凉话?”

    “苦心经营?”朱棡嗤笑一声,“不过是捡了耿将军的便宜罢了。真论功绩,四弟怕是忘了,这可都是你那好儿子的功劳,没有他提议远征倭国发展东海贸易,你哪儿有资格在这圈地为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句句带刺,从封地划分吵到军备粮饷,连当年在金陵内打架的旧事都翻了出来。

    站在中间的耿炳文听得头疼,这位开国老将如今虽挂着“倭国大将军”的头衔,实则更像个调停人。

    或者说,他本身就代表着朝廷的意志,负责监视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棡的举动,总不能真任由他们在海外做大吧?

    陛下早有旨意,让他“节制倭国军务,调和诸王矛盾”,说白了就是要他当这海外的“眼线”。

    朱棣收编倭人武士,他要记在账上;朱棡扩充护卫军,他要密报朝廷;就连两人私下的会面,都得派人盯着。

    毕竟这两位王爷一个善战,一个多谋,若真在倭国拧成一股绳,怕是要出乱子。

    他手里那两万朝廷直属的禁军,说是协助镇守,实则就是制衡的筹码——谁要是敢越界,他这把老骨头,就得拿起刀来维护朝廷的规矩。

    耿炳文望着两人涨红的脸,无奈地摇了摇头,转头看向海平面——再吵下去,怕是要在两位殿下面前失了体面。

    就在这时,瞭望塔上响起号角声:“船队到了!”

    众人齐刷刷望向远方,只见十余艘福船破开碧波而来,船头飘扬的“明”字大旗与“皇太孙”仪仗格外醒目。

    船队渐渐靠近,能看清甲板上那个熟悉的胖身影——朱高炽正扶着船舷,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朱雄英。

    船刚抛锚,朱高炽便带着朱雄英换乘小艇上岸。

    他目光扫过码头,一眼就瞧见了剑拔弩张的朱棣与朱棡,还有一脸无奈的耿炳文,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意。

    “哟,老三老四,耿将军,别来无恙?”朱高炽拱手笑道,语气轻松得像在拉家常,“看你们这架势,莫非是在比谁的仪仗更威风?”

    朱棣和朱棡脸上的戾气瞬间收敛,只是互相瞪了一眼。

    朱棡抢先道:“胖殿下说笑了,我与你父王是在等殿下呢。这倭国的海风吹得紧,殿下一路辛苦,先入城歇息?”

    他也是之前被朱高炽给收拾得惨了,所以压根不敢在朱高炽面前托大。

    上次被朱高炽吊起来抽鞭子,那滋味至今想起来都发怵。

    更何况,这个侄儿还两次生擒蒙古大汗,立下不世奇功,朝中武将大半都服他,隐隐成了父皇收拢兵权的核心人物。

    连徐达、李文忠这些老将都对他赞不绝口,自己这个三叔在他朱高炽面前根本不够看。

    真要撕破脸,别说争不过,怕是父皇第一个就不饶他。

    朱棣冷冷地瞪着朱高炽,这个逆子连一声爹都不肯喊吗?

    真是个混账兔崽子!

    “不急。”朱高炽摆了摆手,目光投向港口,“我与雄英这次来,一是探望你们俩,二是奉旨巡视倭国近况。不如就借这码头,听听三位的说法?”

    耿炳文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回殿下,自当年王师平定倭国,设罪民区以来,这几年倒也算安稳。尤其是殿下推动东海贸易之后,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他指着港口内停泊的商船:“您看,那些是江南来的货船,运丝绸、瓷器来换倭国的硫磺、铜料;那边几艘是朝鲜的,载着人参、皮毛,等着换咱们的蔗糖、棉布。码头上的货栈都堆不下了,上个月刚扩建了两排。”

    朱棣哼了一声,接过话头:“安稳?那是因为谁敢跳出来作乱,本王就直接灭了他满门!前阵子萨摩藩有个旧武士想搞事,刚聚集了百十人,就被本王的亲卫一锅端了,首级现在还挂在京都城门上呢!”

    朱棡瞥了他一眼,慢悠悠道:“老四你这话不全对。光靠杀可不行,还得让倭民知道跟着大明有好处。西国那边,我让士绅开了二十家纺织坊,招了上万倭人做工,管吃管住,每月还发工钱——现在他们见了晋军的旗帜,比见了自家祖宗还恭敬。”

    朱高炽点点头,目光掠过码头上忙碌的人群。

    有穿着大明服饰的商人正在与倭人伙计对账,有朝鲜商贩牵着马搬运货物,还有几个倭国女子提着篮子卖水果,见了明军士兵,都规规矩矩地行礼。

    “看来三位把倭国治理得不错。”朱高炽笑道,“当年定下的规矩,士绅竞拍矿产、码头,用收益养驻军、兴贸易,如今看来是走通了。”

    他看向朱棣:“老四掌管的畿内和东国,矿产开采得如何?听说足利氏的旧铜矿,现在是江南的张大户在经营?”

    朱棣脸色稍缓:“那老小子倒是会钻营,请了西洋的工匠改进炼铜法,产量比从前翻了一倍,每月给王府的分成也不少。前阵子还捐了两艘战船,说是要助大明镇守倭国。”

    “西国的银矿也不差。”朱棡立刻接话,“山东来的李家,用新法采银,雇佣了三万多倭人,连带着山暗道的村镇都富起来了,路边的酒肆都挂着‘大明风味’的幌子。”

    朱高炽听得满意,又问起倭民的生计。

    耿炳文叹了口气:“大多还是做苦力,挖矿、扛货、种甘蔗。不过比起从前三餐不继,现在至少能吃饱饭,冬天还有件粗布衣裳穿。有些机灵的,学了汉语,在商栈当伙计,日子过得比普通大明农户还好。”

    朱雄英在一旁听得新奇,指着远处一群正在装卸货物的倭人:“耿老,他们脖子上怎么都挂着木牌?”

    耿炳文解释道:“那是罪民的标识,写着籍贯和罪名。不过这几年表现好的,已经有不少摘牌了,跟寻常百姓一样交税、做工。”

    他望着港口繁华的景象,心里暗暗点头。

    当年将倭国设为罪民区,看似严苛,实则是为了彻底瓦解旧势力;让士绅竞拍资源,既能调动民间资本,又能让大明的影响力渗透到倭国每一寸土地;再用贸易带来的利益绑定各方,不愁倭国不稳。

    朱棣见朱高炽神色愉悦,忍不住道:“逆子……咳,炽儿,你规划的这条路是不错,可这倭国毕竟是蛮荒之地,想跟大明本土比,还差得远。”

    朱棡哼了一声:“有殿下的东海贸易在,追上江南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某些人别总想着窝里斗,把心思放在正事上。”

    “你说谁窝里斗?”朱棣立刻瞪起眼睛。

    “谁接话就是说谁。”朱棡毫不示弱。

    朱高炽看着又要吵起来的两人,忽然笑了:“看来倭国是真的太平了,不然你俩哪有闲心拌嘴?”

    他拍了拍手,“走,入城说话。”

    耿炳文连忙打圆场:“老臣已经备好了宴席,就等殿下入城了。”

    朱棣和朱棡虽还憋着气,却也不好再争执,只得一左一右跟在朱高炽身后。阳光洒在码头上,将一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的商船正在卸货,吆喝声、马蹄声、船鸣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江南的市集。

    朱高炽走着,忽然回头看了一眼港口——这里曾是倭寇巢穴,如今却成了大明海外贸易的枢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不错,请把《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